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我国已经公开审理的案件为基准,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与归纳统计,辨识不法公职人员转移非法所得的途径与上游经济犯罪类型之间的关联关系,研究资金转移过程中的关键路线与关键步骤,探究影响公职人员上游经济犯罪的因素以及转移不法所得的影响因素。
????《常见疑难商业犯罪的认定与处理》针对目前比较热门的商业犯罪,如:集资诈骗、商业贿赂、合同诈骗、职务侵占、非法经营、侵害商誉、内幕交易等商业犯罪行为的认定与处理问题进行探讨,着重解决实践中商业犯罪认定难、处理难的难题。对于尽快完善相关犯罪的单独立法及司法解释的出台,促进市场有序发展具有一定理论意义。本书由王铼等著。
顾雏军、罗忠福、周正毅、张荣坤……这些曾经所谓的商界明星、富豪、成功者,当揭开其光辉的表面,赫然显露的却是欲望和沦陷。本书讲述了20个富豪一步一步走向灭亡之路的全过程,耍手段,玩资本,行贿赂,虽故事各异,命运却相同,即触犯基本的道德底线,沦为阶下囚。这些精彩的人物纪实故事同时也向读者传递:财富不应当是生命的目的,它只是生活的工具而已,若为了财富而失掉荣誉和良知,那就丢掉了一切。
本书的编写,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新颖性。纵观司法实践中的金融犯罪,其共同的特点都在于一字:骗。因而从某种意义而言,金融犯罪可以说都或多或少地具有金融诈骗的特征。为此,本书大胆地突破现行刑法典关于“金融诈骗罪”外延的划分,将金融领域中明显地以欺骗为手段,通过虚构假象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实施的犯罪,均纳入到金融诈骗犯罪之中,并由此形成了本书的体系结构,二是实务性。本书以现行刑法典的有关规定为依据,以相关司法解释为参考,充分运用案例分析问题,在注重阐述和深化金融诈骗犯罪有关基本理论的同时,特别强调研究问题的针对性和研究内容的实务性及其可操作性,力求为司法实务部门输金融诈骗犯罪提供有益的帮助。三是深入性。在本书写作过程中,要求作者全面掌握现已出版、发表的有关图书、资料、
本著作基于公司治理路径下讨论从源头治理 商业腐败 ,是指通过公司治理路径重点打击商业腐败的上游行为,即对商业行贿行为进行源头治理。商业行贿与商业受贿存在对向关系,但商业行贿的 上游性 是商业腐败犯罪衍生的本质所在。本拙著所论述的 商业腐败 与通常所说的商业贿赂并无实质不同,只是强调以公司为主体的私营部门对公营部门或私营部门的贿赂,强调对职务或职位行为的腐蚀性。
郭伟清、杜文俊主编的《经济刑法实务精析》汇集39个案例,分为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财产罪、贪污贿赂罪。对当前三个部分。其中本书对书中案例里存在诸多争议的案件,从法理、构成要件和立法精神等视角具体深入剖析,对丰富经济刑法理论、方法以及指导司法实践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视角独特,构思精巧。实践中,职务犯罪与经济犯罪密切相关,或是并发,或是牵连,缺乏全面了解,容易触犯刑律。编才独辟蹊径,精心构思,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将经济犯罪纳入职务犯罪预防视野,具有一定的独到见解。 第二,内容全面,体例新颖。两本论著将新刑法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八章贪污贿赂罪、第九章污职罪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纳入研究视野,以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犯罪构成标准为主线,从刑法条文、法条释义、法律界限、案例评析四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全面、深入、准确地揭示出职务职务犯罪和经济犯罪的主要内容与法律界限,从犯罪预防角度给从政者以警鉴,给经商者以指引。 第三,深入浅出,客观务实。刑法专业书籍理论严谨
为了满足当前惩治经济违法违纪犯罪工作的需要,我们在搜集、占有大量理论研究资料、成果,并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刑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和有关规定,有针对性地编写了这本旨在指导反腐败斗争和打击经济违法违纪犯罪的《当前经济活动中违法违纪犯罪问答》一书。本书基本上涵盖了经济活动中违法违纪犯罪问题,以便公、检、法、纪检监察部门在执法执纪中参考。
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我国治理金融犯罪的实践,从政策和模式上都选择了金融管理本位主义,而现在应该转向金融交易本位主义了。为此,需要将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与 金融诈骗罪 的立法模式改为 破坏金融交易秩序罪 与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的模式,需要从国有金融机构保护主义转向平等保护主义。与此相适应,应当摒弃单一刑事主义,而采取综合治理主义。当务之急是对交易型金融犯罪的刑事政策和治理模式从严苛转向宽和,从消极预防转向积极预防。
王崇青编著的《全流通时代的证券犯罪问题研究》以我国证券市场步入全流通时代为背景,撷取了司法实践中频繁发生而又极具理论价值的若干证券犯罪问题作为研究切入点。《全流通时代的证券犯罪问题研究》研究始终站在刑法谦抑原则、行为无价值及形式解释和实质解释相统一的立场,阐释证券犯罪的概念、类型、法益和被害人,剖析证券犯罪行政认定与刑事认定的关系和衔接。主张以因果关系推定规则认定证券犯罪的因果关系。运用部分犯罪共同说,提出共同犯罪罪名确定规则,讨论各类证券犯罪的从犯形态及转化为共同正犯的情形,主张从物理的因果性和心理的因果性入手区分不可罚的中立帮助和可罚的帮助行为。在罪刑法定原则框架内,探讨兜底条款的刑法解释。
