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矿业权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秉承体系化的思维方式,侧重于对如何在实践中正确适用《解释》进行解读,结构上采取[条文主旨][问题解答]和[法条链接]的模式,以全面展示《解释》起草制定过程中的思考、探索和*终选择的论证,尤其注重加强横向的比较研究,借鉴吸收理论研究的*成果,以便于读者深入理解相关理论背景和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探索更有效的减排模式,基于市场的碳交易体系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青睐,我国也已明确将其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配额分配是总量控制型碳市场运行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这一制度工具的实施效果,并最终影响减缓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作为重要的社会益品,碳配额的初始分配在价值层面应当追求分配正义。分配正义的实现离不开法律制度,而法律调整讲求具体,对其理解和处理便不能停留在形而上的层面。分配正义的实质是分配中的利益冲突和价值冲突得到合理解决的理想状态,不同学派的歧见大多是围绕 利益冲突和价值冲突如何解决方为合理 而展开。基于这一判断本书着重论述了我国碳配额分配正义的基本内涵、社会需求、具体原则、实现原理、制度构建和司法保障六个方面的内容。
本书一方面以环境司法相关裁判文书为对象做案例分析和统计研究,另一方面以环境司法司法政策和司法现象为对象做规范分析和学理探究,保持对中国环境司法近距离、全方位和连续性的观察,对其进行全面回顾、客观评估和可能预判。
本书共分为21个部分:部分是环境保护基本规定;第二部分是水污染防治;第三部分是大气污染防治;第四部分是环境噪声污染;第五部分是固体废物管理;第六部分是海洋环境管理;第七部分放射性污染防治;第八部分是生态保护;第九部分是城市环境保护;第十部分是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管理;第十一部分是环境经济政策;第十二部分是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第十三部分是消耗臭氧物资管理;第十四部分是有有毒化学品管理;第十五部分是环境标准管理;第十六部分是环境应急、监测、污染源管理;第十七部分是资源保护等相关法规;第十八部分是应对气候变化;第十九部分是依法行政与立法、执法;第二十部分是有关司法规定;第二十一部分是常用环境标准。
生态人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中的人,是日常人,是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体现。生态人在人类生态系统中既可以是主体也可能成为客体。理性生态人是追求人与人和谐相处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构建生态人模式采用的是“主、客一体化的研究范式”及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论。生态人模式和理念的确立,可以为公民环境权的正当化、可实施化提供理论根据,为建设“五型社会”的法律夯实法理基础;有利于环境法与生态伦理接轨,增强环境资源法的正当性和有效性,引入生态系统方法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促进环境资源法的生态化;有利于扩大法律调整对象的范围,促进当代法律和法学的进步和变革。
《海洋法学教程》以这几本教材为基础,结合近20多年来国际海洋法的新发展和中国海洋法制建设的新进展,并吸收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法学教育的基本经验和海洋法问题研究的基本成果,优化结构,充实内容,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完整、准确地阐述海洋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范,努力实现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和应用性的统一。 本书分为海洋法的概念和历史、国际海洋法和中国海洋法三编,共30章137节,构成一部内在统一、比较完整的海洋法学教程,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编,在阐明海洋法的概念的基础上,着力按照历史发展的主线论述海洋法的形成、发展和编纂,特别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产生、修正和生效,是全书的绪论,对于正确领会第二、三编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纲领性、指导性意义。 第二编,以《联合国海洋法
本书为《中国能源法研究报告》之2009卷,收录了“能源变革与法律制度创新”为主题的年会上的论文46篇,探讨了能源变革趋势与中国现行能源法律制度的改进、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制度设计与国外经验、能源法助推节能减排和提高能源效率、能源市场竞争与监管、能源产业法与可持续发展、能源安全与国际能源合作,分析能源实践中的问题,总结能源法学和能源领域法制经验,以完善中国的能源法律制度,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内容包括《论〈能源法〉绩效指标及其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与能源法变革》《论能源立法的低碳化》《论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律体系的构建》《我国核电立法重大问题研究》等。
《福州大学“东南法学”系列专著:环境法哲学》乃我国环境法学领域的拓荒之作,作为当代法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力推动法学理论创新和发展。全书分为四篇:环境法学的认识论、环境法学的方法论、环境法的本体论和环境法的价值论。首先,本书对传统法学的认识论在生态危机方面的缺陷进行历史性反思和追根溯源拷问,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顺应生态文明时代的环境法认识论。其次,在对传统法学的方法论作出深刻剖析的基础上,《福州大学“东南法学”系列专著:环境法哲学》力图通过对后现代主义对环境法学方法论的影响、环境法学方法论对传统法学方法论的突破、环境法学方法论的法哲学视野、环境法学方法论与“生态人”模式、环境法学方法论与法律主体的扩张、环境法学方法论与法律制度的设计等基本问题的深入思考和逻辑整理,
