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阐述了民行交叉案件及其解决机制的理论基础,在对国内外民行交叉案件审判模式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民行交叉案件 附带审理 制度,强调建立 附带审理 制度的积极意义和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当事人意思自治与司法权相结合原则、先决问题个案处理原则、公共利益小损害原则、司法终解决原则以及司法权与行政权均衡的指导思想。同时,提出了完善民行交叉案件 附带审理 模式的具体建议,即以 诉的声明 确定案件性质、以 指定管辖 突破管辖限制、以 行使释明权 合并新的诉、以 文书间渗透 关联相关裁判等。本书从司法实践出发,结合《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针对如何实现民行交叉案件的科学立法、公正司法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为我国民行交叉案件的审判工作提供借鉴。
本书从理论和实务,域内和域外,纵向和横向多视角对侦查主体设置、侦查权限划分和侦查权控制三个方面对侦查权配置问题进行探索和比较。并结合我国刑事诉讼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逐一进行剖析和论证,提出尽可能详尽的立法建议与改革方案。 全书以侦查概念为研究起点,重点围绕侦查权与侦查主体、侦查权配置的理论架构等基础理论问题进行探究,并以不同国家和法域为视角,对侦查权配置三方面的内容进行考察比较。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侦查主体设置状况进行梳理,重点探索我国侦查主体设置应当遵循的原则、侦查权限划分的基本框架和在诉讼框架内完善侦查权控制体系等问题。
强制执行竞合是民事强制执行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强制执行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处理强制执行竞合,在理论上一直有争议,各国的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从立法上看,我国的相关立法规定不仅条文比较粗陋,而且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冲突,无法有效地解决实践中存在的执行竞合现象,加重了“执行难”。所以,研究和探寻解决执行竞合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有利于完善民事执行立法,而且有利于正确处理实践中存在的执行竞合现象,保护债权人的权利。 本书从分析强制执行竞合的具体涵义和主要类型入手,对民事强制执行的目的及原则、解决强制执行竞合的价值取向、解决强制执行竞合所依据的执行清偿原则、扣押的法律效力以及保全执行与终局执行之间竞合的处理方式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借鉴外国相关立
证据的提出在于发现真实,然追求真相并不是证据法的全部目的。为保护社会特定价值或者基于社会政策之考量,法律也允许证人享有在一定条件下拒绝作证的权利。厘清作证特免权的内容和边界,不仅于保护证人有重要意义,亦是强化证人义务的前提。本书首次全面阐述了不自证其罪特免权、亲属特免权、职业特免权和公共利益特免权等重要制度,分析了其在保护社会重大价值和实现司法正义之间的艰难权衡,澄清了学界对于特免权内容的误读。针对特免权制度在中国的历史性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本书直面中国司法实践中证人作证制度的困境,提出我国证人特免权制度设立的可能性和障碍,回应了当前证据立法中就此问题存在的争论,拓展了我国证据制度研究的深度。
本书围绕劳动合同相关的法律纠纷,根据内容划分为劳动合同订立与履行纠纷、劳动合同变更与解除纠纷、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与赔偿、劳动合同纠纷处理途径四大部分。每部分根据需要首先收录相关的现实案例,其次按效力等级分别收录对应的处理依据(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并对重要法律依据配以解读,后收录有关的法律文书范本和实用图表,力求满足读者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本书围绕征地相关的法律纠纷,根据内容划分为综合、土地征收审批、征地费用管理、征地补偿安置纠纷、其他相关规定五大部分。每部分根据需要首先收录相关的现实案例,其次按效力等级分别收录对应的处理依据(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并对重要法律依据配以解读,后收录有关的法律文书范本和实用图表,力求满足读者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本书围绕拆迁相关的法律纠纷,根据内容划分为征收与补偿纠纷、评估纠纷、其他相关规定三大部分。每部分根据需要首先收录相关的现实案例,其次按效力等级分别收录对应的处理依据(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并对重要法律依据配以解读,后收录有关的法律文书范本和实用图表,力求满足读者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本书是一部“跨界”的作品:横跨“以案释法”和“律师谋略”、客观案件与主观过程、构想与行动、学术与故事、理论与实务、职业与人生。 本书是一位成功律师办案历程的纪实作品。
司法改革的号角声令人心潮澎湃,三大诉讼法的修改工程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为我们通过完善正当法律程序推进工程的民主法治进程提供了极好的契机。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世界的眼光,提炼和抽象诉讼法的理论精华,理性剖析司法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为三大诉讼法的修改建言献策,是新一卷《诉讼法论丛》当仁不让之理想。
