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专著,书中包括了: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特征、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与方式特征、未成年人犯罪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刑法学研究总整理文库”之一,全书共分上下两个篇章,主要对故意伤害罪专题进行了整理,具体内容包括《故意伤害罪的犯罪类型初探》《伤害罪若干问题探究》《论胎儿生命利益的刑法保护》《对重伤害若干问题的探讨》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犯罪学(criminology)是一门在国外产生的重要学科。犯罪学研究的重镇一直在国外,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犯罪学研究要想得到大的发展,必须很好地吸收全人类犯罪学研究的精粹。美国等其他国家犯罪发展的成功历史也表明,翻译国外的重要犯罪学书籍,是发展本国犯罪研究、提升本国犯罪学水准的重要途径。 中国人公安大学出版社一直将犯罪学作为重要的出版方向之一,此次将《犯罪学名著译丛》介绍给广大读者,也是致力于发展中国犯罪学事业的重要举措。 收入本《译丛》的著,主要是根据下列标准来衡量的:一是犯罪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二是获得过重要学术奖项的;三是统计研究表明被广泛引用的;四是与中国犯罪学的发展关系密切的。 本《译丛》是一套开放的丛书,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尽可能多地把犯罪名著翻译过来
本译丛的批共八部,是从英国开放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犯罪与司法”丛书中挑选出来的。“犯罪与司法”丛书是国际专业领域中颇有影响的一套丛书,由英国著名犯罪学家麦克·马吉尔(Mike Maguire)任丛书主编。该丛书是英国乃至整个西方国家“教授犯罪学和刑事诉讼法学的关键资料”。应该说,它是一套教学参考书,注重于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不仅在书后附有大量参考文献,而且在正文中也给予了提示性的处理,译者基本是原封不动地加以保留。因此,请读者注意:正文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某个论点之后有个括弧,其中有一或两个英文人名,接着有一个或一组数字,这是指此观点见于该作者某某年的出版物的某某页,这个出版物的名称一定包含在书后的参考文献中。恰恰是为了读者寻找到参考文献的原文的便利,我们未将参考文献翻译成中文,
《犯罪学及刑罚学》从一定层面全方位展现了近百年前的美国犯罪学。“美国犯罪学的特点,是把犯罪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来研究和探讨的。” 本书卷一之犯罪学是狭义的犯罪学,而将对犯罪人的处置及犯罪预防融入卷二刑罚学之中。 在犯罪学中,关于犯罪与罪犯的定义,有法律上与社会学上不同的定义;对犯罪现象的描述,呈综合、立体、多方位的态样。关于犯罪成因,广涉物质环境(地理、季节、气候、天气)、个体特征(身体变态、疾病、内分泌、腺体)、心理(智力欠缺、心理构造低劣、变态心理、疯癫心理、心智冲突)、遗传(犯罪是否有遗传性、由于遗传原因的犯罪比例、可遗传的心理变态和犯罪)、经济(贫穷、经济困难、商业盛衰、失业、童工)、社会(家庭、学校、居住环境、风俗、信仰、宗教、阶级仇恨、司法、文化)等
《现代刑事法学系列教材:犯罪学(第2版)》2007年6月出版后,承蒙同行先进的支持与广大读者的厚爱,次年即获北京市第六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四年来已数次重印,发行量在同类教材中名列前茅。能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好评,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当初编写该教材力图体现的特色:“注重犯罪学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融合知识性与学术性,努力反映犯罪学发展的时代性和前沿性”。在实践呼吁理性认识和应对犯罪的社会变革时期,在我国犯罪学自身尚处于进一步发展、全社会犯罪学意识亟待提升的历史阶段,能为促进犯罪学教学研究与犯罪学知识的传播作出点有益的贡献,无疑是对本书全体编写者好的回报与鼓励。 本次修订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为了及时反映理论研究新成果和突出犯罪实践问题,调整了第五章的结构顺序,并对“未成年人犯
《实行犯研究》围绕着共同犯罪中的实行犯,对实行犯的构成要件、存在范围、未完成形态、过限形态、与身份的关系以及刑事责任等问题作出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实行犯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行犯研究》对实行犯的许多疑难之处进行了探讨,既有理论上争鸣观点的梳理和论证,也有实践上解决方案的设计和规制。二是抽象与具体并重。《实行犯研究》既从理论上对实行犯的概念、构成、本质、刑事责任等问题进行思辨、重塑和建构,又从实践的角度结合具体案例对相关制度、原则、特点进行阐释、说明和论证。三是继承与创新齐备。
本书是武汉大学刑法博士文丛之一,是一本法学专著,立足于文化思维比较,以犯罪构成的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模式论为基础,对中西犯罪论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就全球化时代的犯罪构成本土化问题加以探讨。
《罪犯心理学》是为司法警官院校的本、专科学生学习罪犯心理学知识而编写的一本应用性教材。本书编写在继承以往教材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监狱矫治罪犯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监狱工作实际,在理论性、系统性、应用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方面作了进一步探索,力图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掌握罪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特点、基本知识和基本要求。 该书既可作为司法警官院校的教材,也可作为司法工作者自学的参考书。
六十部作品,刻录下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中,西南法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发出的一种声音、沉淀的一种思考,与时人共鸣,更让后人知晓并体悟一代又一代西政人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的福祉,负责任地思考过什么、呼吁过什么。这是西南政法大学为建校六十周年所提交的一份学术答卷,也是西政人为中国民主法治发展献上的累累教研果实和片片赤诚之心!
