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使用权制度研究》作者黄萍以民法的视角结合环境资源法的理念,对自然资源使用权制度基本理论问题的剖析,避免了单纯从民法的角度或环境资源法的角度进行研究的片面性。本书针对我国自然资源使用权立法现状和实际存在问题,借鉴域外先进的理念和立法,提出完善我国自然资源使用权相关制度的构想,具有的建设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随着对环境资源问题及其与物权制度安排之间互动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如何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物权制度在环境资源保护领域的重要功能,已成为我国物权立法及理论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书将自然资源物权制度置于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宏大的研究视野下,以自然资源物权制度的环境保护功能为研究进路,力图站在现代价值观念的高度上,从私法与公法整合研究的角度,从制度变革的时代需求、现行制度缺失环境保护功能的症结、现代理论推动传统物权理论的变革与中国自然资源物权制度的渐进发展、变革的方向及这种变革取向的可行性问题等方面对中国自然资源制度物权进行了宏观的、整体性的制度解构。 本书可供研究环境法、经济法、循环经济法的学者及相关研究人员参阅。
本书以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和民众的生态诉求为出发点,从环境法律的理念更新和制度创新两个层面研究环境法的生态化转型,旨在从法学的角度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道,是一部系统探讨完善我国环境法理念和制度的学术著作。本书从宏观上遵循“引出问题—法理分析—实证探讨—梳理归纳—研究结论”的研究思路。 注重学理性、实践性的结合,在选题设计和研究内容上均有的创新,以期对促进我国环境法学研究和环境法制建设有所裨益。 本书可供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相关领域的决策者、法学理论研究者、立法与司法实务工作者、高等院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业及相关资源环境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以森林利用、森林政策和森林变迁为主题,剖析了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根源,大体发生了由火灾→战争→农业扩张→薪柴采集→商业性木材生产的变化。阐述了经济发展与天然林保护的关系,指出天然林保护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包括:(1)明确工程目标,建立工程实施监测评估体系;(2)在区分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界定政府和企业各自承担的责任;(3)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促进转产分流;(4)协调国家目标与企业目标;(5)实行林务官制度,将国有林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开;(6)改一局两策为一局一策,保留一部分企业,同时将另一部分企业改变 事业单位,专门从事保护工作;(7)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资金投入要足额、到位、有效;(8)从规模经济和体制改革入手,消除产业结构表面高度化。在此基础上,完全成了四个案例研究。其中,云南德钦案例和四
本书就西方文明中的法律思想重要主题的历史演进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学习法律和政治学的学生提供了指导。本书共十章,把自荷马到戈尔巴乔夫时代的历史切分成十段并对以下问题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国家的基础、统治者权威及法律义务的渊源、习惯和立法的关系、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的理念、法治、衡平的观念、正义的实质、平等价值引申出的问题、自然法、财产的地位、刑法的正当目的及范围、国际法理论及其他问题。
本书就西方文明中的法律思想重要主题的历史演进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学习法律和政治学的学生提供了指导。本书共十章,把自荷马到戈尔巴乔夫时代的历史切分成十段并对以下问题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国家的基础、统治者权威及法律义务的渊源、习惯和立法的关系、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的理念、法治、衡平的观念、正义的实质、平等价值引申出的问题、自然法、财产的地位、刑法的正当目的及范围、国际法理论及其他问题。
本系列的出版,凝结了众多知名法学家多年来的理论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现今法学教学研究的水准。它以法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为主要内容,既注重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发展动态,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满足读者对象的多层次需要;既追求的理论深度与学术价值,又追求在体系、风格、逻辑上的一致性;它以灵活多样的体例形式阐释内容,既加强法学的多样化发展,又加强对读者学习方法与兴趣的正确引导。它的出版也是中国政法犬学出版社多年来对法学深入研究与探索的职业体现。
本系列的出版,凝结了众多知名法学家多年来的理论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现今法学教学研究的水准。它以法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为主要内容,既注重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发展动态,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满足读者对象的多层次需要;既追求的理论深度与学术价值,又追求在体系、风格、逻辑上的一致性;它以灵活多样的体例形式阐释内容,既加强法学的多样化发展,又加强对读者学习方法与兴趣的正确引导。它的出版也是中国政法犬学出版社多年来对法学深入研究与探索的职业体现。
本书从我国政治、经济和法律的实践出发,综合运用法学与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并综合运用不同部门法(如环境资源法与国外环境资源法、民商法与经济法、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对环境资源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环境资源法的基本经济学和法律规律为依据,对我国环境资源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的创新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从而提出我国环境资源法创新的基本思路、方法和途径。 作者力图建立本专著“一、二、三理论”框架,即:“一个主题内容(当前我国环境资源法的创新)的两个方面(理论与实践)和三个语境下(法学语境与经济学语境、法理学与部门法语境、法学语境与国际法学语境)我国环境资源法的创新体系。”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本书从法学角度对水资源保护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的水资源保护贡献微薄的力量。 本书共分为五部分内容。部分介绍世界水资源概况、水资源保护现状以及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手段;第二部分对水资源保护的法律制度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介绍水资源保护的国际条约与水资源保护先进国家的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及其对我国的经验借鉴;第四部分介绍我国的水资源保护现状及我国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缺陷及其原因;第五部分针对我国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进行完善的具体对策建议。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海洋相关问题与理论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适时且重要,本书正是旨在回答如何把中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的问题和那些与建设海洋强国有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海洋湿地管理、海洋倾倒区选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建设、海洋生态安全及其社会参与对策、国家对非领土性管辖海域的治安管辖、中国对北极事务的参与等的研究,都是有助于海洋事业发展的研究。
《环境法的法权结构理论》从经验和事实出发,提出了“环境法的法权”这一命题。应对“权利义务法理学”路径在环境法学领域存在着统合力不足、缺少普遍解释力的局限性,本书以环境法法权的规范建构作为的核心范畴研究。运用法益分析、规范分析及类型化方法,把环境权利和环境权力置于统一的法权结构体系中,试图打通历来研究者因各自为政而呈现理论割裂和碎片化,为诸类环境权利、环境权力的体系化与分层建构、均衡配置提出了一种全景图式,以求建立符合学科本质特点的环境法学核心范畴。本书集结作者20年研习环境法的思考与探索,其法权结构理论,关注权利与权力,讲求公法与私法的配置均衡,是一部颇具心力的著作。
当前园林景观的经济价值日益增大,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在城市景观规划中日趋明显。本书主要针对广大园林景观设计师、园林工程师、施工图制作人员及园林景观专业院校师生的需要编制而成,从筑龙网近期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库中反复筛选,精选、收录了众多的园林景观设计施工图。书中章为园林建筑篇,包括景区大门、公共卫生间和其他园林建筑;第二章为特色水景篇,包括瀑布喷泉、水幕景墙和溪流驳岸。本书采用直观的图集表现方式,以方便广大读者的查阅。同时,书中附赠光盘一张,光盘中涵盖书中景观设计方案的所有CAD图纸,便于读者对其进行编辑、修改,或者直接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