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化与非犯罪化是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中的永恒话题。从我国连续出台的《刑法修正案》来看,犯罪化都是历次刑法修正的主题,并且,近年来犯罪化呈现出扩大化之趋势。对此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不仅要知道刑法修正的是什么,更要知道其合理性及不足。对某种行为而言,是犯罪化还是非犯罪化?该行为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显然是对其作出判断的基础。总体上,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刑法的人权保障理念及其谦抑原则等要求对危害社会行为进行理性地犯罪化。
贪婪、虚荣、迷茫、失衡,使这些职务犯罪者人生奋斗的方向发生了偏离,滑出正确轨道,滑向腐败深渊……如何找到一种途径,在他们“偏离”之初就能及时发现和修正;如何确立一种制度,使他们根本就没有“偏离”的条件与可能一这就是本书所要告诉你的。
本书以国际化与本土化为主旨线索,对我国犯罪学基础理论进行了专题性研究,主要内容为: 1、从三个维度多元层面重新廓定了我国犯罪学基础理论,同时运用整体论范式,对我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整体性反思,明晰了其整体状况、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展望。 2、在学科特质的基础理论方面,对犯罪学的定义及其规律性、犯罪学研究对象、犯罪概念、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四个主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与探讨。 3、在犯罪解释的基础理论方面,不仅给这门事实学科、经验学科的理念给予具体界定,赋予具体内涵,还对国外犯罪学的理论从整体上进行了宏观把握,对我国犯罪学界努力的方向进行了独到的思考。 4、在学科成长的基础理论方面,对我国当前犯罪学研究的应对性、刑法倾向性、移植性与模化性四种性格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我国犯罪学本土
作者在借鉴国内外犯罪学研究成果之基础上,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论与传染病学理论,提出并论证了犯罪生成模式理论。犯罪生成模式理论分为两类:犯罪微观生成模式和犯罪宏观生成模式。前者主要从微观角度解释人为什么会犯罪,后者则从宏观角度说明如何看待犯罪现象。犯罪生成模式理论的提出,对丰富犯罪学、刑法学理论研究,对完善刑事立法及刑事政策的制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犯罪预防:原理、观点与实践》新颖的题材结构以及注重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从题材结构上看,本书以《犯罪预防:原理、观点与实践》为书名,分为两个部分:部分为理论。涉及方法结构、社会预防、环境预防以及犯罪预防评估等主要内客;第二部分为实践,涉及犯罪预防从理论到政策、公共场所的犯罪预防、如何应对社会失调以及犯罪预防的前景展望等主要内容。此外,本书中诸多部分均有针对典型性案例或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条理性概括的分析评述。从上可见,本书不但结构新颖、重点突出,而且其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突出特点一方面生动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理论水平以及对实践的掌握和驾驭能力,另一方面也显著增加了本书的可读性以及理论和实践界参考借鉴的可行性。其次,亚当·苏通等专著的《犯罪预防:原理、观点与实践》
本书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次反黑斗争生动而丰富的事实,精选了大量翔实的案例,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深入地阐明了我国黑社会组织的概念、特征,黑社会犯罪的发展过程与现状,特点与规律,未来趋势,犯罪原因以及我国反黑斗争的法律和方针、政策、策略。全书能使人们对我国黑社会犯罪有一个全面、科学、理性的认识。
加重构成犯罪,又称“加重犯”,它是指在犯罪基本构成的基础上,发生了法定的加重事由而使其刑罚得以加重的一种特殊犯罪形态。对加重构成犯罪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微观上说,有利于此罪与彼罪的区分,有利于重罪与轻罪的界定;从宏观上说,有利于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合理限制,有利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终实现。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情况,并借鉴国外立法例,运用了历史、比较的方法对加重构成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梳理了加重构成犯罪的概念、特征、分类,讲座了加重构成犯罪与未完成罪、共同犯罪、罪数形态的关系,分析了加重构成犯罪的刑事归责以及刑罚适用问题;下篇侧重加重构成犯罪的类型化研究,分别对情节加重犯、结果加重犯、数额加重犯、对象加重犯、身份加重犯、手段加重犯、
本书是意大利刑事古典学派创始人贝卡里亚的经典著作,也是刑法领域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初版于1764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刑罪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因为其早已被所有凡研习法律的学生、学者认为是之书目,所以对其内容的任何介绍都显得是多余的。本次出版的是贝卡里亚的47章版,也是至今最完善的一个版本,书中同时登载本书译者黄风先生所写贝卡里亚的个人传略和对其刑法思想的解读,作为国内翻译贝氏作品的权威译者,其评述对国内读者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13名中国船员在湄公河上被残忍枪杀。案发后,泰国媒体称中国船员涉嫌贩毒,被泰国军方“缉拿”,遭遇抵抗后,军方开火射击。被害的无辜中国船员成了“缉毒成果”。而在目击者的证词推翻了“缉毒说”之后,作案凶手又被指向毫无关联的缅甸佤邦。一时间,一起血淋淋的惊世惨案,在尚未查明真相、水落石出前,已被人为罩上一层层迷雾……
《论犯罪与刑罚》这部著作篇幅虽然不大,但影响却极为深远,被誉为刑法学乃至法学领域里*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论犯罪与刑罚》原著初版于1764年,是人类历史上*部对刑罪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自1993年由黄风教授*次翻译成中文出版以来,《论犯罪与刑罚》已被列人中国刑法学研习者的书目。当时译本依据的是原著法文译本编排次序(也称42章版,由法国学者对原著重新编排章节而成),此次再版依据的是原著的47章版,由黄风教授*授权。
2002年12月,笔者参加香港“21世纪罪犯矫正与康复”国际研讨会,并以“中国出狱人社会保护”为题在会上做主旨发言。此次会议,使作者从国内外专家、学者及矫正工作者的发言中深受启发,感触良多,由此萌发了将自己大学毕业40年从事罪犯矫正与康复实际工作、教学科研工作的心得体会抒发出来,并以《罪犯矫正与康复》为著作名称向学院申报。该课题经批准,被列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2003年至2004年重点科研项目,并获一定的经费资助。 本书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中国和外国的比较,对罪犯矫正与康复的基本原理、运行机制、手段体系、矫正机构及人员、出狱人保护等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罪犯康复的科学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