本书的撰稿人由法院、检察院的一线法官、检察官组成,具有丰富的办案经验。本书对具有社会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案例进行提炼、总结,展示法官、检察官对相关案件的逻辑推理过程,呈现办案过程中的经验和智慧,运用法律经验帮助读者领会法律条文和法律精神,使本书既突出了实用性,有保持了较高的专业性。
知识产权犯罪作为一种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犯罪形式,在近年来呈现出日渐猖獗的趋势。在对知识产权犯罪进行防控的过程中,除了充分发挥传统的惩治手段和途径以外,加强知识产权犯罪被害人保护和救济也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然而,我国目前对知识产权犯罪被害人保护和救济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深入研究。本书首先对知识产权犯罪被害人保护和救济的历史渊源和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整理;然后对我国传统知识产权犯罪被害机理研究解释方法进行了反思,揭示了它的理论基础并对在我国知识产权犯罪被害人保护和救济研究中引入和强化科学实证方法及其具体展开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和探讨;本书接下来全面分析了我国知识产权犯罪被害人保护和救济的具体制度规定,对我国犯罪被害入保护和救济根
刑法学各个重要问题的有关内容分别编辑成册,系集专题述评、代表性论文选、研究论著索引为一体的大型学术工具书。它既是全面展示新中国刑法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也是刑法研究者、学习者从事型法学研究和学习的捷径,还将为刑事法实务工作者集中提供权威或有价值的指导或参考。
证据是刑事诉讼的“灵魂”。《走私罪系列研究丛书:走私犯罪刑事证据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走私犯罪证据的一般理论进行探讨,以走私犯罪形态为视角对走私犯罪的证据进行分类研究,构建了走私犯罪证据的基本理论框架。在走私犯罪证据的一般理论中,对走私犯罪证据的概念、特点、类型、调查收集及审查判断,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走私行为方式作为分类标准,对各种具体走私行为中的证据问题结合司法实践进行探讨。《走私罪系列研究丛书:走私犯罪刑事证据研究》针对各种走私犯罪证据的特点,从证据收集、证据认定、证据规格等方面阐述作者的观点,对海关执法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经济欺诈是经济生活中一种变异而又正常的现象,但又是值得法学界尤其是型法学界加以理论探讨的问题之一。目前,在我国,对经济欺诈进行全面系统、分门别类地探讨尚属空白。根据1997年3月14日修订通过的1994年10月1日正式生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以及着眼于未来,通力合作,推出本书,旨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贡献绵薄之力,对人们生活的安宁、幸福有所帮助,对关于经济欺诈问题的法学研究添砖加瓦。
为探索金融检察工作,深化对金融刑法学的研究,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积极促进金融和谐,2012年l2月15日,“全国金融刑法与金融检察研讨会”在著名的雾都重庆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行为法学会和西南政法大学联合主办,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和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五分院共同承办,来自中国行为法学会、人民检察院以及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浙江、福建、四川、海南、江西、重庆等省市的高校和司法实务部门的专家学者共60余人参加会议。 中国行为法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原副校长李文燕教授,人民检察院申诉厅罗庆东副厅长,江西省人民检察院张国轩副检察长,重庆市人民榆察院第五分院戴仕俸检察长以及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付子堂教授等应邀出席。研讨会开幕式由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执行院长唐力教授主持,李文燕副会长、付
本书深入研究经济金融全球化、金融电子化、网络化背景下洗钱行为的特点和趋势;从洗钱行为的微观机理入手,研究技术、制度与洗钱活动相互作用对洗钱行为演变的影响;根据成本*和时间短的原则,研究由洗钱行为所引致的异常资金流动对正常资金流动优化路径的偏离;在此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建模仿真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有重点地研究基于网络支付的电子商务环境中的洗钱行为、期货市场中洗钱行为和利用上市公司洗钱行为的识别方法;利用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洗钱行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探索洗钱行为的有效监管措施和手段,为我国反洗钱的宏观监管提供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 本书适合金融专业研究者、从业者及相关政策制定部门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