本书荟萃全国环境法学研究的*成果,其中不乏名家新作、名作译文、博士新篇。在“特约稿件”栏目中,马骧聪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他所经历和了解的中国环境资源法学发展梗概;“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栏目中,收录了关于低碳发展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民法机制的研究文章;“环境公益诉讼与环境司法专门化”栏目专门论述了公益诉讼的相关问题;“译作”、“国际环境法与外国环境法研究”、“自然资源法研究”三个栏目从国外到国内探讨了在环境治理中的问题;“博士论坛”栏目继续推介青年才俊,刊发博士的原创新作;“本年度环境法学研究综述与环境法律概览”栏目系统再现这一年的学界年会、环保大事和研究动态。 本书不仅适合高校、科研院所的学者、研究生阅读,也适合所有关心环境法学研究、环境法制建设的智士贤达阅读、评论。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正致力于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新的重大进步。全国环保系统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为主题,以做好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的环保工作为主线,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参与宏观调控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污染减排取得明显成效,污染防治稳步推进,基础能力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但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活动带来的环境风险不断加剧,突发环境事件的诱因更加多样、复杂,突发环境事件仍呈高发态势,跨界污染、重金属及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事件频发,社会危害和影响明
本书笔者几经斡旋,终于取得国际法学界著名出版商Matinus Nijlaoff Publishers公司的授权,将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海洋法律与政策中心过去30年来的会议论文原文,完整交付给厦门大学海洋政策与法律中心,由其自由挑选其中的重点,翻译成为中文精选集刊,在中国正式出版。这一套论文精选集,因此得以呈现在国内读者的眼前。相信它对于中国海洋法律与政策未来的研究发展,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的不断增加,海洋环境的污染和损害也在不断加剧。海洋污染的防治、保护海洋资源以及采取各种措施建设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海洋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图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有效保护海洋环境,防治污染,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逐步建立起一系列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我国海洋环境保护事业得到了法治的保障。
《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法规政策选编》收录了2000年以来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相关法规政策,纳入了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环保部、财政部等部门发布的涉及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的主要法律法规、政策、条令,并归纳划分为法律法规、综合类、资源节约、污染防治和应对气候变化五部分。为了方便读者使用,我们还配套出版了《电力行业节能减排标准条文选编》,以便读者日常工作查阅。 本书是电力行业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研究者了解、学习和掌握国家有关节能减排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参考资料。
编写本书的想法是我在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以下简称战略所)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我于2005年4月进入“海洋”,作为一名程序法研究生,可谓对海洋一无所知。适逢当年国内例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诉讼案成为“海洋界”的争议和焦点,在战略所领导张海文女士的指导下,遂开始往海洋生态损害赔偿的方向跨步,在以后的不断实践和研究过程中,逐步确立了该研究领域。
一、为了方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投资者、行业研究者和管理者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相关政策法规,进而为产业投资、行业研究和管理提供指导和参考,我们于2011年编印了《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政策法规汇编(1986~2011)》。该汇编出版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近一年来,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业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暴露了不少问题。对此,中央及一些省、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规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为了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及时梳理和修订,并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特编印了此增编版。 二、《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政策法规汇编(第二版)》按以下顺序编排:篇综合类政策法规;第二篇风电政策法规;第三篇太阳能政策法规
