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阐明群体诉讼的概念、价值、功能以及群体诉讼与共同诉讼、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的关系、规模化诉讼与非规模化诉讼的关系等基本理论问题,澄清群体诉讼概念使用上的若干误区。引入国外解决群体纠纷的理念,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进行分析、比较,澄清我国群体诉讼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些认识误区,结合中国的国情,从理论上对我国多元化群体诉讼制度的建构进行分析和论证。
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2004年年会于2004年10月10日至12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由中山大学法学院承办。 在三天的会议日程里,全国各地的诉讼法学者汇聚一堂,针对年会的中心议题——诉讼法典(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及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主要议题分为刑事诉讼法理念的现代化、《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必要性与建议、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完善、《民事诉讼法》修改的必要性与建议、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完善、公益诉讼制度、《行政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我们将与会者提交的论文编辑成册,以期记录下本次年会中学者们思辩交锋时所进射出的耀眼火花:也希望论文集的出版,能进一步推动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诉讼法修改的思考。 本文集分为上下两编,即“刑事诉讼法学编”和
本书是关于民事诉讼理论和制度专题研究的学术著作,分为理论研究和具体诉讼制度研究两大部分。包括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的比较、我国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的分析、证明责任的概念等。
诉讼法由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三部分组成。诉论法部分的问题点基本上是在分别参考上述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所搜集论文标题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和归纳的。我们在确定问题点时着重考虑了对当前学术界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把握和提炼,但力求体系清晰,同时方便读者查询,始终是我们确定问题的首要原则。
今年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1998年全国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工作会议精神,效果明显。这次中央纪委案件审理至在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开展的“审理室主任谈审理”证文活劝就是落实会议精神的措施之一,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案件审理室主任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研究新形势下案件审理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案件审理工作的业务建设,提高审理干部队伍素质和处理违纪违法案件的质量。 案件审理工作上纪检监察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查处违纪案件的必经程序,是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执行党纪、政纪,有效地保证案件质量的客观要求。案件审理工作不仅要贯彻从严治党、治政的方针,正确执行纪律,严肃处理违纪违法人员,还要保障党员和行政监察对象的合法权利。新形势下,案件审
法律专业出身的卡夫卡,借由K的经历,描绘了西方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和腐朽,用各种看似怪诞的行为和语言,展示了普通人生存之中无处逃避的荒诞与恐惧,展示了一场无缘无故、无处可逃、无计可施的“审判”,发人深省。 小说叙述了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约瑟夫K是一名银行襄理,某一天突然被逮捕,却未宣布罪状,行动也仍然自由。他四处奔走,遇到了许多人,律师、女佣、商人、画师、神甫……为了还自己清白,他经历了许多既怪异、不可思议,却又似乎十分“合理”的事情。 K说:我生活在一个有正式宪法的国家中……谁敢在我自己的住所里抓我? 那么,他最终能否逃脱这场莫名其妙的“审判”呢?
司法公正与我们追求的法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社会学的角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司法公正是社会是否法治的晴雨表,是法律取信于民,是法官取信于民,是国家取信于民的重要、合法且正当的方式。离开司法公正,社会将失去判是非的公正、尺度,势必会增加社的不安定因素,使公民缺乏安全感。 本书从理论上界定了审判独立的概念,并通过对我国司法审判的现状,司法机构的设置状况,现行政治制度的分析,提出了如何建立我国的独立审判法律制度,如何改革我国的司法审判制度的建议和意见,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该书还进一步论证了审判独立与司法公正的关系,研究了法官管理制度。
《虚假诉讼防治的理论与实践》是天心区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如何针对虚假诉讼的经验总结。《虚假诉讼防治的理论与实践》分为防治虚假诉讼理论探索、典型虚假诉讼查证实例、附则等三部分。在防治虚假诉讼理论探索部分,作者通过实践经验总结出虚假诉讼防治在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如何预防和治理;在典型虚假诉讼查证实例部分,作者把在实际审理案件过程中,如何防治虚假诉讼的典型案例进行了点评和分析,以供审判实践借鉴;附则部分是其他媒体对天心区法院防治虚假诉讼的先进事迹进行的报道和如何防治虚假诉讼的规范性文件。
2005年《公司法》52条摘掉了派生诉讼舶来品的帽子,使其成为我国的本土制度。然而,由于立法规定过于简单、原则,司法解释对之涉猎甚少,派生诉讼制度在现实中困境重重。《派生诉讼制度研究》(作者陈南男)通过对该制度基础理论问题的系统分析和总结,并立足于我国的立法和司法现状,提出了完善我国派生诉讼制度的具体建议,《派生诉讼制度研究》以期为派生诉讼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略尽绵薄之力。
《新编中国法制史教程》根据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一方面遵循传统编写体例,按历史顺序分十五章介绍了从夏朝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又突破传统编写模式,为突出每章的重点内容,取消了“节”这一层次,直接分为若干问题加以阐述。
专题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是《外国群体诉讼理论与案例评析》对国外群体诉讼研究的一大特色。一方面,通过资料的梳理和核心问题的分析,作者希望深化对群体诉讼基本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对精选案例的介绍和评析,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关于外国群体诉讼制度运作的具体、实证的信息,为未来研究和立法创造更加坚实的根基。 按照这样的思路,《外国群体诉讼理论与案例评析》共分两篇:篇“群体诉讼理论专题研究”,由课题组成员撰写的专题论文构成。第二篇是“群体诉讼案例砰析”,主要内容是对相关案例的介绍和评析。按照所涉及群体诉讼的性质,这些案例又被分为五类,即退出制集团诉讼、加入制集团诉讼、团体诉讼、示范诉讼和诉讼合并。
本书阐明群体诉讼的概念、价值、功能以及群体诉讼与共同诉讼、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的关系、规模化诉讼与非规模化诉讼的关系等基本理论问题,澄清群体诉讼概念使用上的若干误区。引入国外解决群体纠纷的理念,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进行分析、比较,澄清我国群体诉讼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些认识误区,结合中国的国情,从理论上对我国多元化群体诉讼制度的建构进行分析和论证。
本书围绕拆迁相关的法律纠纷,根据内容划分为征收与补偿纠纷、评估纠纷、其他相关规定部分。每部分根据需要首先收录相关的现实案例,其次按效力等级分别收录对应的处理依据(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并对重要法律依据配以解读,最后收录有关的法律文书范本和实用图表,力求满足读者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