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 手把手教 的方式,分享作者十余年的执业经验,案例丰富翔实,是一本用心为年轻律师撰写的 参考书 。 本书以作者参与处理的真实案件为例,详细讲解律师整理案件材料、绘制辅助文件、分析案件要点的方法,介绍庭审前后的工作技巧、确定诉讼策略和运用程序规则的经验,探讨影响案件处理结果的关键因素,以期读者能从中获得启发,处理好每一起案件,甚至在处于不利地位时,捕捉到反败为胜的机会。 本书版出版后,广受好评,第二版则针对《民法典》等民事法律法规的修订情况、民商事诉讼领域新的发展趋势,并结合作者近年来积累的新经验,优化了相关内容,新增近10万字和7个真实案例,力求使本书更适合年轻律师阅读。
赫尔维格于1905年出版《诉权与诉的可能性:当前民事诉讼基本问题讨论》一书,在《德国民事诉讼法教科书》的基础上继续阐述法律保护请求权及其对德国民事诉讼法学的重要价值,并逐项批驳彪罗和科勒为代表的反对意见。在本次大讨论后,瓦赫率先提出的并由赫尔维格发展完善的法律保护请求权论确立了通说地位。赫尔维格构建法律保护请求权论时提出的法律保护必要(Rechtsschutzbed rfnis)等概念成为现代德国民事诉讼法学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法律保护请求权论还在二战后的德国出现过回潮,主要推动者是布隆迈耶(Blomeyer)。法律保护请求权论在我国台湾地区至今依旧保持通说地位。
自光绪二十八年四月丙申(1902年5月13日)清政府下诏沈家本、伍庭芳主持修律及拉开中国法制现代化之序幕,时至今日刚逾百年。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百年进程,既是中华固有法制和法律思想全面走向衰败以及西方现代法制、法律文化逐渐本土化的过程,也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制及其理论不断走向独立、成熟和体系化的过程,全面认识和评价这一过程,对于今天的立法者、司法者和研究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我国目前尚未有全面总结民事诉讼法制现代化百年进程中的立法成果、理论成果的文献资料集,而弥补这一空白当属民事诉讼法学者应为的一项学科基础建设工作。本套丛书的编纂者们希望能为填补这块空白提供力所能及的贡献,即便我们知道从事文献资料的提供工作的确是件“损多益少”的事情。虽然推出本套丛书的主要目的是搭建学术平
在人民矛盾日益凸显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拓展调解工作空间,完善调解工作机制,建立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是当前政法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市高级人民法院、市司法局、市法学会共同组织“化解社会矛盾和多元调解机制”研讨会,并将各位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研究成果结集出版,汇集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很有意义、很有价值,有助于加快推动多元调解工作格局的形成,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
本书收录了从1981年《民事诉讼法》颁布以来至2010年6月期间现行有效的关于强制执行的程序性规定。《强制执行法规汇编》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强制执行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下篇为“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规定”。各篇中分若干主题,每一主题下原则上按照由新到旧的顺序排列。
本书收录了从1981年《民事诉讼法》颁布以来至2010年6月期间现行有效的关于强制执行的程序性规定。《强制执行法规汇编》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强制执行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下篇为“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规定”。各篇中分若干主题,每一主题下原则上按照由新到旧的顺序排列。
本书详细梳理了自先秦时期至清朝末年,中国民事法律及诉讼制度的发展演进,在历史背景下讲述法律制度,参考历史文献,引用大量史料中记载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语言流畅易懂,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民事法律及诉讼相关制度有极大帮助,具有很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本书的总体研究思路是,以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和群体性民事权益的保护为目的,以当事人适格理论为切入点,以域外有关国家和地区关于团体诉讼制度的主要立法例为参照系,以我国民事诉讼中团体诉讼制度的具体构建为重点内容,对我国确立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和团体诉讼制度的必要性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团体诉讼与公益诉讼的区别、团体诉讼与诉讼担当及诉讼信托等当事人适格理论的关系、团体诉讼的类型和适用领域等方面深入研讨、论证,提出建设性的完善立法的意见。