水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经济资源,更是战略资源。人类的生存在于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水,生态与环境建设的核心在于水。水是工业的血液,水是农业的命脉,水更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发展的、不可替代的根本。 地表水资源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并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地表水是人类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我国城镇给水的主要水源。然而目前地表水污染严重、河湖萎缩。据水利部2006年对全国1300余条河流约13.87万km河长开展的水资源质量评价,41.7%河长受到污染,其中21.8%的河长严重污染,水体已丧失使用价值。全国十个水资源一级区中海河区、松花江区、淮河区和辽河区,有63.5%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黄河区污染河段占58.4%。全国有1/4的人口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地表水体污染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众生活、生存环境。
俞金香、韩敏*的这本《环境权与循环经济法的 法理研究》认为,环境权是基本人权,是人类权,是 可持续发展权,反映了人类对于自身与自然关系的重 新审视及保护自然的法理诉求。循环经济的实质是绿 色增长,循环经济法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律诉 求。环境权与循环经济法天然存在联系。以生态整体 主义视角观察,环境权是循环经济法的基本立足点, 循环经济法是环境权实现的有效保障。循环经济法对 传统法律体系的冲击是全面而深刻的,以环境权的实 现为立场,循环经济法将带来经济法制、科技法制及 教育法制等方面的全面变革。
《钢铁行业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由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编著,收集、归纳、整理国家和地方颁布的钢铁行业环境管理相关政策标准共89项,其中国家颁布的钢铁行业政策标准54项,地方钢铁产业政策35项。本书可作为各级环保部门、钢铁企业、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评估机构和相关单位的人员在开展钢铁行业环境管理相关业务工作时使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国能源立法取得可喜进展,已经形成能源法律体系雏形,但还存在着结构性、内容性、配套性和协调性缺陷。本书在系统分析现行法律体系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的理念,提出了健全和完善能源法律体系框架的设想,并对”十一五”能源立法规划提出了具体建议。
《国土资源法律评价报告2012》共分五个部分,由国土资源产权制度评价报告、“土地违法问责制与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评价”等11个专题研究报告、热点争鸣、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建设和附录等组成,约24万字。该报告立足我国国土资源产权研究,集成和发展了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2011国土资源产权年”成果,对国土资源产权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客观真实的评价,结合实际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汇集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精华,对全面推进国土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持续完善国土资源产权制度体系,发挥了先导与支撑作用。
本书共分二十部分:部分是综合性环境规定,第二部分是水污染防治,第三部分是大气污染防治,第四部分是固体废物管理,第五部分是噪声污染管理,第六部分是海洋环境管理,第七部分是放射性污染防治,第八部分是建设项目与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第九部分是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第十部分是化学品环境管理,第十一部分是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第十二部分是生态保护,第十三部分是环境应急,第十四部分是环境监察,第十五部分是环境监测,第十六部分是环境经济政策,第十七部分是环境立法与执法程序,第十八部分是环境司法,第十九部分是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第二十部分是军队环境保护。 本书是各级环保部门领导干部、法制工作人员、环境监察人员以及其他环境执法人员实施环境执法和监督管理的基本工具书,也是企业事业单位环境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释法典”丛书是我社集数年法规编撰经验,创新出版的大型实用法律工具书。本套工具书不仅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成果,而且秉承权威、实用的理念,相信能够成为广大读者理解、掌握、适用法律的*工具书。本套工具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主线,结合日常司法实践领域确定分册。本书为环境分册,收录我国环境方面常用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等文件。
由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编写的《中国能源法研究报告(2010)》正如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一样,低碳经济的实现同样需要法治的保障。能源法律界的老一辈专家提出,新时期下,应当“加强能源法治研究,助推低碳发展”;同时,又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低碳发展与能源法治问题。能源法研究面对低碳发展这样一个宏大命题,既要从理念上进行变革,包括原则、伦理基础等,又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包括税收、投资、碳交易、国际法协调等。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都积极构建本国的低碳法律政策,我们应当进行吸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