本书是一本专为法考刑法主客观题观点展示设计的实用指南,极具针对性和实用性。书中深度解析了刑法主客观题的考查方式与应对策略,并系统探讨了多个刑法领域的争议问题,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观点和详尽的理由。作者精心挑选了包括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停止形态、共同犯罪以及刑罚的适用等在內的多个代表性争议点,对每个争议点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阐述与分析。在每个争议下,不仅列举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及其背后的理由,还深入比较和辨析了这些观点,明确指出其各自的优缺点。 通过合理的章节划分、清晰的逻辑结构以及穿插的大量案例和法条,本书旨在助读者循序渐进地掌握关键知识点,提升解题能力和法律素养,深化对刑法理论的认识与理解。
《刑法的启蒙(第三版)》是陈兴良教授撰写的西方刑法人物志,以在西方刑法学历史上曾经做出重大贡献的十位刑法思想家为单元,勾画出近代西方刑法思想和刑法理论的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在这十位刑法思想家中,既有康德、黑格尔、边沁这样以哲学思想著称的学者,他们对刑法的独特论述值得关注;又有孟德斯鸠、贝卡里亚、费尔巴哈这样对于刑法学科的形成具有创始贡献的学者,他们对刑法基本观念的形成功不可没;同时还有龙勃罗梭、菲利、加罗法洛、李斯特这样对于刑法学派的形成具有开拓功勋的学者,他们对拓展刑法学术视野居功至伟。本书以轻松活泼的笔触处理枯燥晦涩的材料,具有可读性与启迪性。
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以经遍及犯罪论、刑罚论与许多具体犯罪的各个方面,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之争可以将刑法理论研究引向深入。《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对刑法价值论进行了细致分析,结合刑法规范、刑法案件等内容对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进行了对比论证。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刑法的目的不是保护社会伦理秩序,也不是维护规范的效力,而是保护法益。《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贯彻了张明楷教授一贯的思辨文风,使一本部门法著作具有了极强的法学理论价值,值得每一个对刑法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本书紧扣中办、国办《关于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的意见》,聚焦干部履职尤其是廉洁从政、预防职务犯罪密切相关的问题,系统讲解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监察法、政务处分法这4部法律的立法背景、立法过程、知识要点和重要实践问题,每一讲最后都附有典型案例剖析,以案释法、以案明纪,帮助各级干部深刻把握罪刑法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罪责刑相适应等立法原则,从而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做到绝不触碰法律红线。
2015年8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修改处多达52条,改动的内容既包括刑法总则也包括刑法分则,特别是增加了打击恐怖主义犯罪、完善信息网络犯罪、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内容。本教材是在《刑法学》第3版的基础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的内容做了大幅度的修订,并吸收了我国近几年刑事立法与刑事法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的国门开放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毒品重新成为我国社会的重大问题。三十多年间,我国禁毒刑事立法、刑事司法解释、刑事司法适用等方面经历了理想到现实、激情到理性、宏观到具体的变迁,围绕毒品问题的刑事规制,刑事政策、犯罪学、刑法教义学等多学科都尝试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阐述。本书以刑事政策学入手讨论毒品刑事立法的正当性,以教义刑法学入手讨论禁毒刑事司法解释及司法适用的合理性,以犯罪学路径思考毒品合法化争议的理论基础,旨在以刑事规制为线索,勾勒我国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禁毒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刑罚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刑罚权所具有的权力属性使其具有两面性,既能保护公民的权利,也能侵犯公民的权利。