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些严肃的新闻评论也认为:“美国大选出现的‘技术失误’、法律纠纷与激烈的党派争斗,引发了人们对‘美国式民主’的质疑。” 而另一些中国国内或海外华人的评论则把美国的制度看成是十全十美,恰到好处,加一分太胖,减一分太瘦,所以是一点也不能动,不能改。特别是,美国现行选举制度框架是由美国宪法定下的,而宪法形同圣经,是不能动的。至于此次总统难产则是纯粹的“意外”,为防止“意外”而“修改选举规则”,则是“得不偿失”。 当然,作为茶余饭后的调侃,幸灾乐祸也无伤大雅。美国宪法在世界民主史上以及美国现实政治中都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人们出于尊重或维持稳定的愿望而反对轻易改动这部宪法,更可以理解。但若各国学者、政治家及制度制定者们也都同漫画家们一样一笑了之,或都如教徒诵读圣经那样崇拜美国宪
本书提供了美国联邦法院的大法官们在不同语境下解读联邦宪法修正案的全貌。全书分非常时期的言论自由、事先限制的实体和程序问题、诽谤和侵犯隐私、淫秽出版物、非政治性言论和非言论性表达、新闻自由和结社自由七个专题,介绍了联邦法院裁定的有关表达自由的二百多个案例。作者详尽论述了大法官们随着时代的变化在解释和适用联邦宪法修正案时所创设和运用的法理,也同时兼述了学者们的代表性观点。
在商标审查过程中,美国专利商标局依据美国商标法和联邦法规的规定确立了一整套应用法律的具体原则,并结合多年的商标审查实践积累起大量对后来相似案件具有很强指导作用的判例以及适用于各审查环节的应用程序。 《商标审查指南》是美国专利商标局审查员所遵循的审查指南和程序,对美国商标申请人、代理人进行商标工作也具有参考意义。内容包括审查员手册及信息和解释,大致描述了审查员在审查过程中需要遵守或需授权遵守的程序。该书翻译了其中的两章。内容涉及商标申请中的实质审查部分,内容丰富,案例众多,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如果只有独立宣言,美国就永远只是一个理想或者理念,而不是一个国家。没有联邦宪法,就没有美利坚合众国,我们甚至还可以说,正是一部宪法缔造了一个国家。 在1787年费城会议上起草的《联邦宪法》,是世界上部成文的宪法。据此,美国人创造了一种既民主又共和的体制,并充分地体现了宪政与法治的精神。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多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 《费城风云》再现了美国《联邦宪法》诞生的过程,在本书里可以看到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的惊心动魄,领略华盛顿、富兰克林、麦迪逊等风云人物的智慧与胸襟,以及各州代表在坚守共同底线的前提下进行的针锋相对的辩论和终伟大的妥协。第二部分《隔岸观火》收入易中天论美国政治的四篇文章。
奥巴马政府主导的《Dodd-Frank》是自20世纪30年“罗斯福新政”之后全面、严厉的金融改革法案,并将为全球金融监管改革树立新的标尺。但该法案并没有形成一套处理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子银行系统的明确、一致的方案,也没有以一种系统的方式将其纳入监管之下。法案所体现的政治妥协导致了一个相当笨拙的金融监管法律结构,使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体系将政治上不可接受的成本强加给社会,为下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火种”。
“美国法律文库”是“中美元首法治计划”(Presidential Rule of law Initiative)项目之一,该项目计划翻译百余种图书,全面介绍美国高水平的法学著作,是迄今中国*的法律图书引进项目。“美国法律文库”著作将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本书特别适宜于宪法学家和经常适用成文宪法的法院。成文宪法虽然并非刚面世,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即开始的非殖民化运动以来,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非洲各殖民好依据成文宪法不断宣布独立。