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犯罪进展的不同区分犯罪完成形态与未完成形态,在此基础上区别量刑,是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当然要求。但何谓犯罪既遂、其标准是什么,并不是刑法理论与实践中已经明确了的问题。 本文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部分,犯罪既遂的标准。犯罪完成并非犯罪人的主观目的的实现,也非自然意义上的行为的完成,而是体现立法者立法意图的犯罪完成。第二部分,犯罪既遂的范围。第三部分,犯罪既遂的类型。该部分结合不同的犯罪类型,指出了犯罪完成的具体标志。第四部分,犯罪既遂与刑法相关问题。就犯罪既遂与刑法中的相关问题如结果加重犯、共同犯罪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作者在借鉴 外犯罪学研究成果之基础上,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论与传染病学理论,提出并论证了犯罪生成模式理论。犯罪生成模式理论分为两类:犯罪微观生成模式和犯罪宏观生成模式。前者主要从微观角度解释人为什么会犯罪,后者则从宏观角度说明如何看待犯罪现象。犯罪生成模式理论的提出,对丰富犯罪学、刑法学理论研究,对完善刑事立法及刑事政策的制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书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十一五’规划教材”。共分为四篇进行了阐述,包括“罪犯矫正总论”“监禁矫正”“社区矫正”“两类特殊人员的保护制度”。本书主要从罪犯矫正概述、制度的孕育与发展、原理、手段体系、矫正机构及人员、矫正的理论与实践、出狱人保护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
犯罪学在国外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而我国仅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得以创建。我校于1982年开始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于1989年编撰与出版了《犯罪学》本科教材。随着犯罪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犯罪学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重大的成果,犯罪现象也呈出新的变化。为此,我们在原有《犯罪学》教材的基础之上,编写了这本新的《犯罪学教程》教材。 本书分为五编,即:绪论、犯罪现象论、犯罪原因论、犯罪预防论、犯罪类型论。共33章。分别对犯罪学中的各方面问题予以阐述。
本书将整个青少年犯罪学分为五个部分,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青少年犯罪学的一般性问题,包括青少年犯罪的概念、青少年犯罪学的定位、青少年犯罪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等问题。第二部分现象论,主要从青少年犯罪的本体角度,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概况、发展变化,并对青少年犯罪及犯罪人的类型进行研究,使我们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能够更为清晰地了解青少年犯罪现象。第三部分原因论,注重介绍青少年犯罪原因的重要观点和学说,并进而地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系统性、复杂性,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青少年犯罪原因论是青少年犯罪学中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只有在正确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机制前提下,才能够提出科学理性的预防体制。第四部分对策论,主要围绕青少年犯罪的对策,研究了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综合治理系统和青少年犯罪的预测,尤其
作者在借鉴 外犯罪学研究成果之基础上,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论与传染病学理论,提出并论证了犯罪生成模式理论。犯罪生成模式理论分为两类:犯罪微观生成模式和犯罪宏观生成模式。前者主要从微观角度解释人为什么会犯罪,后者则从宏观角度说明如何看待犯罪现象。犯罪生成模式理论的提出,对丰富犯罪学、刑法学理论研究,对完善刑事立法及刑事政策的制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刑法学是研究刑法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科学。它既有深邃的理论,又与司法实践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刑法学的研究,一直为法学工作者所重视。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公布后,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刑法学论文和著作。80年代中期以后,几所法学院系招收了刑法学博士研究生,给刑法学的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一些博士生年轻有为,思想敏锐,功底扎实,研究深入,所撰博士论文,对刑法理论的研究具有相当深度。一本一本的博士论文出版成书,使刑法学的研究生机勃勃,呈现更加繁荣的景象。