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是否得以真正实现的重要标准就是刑罚权的运行是否符合理性的标准。在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主题之下,对刑罚权的研究应该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引导刑罚权在合理的范围内理性地运转,以及如何在行使刑罚权的过程中将人权保障的理念得以贯彻。刑罚权的发动及其限制研究是以刑罚权的沿革和刑罚权的内容为主线,研究刑罚权的发动及其限制的理由及其原则,以探求在法治国家的建设中刑罚权得以理性运行的路径。
“毫无犯罪痕迹。”X“绝无人为可能。”日本各地接连发生的命案在警方和专家的如此判断下被当作意外草草结案。 唯有地球化学教授青江修介,和基层刑警中冈佑二认为事件仍有蹊跷。但在追查过程中,两人却先后撞见了近乎魔法的可怕现象。究竟是真有魔女存在,还是案件背后有更大的阴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15年编审版)》分为两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附录,内容包括:编总则;第二编分则;附录一关于修改刑法的决定和刑法修正案;附录二关于刑法的法律解释;附录三其他。《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15年编审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编审。
《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基于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思考》内容简介:本书以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作为主轴,立足对以审判中心的全方位解读,围绕诉讼规律的理论阐释,呈现出诉讼制度改革的清晰图景,探索出刑事诉讼改革的基本路径,是集前沿理论探讨、突出现实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专著。
刑事正义是一个国家的底线正义,而刑辩律师正是底线正义最有力的维护者,“为人辩冤白谤,是第一天理”,亦为刑辩律师之天职。近三十多年以来,我国法治建设事业全面推进,刑事辩护制度和刑辩事业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对于那些刚刚涉足刑事辩护的青年律师、实习律师甚至有志于从事刑事辩护的法科学生而言,他们急需打好刑法和刑诉法的基础,为今后的刑事辩护工作做好准备。相对于辩护技巧的那些“术”来说,刑法与刑诉法基础的这些“道”,对于初学刑辩者更加重要。但是,目前市面上还没有针对初阶刑辩律师或有志于从事刑辩的法科学生的刑诉法基础图书。 有鉴于此,北京大学法学院与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作,由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对该所全国各地的刑事辩护律师进行问卷调查,从中挑选出他们心目中对于刑事辩护而言最
《犯罪论的基本问题》是张明楷教授的代表作和自选集。作者广具影响力的作品颇多,因而在代表作领域选取及文章筛选上颇费心思。考虑到犯罪论是我国刑法理论近年来争论优选之领域,而且为刑法研究领域支柱之一,故作者仅围绕该领域精心萃选,并兼顾犯罪论各个具体方面,如犯罪论体系、构成要件、客观归责理论、违法性、结果无价值论和行为无价值论、罪过形式的确定、具体方法错误、期待可能性、中止犯、共同犯罪等,共十三篇。作者又撰万字序言,说明各篇文章写作的背景和内容、筛选的标准等,从而审视自身学术观点和研究进路。全书虽为各独立文章,却始终围绕作者的学术中心思想展开——以违法(不法)与责任为支柱构建犯罪论体系(即两阶层体系);在遵守罪刑法定原则的前提下对构成要件进行实质的解释,在违法性方面采取结果无价值论
刑事政策研究的生命在于其建构性与批判性,对于我国学者来说这是需要学术勇气的。唯有如此,我国刑事政策研究才能登堂入室,与外国学者平等对话。作者在本书中对刑事政策的研究立足于反思与建构,为我国刑事政策研究带来一股清新之风气,令人鼓舞。期望严励在刑事政策领域辛勤耕耘,收获更多的学术成果。
《犯罪参与:模式、形态与挑战—— 中德刑法学者的对话(五)》是中德刑法学者联合会(CDSV)于2019年在德国维尔茨堡大学举办的第五届中德刑法学术研讨会上中德双方同行的主旨报告、单元报告与单元评议的合集。 本届会议的主题是“犯罪参与:模式、形态与挑战“,来自中德等国的刑法学者分别就“犯罪参与模式”“间接正犯”“中立帮助行 为”“帮助自杀/安乐死”“参与理论面临的新挑战——数字化与互联网”等展开了讨论。 文集的出版,有利于拓展中国刑法学者与读者的理论视野,加强中外刑法学术交流,扩大中国刑法学术影响力。
暂无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