《民事程序法研究》是我社与中国民事诉讼法研究会合作的成果。该套书每年至少一辑,第12辑的刊首语由中国民事诉讼法研究会会长张卫平教授以《问题的提出》为题,表达了他对做学问和民事诉讼研究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文章短小精悍,且极具可读性。第12辑以专题化形式呈现。但有几个新鲜新颖的专题值得推荐。个是诚实信用原则专题。该专题刊发实务界和理论界关于诚信原则这一民事诉讼活动基本原则的研究性文章和实践性成果。如收录了江伟法官和陈巧玲检察官的《诚实信用原则到诉讼规则》,针对我国民事诉讼活动中当事人虚假陈述大量存在,提出通过诚实信用原则对当事人的虚假陈述进行规制实有必要;该文作者从自身的工作实践出发,以理论与实践结合,论证了从诚信原则到规则的实践逻辑和实现路径。第二个是本辑开设第三届青年论坛专栏,
本书结合民事诉讼法,对*出台的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分专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解,以期为全体民事审判工作人员和律师、民事案件当事人提供一本简明而实用的教材。本书并非对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解释的逐条释义,而是立足于一定的高度,将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解释的规定高度糅合,尽可能简明准确地回答读者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可能遇到的适用方面的疑难问题。需要强调的是,本书的每一位撰稿人,均直接参与了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解释的起草和论证过程,对法律和司法解释出台的背景、修改的理由、适用的关键等甚为了解。在写作分工上,本书也做到了谁负责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起草和论证工作,谁就负责撰写该部分的稿件。因此,本书对于准确和深度理解民事诉讼法尤其是民事诉讼法解释的规定及其内涵,将大有裨益。
本书第七版遵循大陆法系规范出发型民事诉讼的法律思维传统、深入浅出地阐发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系统、准确地阐述民事诉讼法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权利保护的诉讼目的观和正当程序的价值理念,塑造他(她)们健全的程序法律思维。在内容上,结合人民法院2015年2月4日颁布实施的新民诉法司法解释的规定,做到“权威性”、“前沿性”、“规范性”、“新颖性”、“实用性”,力争使本书成为民事诉讼法研习者步入民诉法学殿堂的阶梯。主要内容包括:民事诉讼法研习方法、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诉与诉权、基本原则、基本制度、民事诉讼受案范围、管辖、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多数人诉讼、民事诉讼证据与证明、法院调解、临时性救济、诉讼保障制度、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与小额诉讼程序、民事裁判、上诉审程序、再审程序
本丛书突破了传统法律案例类图书的“要点提示、案情、法院审判、裁判要旨、评析”等写作模式;在编写体例上,采取了【裁判规则】、【规则理解】、【拓展适用】、【典型案例】的体例。以裁判规则为主线,在内容和体例上都具有一定的独创性,突出强调不仅要关注公报案例等指导性案例本身,而且要关注指导性案例所形成规则的理解与适用,侧重于弥补法律漏洞以及阐释实务中如何正确理解与适用法律,致力于为读者迅速查找指导性案例和把握裁判规则提供为便捷有效的途径。
2014年12月18日,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经过五次认真细致讨论,通过了《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并于2015年2月4日正式发布施行。以此为契机,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起草小组办公室编写审定了本书,以*民事诉讼法和其司法为主体,附相关拓展内容,以期指导民事诉讼审判实践。 本书内容丰富、编排合理,包含*权威的民事诉讼法及民诉法司法解释的正式文本,对文本的导读,及作者精心提炼的条文主旨。并附有详细编排的民诉法及其司法解释的新旧条文对照表,帮助读者深刻理解相关法条的演变过程。
本书收录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颁布至2015年1月期间公布的现行有效的全部民事诉讼法律和司法解释、重要司法文件,体系清晰、查阅方便。特别收录近年来人民法院公报公布的与民事诉讼法适用相关的典型案例和指导案例,这些案例具有指引“同案同判”的作用,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民事诉讼法一本通》一书特邀我国知名民诉法学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邵明编写,总体顺序按照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司法文件、其他规范文件、国际条约、案例排列。《民事诉讼法一本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总成(第二版)》不仅适合法学院学生在学习法律时作为参考书,适合正在复习、准备参加司法考试的学生作为辅导用书,而且也有利于从事实务工作的律师、法官以及公司法务在面对法律问题时作为法条检索书。
本书是2008年度的“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全书分综合、再审和执行三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公益诉权的理论基础;诉讼中的家长主义;民事诉讼契约探析;浅论法官的说服义务等。本书所收文章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