众所周知,日本民事诉讼法习德国民事诉讼法而成,日本民事诉讼法学是在德国民事诉讼法理论的笼罩下发达起来的。在尊重学术传统的前提下一路前行,提升学术的品质,或者说要达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就必须在学术方法上有独特之处。本文集收录了中村宗雄先生和中村英郎先生两位大师级民事诉讼法学者的十一篇著述。中村宗雄先生以自然科学为范示,运用阶层构造理论重新研析民事诉讼,奠定了“中村民事诉讼法学”的理论基础。中村英郎先生在此基础上再创辉煌,运用法规出发型和事实出发型的诉讼类型分析法,完备日本民事诉讼理论,使“中村民事诉讼法学”更加发扬光大。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婚姻家庭关系几乎是每一个人都会接触到的一种社会关系,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我们不免会在婚姻家庭生活当中遇到各种矛盾,这些矛盾有些可以通过我们自己之间的协商互谅互让得以解决,但是一旦矛盾过于激烈,光靠自己的力量就无法解决,就需要司法力量来帮助我们,即通过到法院打官司的方式解决。但是很多人在面临婚姻家庭纠纷的时候,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特别是不知道如何提供证据以而在法庭上输了官司。所以本书将结合大量的案例来指导大家去保存、搜集证据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中国诉讼法学》作为华东政法学院系列教材之一,于1994年9月出版以来,至1997年3月已先后印刷了三次,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并被多所政法院校(系)选作诉讼法学专业课教材。编著者考虑到《中国诉讼法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刑事诉讼法学部分的写作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于1996年3月17日已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为了适应中国诉讼法学教学的新需要,也为了更科学、更准确地阐释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同时为了尽力吸收和反映有关*司法解释的内容,我们在原《中国诉讼法学》的编排体系、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民事诉讼法学和行政诉讼法学部分内容稍作文字改动,对涉及刑事诉讼法部分的章、节则作了许多重要的修改
本书首先研读和详析了国外某些权威社会学者和法社会学家的有关论述、思想和观点;阐述了公诉权与法律社会学结缘的价值;系统地研究和论述了公诉权的产生、发展与不同时期社会变革共生共荣的历程,后,特别展望了我国公诉权存续的社会基础和如何完善公诉权的建言。
亮点一 多元化、宽角度、高层次的内容剖析。 新文件:结合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和*人民法院*文件,本书对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进行了法律和政策解读,并对负责人如何做好出庭应诉工作进行了指导。大数据:本书通过对已公开的行政案件数据和行政裁判文书进行大数据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了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全面"解剖"了违法行政行为表现形式及主要行政机关败诉情况和原因分析。 亮点二应用性强,受众面广,知行合一的经验成果。 全书坚持依法行政与行政管理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策与法律相结合,条文与案例相结合,问题与数据相结合。本书既适合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和提升出庭应诉能力,也适合行政机关对照总结执法存在的问题,提升行政执法单位尤其是一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对于公民依法维权和
为开好本次研讨会,上海市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自今年3月起在全市范围公开征集论文,在各理事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参与下,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182篇。为全面充分展示各方研究成果,便于开展深入交流与探讨,研究会对上述论文的主要观点予以荟萃,形成《程序与公正_009年上海市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论文摘要选编》。同时,为彰显优秀调研成果,经过专家严格评选,从中选出56篇优秀论文,汇编成书,以期有所裨益于三大诉讼法学的进一步研究探讨,以及对司法实务工作有所帮助。
法律专业出身的卡夫卡,借由K的经历,描绘了西方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和腐朽,用各种看似怪诞的行为和语言,展示了普通人生存之中无处逃避的荒诞与恐惧,展示了一场无缘无故、无处可逃、无计可施的 审判 ,发人深省。 小说叙述了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约瑟夫K是一名银行襄理,某一天突然被逮捕,却未宣布罪状,行动也仍然自由。他四处奔走,遇到了许多人,律师、女佣、商人、画师、神甫 为了还自己清白,他经历了许多既怪异、不可思议,却又似乎十分 合理 的事情。 K说:我生活在一个有正式宪法的国家中 谁敢在我自己的住所里抓我? 那么,他终能否逃脱这场莫名其妙的 审判 呢?
当我们面临法律纠纷准备起诉或应诉时,除收集证据外,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查找支持自己的诉讼请求和主张的法律依据。但法律法规纷繁复杂,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如何迅速、准确地查找到所需的法律规定,并非易事。我们编写这套《诉讼关键法条与典型实例》丛书,目的正在于帮助读者高效地解决这一难题。本丛书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针对性、实用性强。 本册为《合同诉讼关键法条与典型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