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刑事案件审核制度实证研究:以侦查权力的控制为视角》主要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借助其他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从规范与经验两个层面对公安机关刑事案件审核制度的实践运作、发展状况进行考察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案件审核制度为重点,探讨侦查权的内部控制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并提出了具体的完善路径,包括建立统一的案件审核制度、扩大案件审核的范围、进一步强化法制部门的审核权、改革现行审核程序、方式、完善现行审核责任机制等。作者指出,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侦查权力控制的科层制模式是一种相对合适可行的模式,在追求侦查权控制的司法模式并努力实现该模式所的前提条件、继续完善检察机关侦查监督制度的同时,可以案件审核制度为重点,通过加强侦查权的内部制约,来进一步强化对侦查权的控制,从而寻找到推进侦查法治
《刑事侦查学(第2版)》是刑事侦查综合型理论著作。全书由导论、刑事技术、侦查措施和侦查方法四部分组成,共二十五章。作者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当代刑事侦查学的新成果,对刑事侦查的基本理论和重大实践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本书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适合于刑事侦查学教学、科研工作者,侦查人员及其他司法实际工作者,在校大学生和自学法学的人阅读。
本书在对犯罪故意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追溯了犯罪故意的古今流变,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刑法的中的犯罪故意理论进行了考察,并阐述了犯罪故意的归责基础和规范构造,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近二十年来的西方国家,在犯罪学与犯罪控制的策略上,正在日益成为犯罪统计学和管理犯罪学的领地,以此计算出危险族群的分布区域、易犯罪的时间以及统计哪些释放者再犯的可能性,由此使得监狱正在进入仓库化管理的时代。本书的作者从欧洲的观点对于这种犯罪控制的工业时代进行了梳理,也提出了批判,指出在以经济模式看待和控制犯罪的同时,也必须重视文化的作用,如果社会没有仁慈和宽容,重刑的刑事政策只能把更多的人送到监狱,而社会问题并没有解决。本书是一本系统阐述犯罪学和监狱学前沿理论的著作,对于国内读者来说,许多知识和观点都令人耳目一新,更为可贵的是,本书并没有西方中心主义的自负与傲慢,而是充满了对数字式控制和工业式管理的反思。
本书以我国监狱、未成年犯管教所等多个监管场所内的暴力犯罪人为研究对象,首先从暴力犯罪的概念、类型、风险因素、评估工具等方面进行阐述,并通过档案筛查、量表测试、个案访谈、行为测试、事件相关脑电位和功能性磁共振等方法,系统考察了我国暴力犯的心理与行为特点,最后尝试性对暴力犯进行分类、针对中高再犯风险的暴力犯开展团体心理矫正。 书中部分数据和研究结果已在外的中英文期刊发表。 本书是对笔者既往十多年研究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和整合,相信能够对我国暴力犯罪人整体状况的了解和矫正工作的开展提供实证数据支持。
《刑法理论研究新视界》从刑法体系研究、刑法基本理论、刑罚研究、刑事实务研究、犯罪学与国际刑法学等方面对刑法研究的新方向、新视界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自1997年刑法颁行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进一步纵深发展,刑法理论研究的视界也越来越开放、前沿。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对传统的中国刑法学理论,刑法学同仁们在进一步纵向探究其沿革与发展的基本脉络之际,还能同时从事与国(境)外类似理论的比较研究,以从纵横相结合的角度深入探究中国现行刑法理论体系的失衡与不足、理论制度与刑事司法实践的滞后与错位,等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中国刑事法理念以及中国刑法理论应予发展和更新的新方向、新视点等。
本教材共分为五章,章为犯罪学的基础知识,第二章为犯罪的本质与现象,第三章为犯罪的原因机制,第四章为犯罪对策,第五章为暴力犯罪,第六章为高新科技犯罪。从全书的体例来看,作者力图先交代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包括犯罪学的基本概念以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犯罪的本质等,再介绍犯罪学核心的内容即犯罪原因机制的论述,后两章是关于两种具体类型犯罪的阐释和分析。
《罪过情感研究》书稿共分五章,约25万字。 作者首先在理论上对罪过情感进行了定义与分类。并梳理了自十八世纪中叶资产阶级刑事古典学派系统提出罪过理论学说至今的四个历史沿革阶段,分析了传统罪过理论中没有情感因素的名分和地位这一缺陷的成因。继而提出应将情感因素纳入罪过理论的必要性:(1)保持学科间的一致性;(2)实现罪过理论的自洽性;(3)解决罪过理论与司法实践的脱节;(4)正确定性率性犯罪。最后书稿重点落在凸显情感罪过理论的实践价值,尤其在司法实践中日见深远的影响:(1)实现犯罪本质及其种类的完全革新;(2)导致犯罪既遂标准的重新审订;(3)可见罪过本质及其分类的重大改观;(4)引领刑事责任根据理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