本书作者是北京城区人民法院少年庭的青年法官。她在审理案件,教育、感化、挽救那些失足少年的同时,始终不忘自己的社会职责。本书的问世,凝聚了她多年的心血,体现了一个人民法官的政治意识。全国以少年庭法官的身份写法制教育方面的专著尚属首例。当然,由于本书中不乏个人见解,也肯定有不少可商榷之处,但是,作者为普法教育的有益尝试,此书的出版对于促进在校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教师学法用法,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书研究了毒品犯罪的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全书共分七章。 笔者在评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上,重新界定毒品犯罪的概念,是指违反毒品及毒品原植物和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法规,破坏禁毒管制活动,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以司法实践中的发案率,分为常见的毒品犯罪与不常见的毒品犯罪。评析了关于毒品犯罪一般构成要件中的各种学说,提出毒品犯罪侵害的共同客体是我国对毒品、毒品原植物和易制毒化学品的管理秩序。其犯罪行为方式包括“作为”与“持有”。指出外国人、我国少数民族公民不是毒品犯罪的特殊主体。对在理论与司法实践中存有争议的“警察圈套中的毒品犯罪”等问题进行了研讨。本书还探讨了毒品犯罪的共犯形态、未遂形态、转化形态。
13名中国船员在湄公河上被残忍枪杀。案发后,泰国媒体称中国船员涉嫌贩毒,被泰国军方“缉拿”,遭遇抵抗后,军方开火射击。被害的无辜中国船员成了“缉毒成果”。而在目击者的证词推翻了“缉毒说”之后,作案凶手又被指向毫无关联的缅甸佤邦。一时间,一起血淋淋的惊世惨案,在尚未查明真相、水落石出前,已被人为罩上一层层迷雾……
作者在借鉴 外犯罪学研究成果之基础上,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论与传染病学理论,提出并论证了犯罪生成模式理论。犯罪生成模式理论分为两类:犯罪微观生成模式和犯罪宏观生成模式。前者主要从微观角度解释人为什么会犯罪,后者则从宏观角度说明如何看待犯罪现象。犯罪生成模式理论的提出,对丰富犯罪学、刑法学理论研究,对完善刑事立法及刑事政策的制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在借鉴 外犯罪学研究成果之基础上,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理论与传染病学理论,提出并论证了犯罪生成模式理论。犯罪生成模式理论分为两类:犯罪微观生成模式和犯罪宏观生成模式。前者主要从微观角度解释人为什么会犯罪,后者则从宏观角度说明如何看待犯罪现象。犯罪生成模式理论的提出,对丰富犯罪学、刑法学理论研究,对完善刑事立法及刑事政策的制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本书的编排体例按照我国现行刑法结构展开,其中总则部分着重结合法条对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予以简要阐述,分则部分则根据法定的十大类罪名予以分析、讲解。为避免单纯枯燥的法条罗列,在行文方式上采取问答方式,同时针对所述问题附加大量实例。这些实例都来源于近些年发生在我国农村地区并已判决生效的真实案例。其内容选择方面更注重那些与农民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且属于农村地区常见、多发的典型刑事案件。希望农民朋友通过这本书,加强对我国刑事法律的全面了解,让我们都能成为知法、守法并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正当权益的合格公民!
《犯罪学研究论要》一书是皮艺军教授近20年来从事犯罪学研究心得的一次系统阐述。既有作者新近的研究成果,也有他本人对以往成果的重新梳理。书中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犯罪学的方法论;二是犯罪原因和本源问题;三是实证研究。这几个方面都是当前中国犯罪学研究要取得发展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书作者皮艺军近20年来衷情于犯罪学研究,积极组织犯罪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活动,广泛吸收各门与犯罪学相关的学科知识,在犯罪学基础理论的建设中,如在犯罪心理学、审讯心理学、犯罪人类学、犯罪文化学和犯罪社会学方面提出了一些有启发有新意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既吸收了国外犯罪学的精华,也结合了本国的文化传统特色和人文环境。
2006年2月22日中央政法委召开“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电视电话会议,会上强调,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黑恶势力犯罪危害甚大,是当今中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自2000年底开始的全国范围内的“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今日黑恶势力犯罪犹存,而且还有了新特点。因此继续深入研究黑恶势力犯罪具有重大意义。 本书作者在深入相关层面进行社会调查、搜集了大量手材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刑法学、犯罪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以及实证的、比较的、历史的等研究方法,对黑恶势力的概念及其特征、黑恶势力的种类、黑恶势力产生的原因、黑恶势力犯罪概念、黑恶势力犯罪特征、黑恶势力犯罪形态、黑恶势力犯罪的刑罚适用、黑恶势力犯罪的发展趋势、黑恶势力犯罪的控制等问题作了
中日刑事法学术讨论会是自1988年以来,中日两国刑事法学界之间每两年一次且轮流在中国和日本召开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了9次会议,并在中日两国刑事法学界产生广泛而良好的影响。21世纪第3次(总第9次)中日刑事法学术讨论会原本在2002年10月举办的21世纪第2次(总第8次)中日刑事法学术讨论会上预定于2003年5月在日本召开,但由于时至“非典”肆虐,只好将会议延迟到2004年5月。经日中刑事法研究会及会长西原春夫教授和副会长大谷实教授等学者的精心筹划和充分准备,21世纪第3次(总第9次)中日刑事法学术讨论会如期于2004年5月7日至10日在日本京都市的同志社大学隆重召开。本次讨论会围绕“经济犯罪”这一主题,先由中日双方各5名学者分别从“法人犯罪”、“财产犯罪总论问题”、“侵犯公司财产犯罪”、“证券犯罪”和“消费者权益的刑事法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