围绕着犯罪论体系的建构,刑法学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本书立足于刑法知识去苏俄化的基础上,对构成要件论、不法论、客观归责论、故意论、过失犯论、不能犯论等犯罪论中的若干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以德日学说之间的对比分析作为理论视角,在相关章节中,运用了规范论的分析方法,以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作为分析工具进行探讨。在对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注意义务违反与客观归责论、具体危险说与客观危险说等重大法理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构成要件二分性说、一元双层的行为无价值论、规范保护目的具有双重构造、以客观归责论重新构建过失犯体系、回到费尔巴哈的不能犯学说等个人见解,以此表明作者在犯罪论上的基本立场。
《犯罪论体系比较研究与路径选择》归纳和总结了我国犯罪论的主要观点,通过对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我国传统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比较与评价,提出我国犯罪论体系应当在坚持刑事一体化,采取两要件的犯罪论体系,并在重新认识我国刑法体系的基础上重视犯罪论的实践运用。
犯罪未遂是我国刑法规定的故意犯罪的一种重要的未完成形态,其理论价值和实务意义突出。本书立足于我国关于犯罪未遂的刑法立法、司法实践和刑法理论,适当参考借鉴外国立法例和刑法理论,对犯罪未遂形态的基本问题及总则、分则领域的相关问题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书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拓展了犯罪未遂形态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具有理论和实务参考价值。
本书在阐述了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的基本原则之后,重点对犯罪嫌疑人的九项基本权利即人格尊严、人身自由、无罪推定、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特权、律师帮助权、会见交流圈、知悉权、证据保全申请和司法救济权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综合分析立法和实践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立法建议。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异常猖獗,世界各国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到恐怖活动的困扰,美国“9·11”事件已充分昭示,恐怖主义犯罪的手法方式、策划乃至活动地域都大大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恐怖活动模式,以致人们称国际恐怖主义犯罪为“政治瘟疫”、“一场永无休止的地下世界大战”①。惩治恐怖主义犯罪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恐怖活动的方式也日益翻新。新型恐怖主义犯罪,如网络恐怖、金融恐怖、生化恐怖等已悄然兴起,并改变与扩大着恐怖活动的内涵和外延,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所带来的危害日趋广泛而深刻,实乃普通恐怖活动所无法比拟的,也是传统惩治恐怖主义立法所鞭长莫及的。面对恐怖主义犯罪的威胁与破坏,国际社会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打击和惩治恐怖主义罪行之共识
网络通讯监听作为国家侦查机关利用网络技术措施对相关人员互联网通讯数据信息进行截取的侦查手段之总称,在信息社会已成了查明案件真相、打击高危犯罪的重要手段。但和侦查实践运用中的欣欣向荣相比,全面系统的网络通讯监听法制化理论研究迄今在国内外尚属争论不断的前沿话题。而若其是否需法制化及如何实现法制化之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势必将严重阻碍它在信息社会的进一步深入应用。故此,本书借助文献分析、跨学科科际整合等研究方法,从理论演绎、实证分析、对策建构三层面逐次推进,就侦查中的网络通讯监听法制化展开了绵密细致、较为详尽的研究,以期对我国日后相关立法、司法及技术侦查等实践工作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自20世纪以来,国外对过失犯的研究相当活跃,但国内一直以来受“刑法典以处罚故意犯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为例外”思想的影响,学界对过失犯的研究相对较少。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举办的“海峡两岸暨内地中青年刑法学者高级论坛”的会议论文集。会议汇聚了大陆和台湾地区几十所大学七十多名专家学者,针对过失犯的研究做了专题探讨。本书围绕过失犯,对过失犯的基本构造进行了梳理,探讨了过失犯的构成及若干实务问题。特别对交通过失和医疗过失两个近年来多发的过失犯罪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
由郭晶英所著的《罪犯心理咨询话语研究(英文版)》重点分析罪犯心理咨询过程中民警咨询师和罪犯求询者采用了哪些话语手段来证明话语的有效性、进行责任归咎与推卸、协调与他们各自有切身关系的利益。还从比较视角分析干警罪犯个别谈话的特殊互动图景,以客观全面评价中国罪犯心理咨询在教育改造方面的功用。
本书是由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组织编写的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分析类著作,从司法实务线的视角,由资深办案人员精选检察院近年来的典型案例进行精辟分析。本书由多篇文章组成,既有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偏重于学术方面的理论分析,又有关于此类犯罪案件的实务内容,每篇文章以基本案情、分歧意见、评析意见和处理结果为主线进行精准分析与探讨。本书专注于未成年人犯罪,将理论与实务有机结合在一起,既是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多年工作的体现,又可弥补我国法学教育领域缺乏手实务案例的不足,并具有显著而深刻的社会意义。
犯罪构成,是刑法理论上的一个专有术语及常见范畴,也是刑事立法设定犯罪和刑事司法认定犯罪的一种规格和模型。《犯罪构成原论(修订版)》为作者的成名之作,初版为2004年在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曾入选《刑法学精品文库》,现合同已经到期,经作者同意在我社出版增订版。版很受欢迎,成为当时刑法学研究生的热门读物。经与作者协商,本书增订版将列为华东政法大学刑法专业研究生的考试入学的参考读物。
“中国刑事法制建设丛书”对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予以充分关注,尤其是对管辖、证据、司法鉴定、强制措施适用、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刑事和解等方面的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力求从多角度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制度选择方案。《职务犯罪预防理论与实践》是其中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