它们中的大部分宪法是仿效“威斯敏斯特”模式,但其中的多数又被美国模式所取代。尼日利亚和加纳是循此步骤的两个重要的非洲国家。本书不仅关注美国模式的各国,而且也注意了其它类型宪法的国家。 作者相当精辟地分析了美国各法院各种不同类别的宪法解释方式,反映出他在这方面的高深造诣。这一特征在书中十分明显和突出。作者并不局限于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而且还从成千上万判例汇编中相当成功地探究了美国其它法院判决的不足。这些汇编不易为开业律师利用,主要是由于代价太大,而这正是本书展示给国外读者的价值。书中包含了很有价值
本书以有力、生动和极富洞见的笔触,重述了2000年总统大选之后那决定性的36天里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经验老道的政治和法律分析者、畅销书作家杰弗里 图宾用流畅的文笔,将我们带入了当时的场景 从塔拉哈西到联邦*高法院,以及更多更远的地方,他向我们介绍了两个阵营的幕后决策者,并解读了我们司法体系里时有出现的错综复杂之处。这本书非同寻常,是一本记录了美国历史上*为意义深远的时期之一的编年史式的作品,也对乔治 W.布什的任职做出了富有预见性的评论。这本书高潮迭起,扣人心弦,令人手不释卷。
在其他五十余个民主发达国家已废除死刑之际,美国为何继续沿用死刑?为何死刑问题日趋严重?死刑问题的冲突如何解决呢? 富兰克林·齐姆林揭示出:围绕着死刑问题似乎不可消解的混乱折射出美国人价值观念中一种深层而久在的分裂。他预言:这种分裂将在不久的将来导致美国死刑的终结。一方面,死刑执行有违于美国至高的法律原则——公平与正当程序。这使得我们日渐脱离盟友,且实际上已经被欧洲国家视为野蛮的、*的美国例外论的体现。另一方面,死刑代表了美国人对暴力社会司法的深层信仰,即:将刽子手视为地方控制的代理人和社区价值的捍卫者。齐姆林从私刑暴徒的角度揭示了“义务警员司法”(vigilante justice)的这一魅力中令人困惑的表征。他指出:近年来,绝大部分的死刑执行恰恰发生在那些一百多年前私刑盛行的南方各州。齐姆林认为
本书以美国《清洁空气法》为主要研究对象,着重分析研究了美国清洁空气法的产生、发展、渊源、行政监管、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等内容,旨在通过对美国清洁空气法中命令-控制手段具体实施的分析和思考,对我国当前治理大气污染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为我国构建和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美国清洁空气法的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制度提供参考。
本书是一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以加拿大为个案来讨论“少数人差别权利”这一基本问题,目的在于通过文化识别以补充抽象的“公民身份”之不足,以实现个人的最终幸福。所谓“少数人”是与“多数人”在文化识别下相对应而产生的一个概念,二者的区别不仅在于二者根本性文化特征和基础性价值观的差异,更在于其各自的文化在公共领域被反映、被容纳、被推行程度的截然区别。而“差别性”则是体现在个体所处的文化在国家等共同体的公共领域被反映的程度不同。本书认为“公民”这一抽象同一身份并不足以充分表达个性也不能实现个人的幸福,要实现个人的幸福必须诉诸“差别性”这一原则,正是“差别性”肯认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个体的独特性。 本书共分两篇。上篇讨论少数人差别权利的哲学基础,给其以理论上的论证。下篇则以加拿大为视
美国的非营利组织立法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也是我国学界和实务界长期研究的对象。其中,501(c)(3)条下的免税组织更是研究的热点。501(c)(3)条下的免税组织分为公共慈善组织和私有基金会。其中,公共慈善组织是非营利组织的*主力,占据各类组织总数的2/3以上。公共慈善组织是真正意义上的NGO组织,类型众多,作用巨大,也是美国立法规制的重点。美国政府,特别是美国税务局先后出台了大量实体性和程序性制度,以在强化对这类组织管制的同时,更大限度的发挥其在第三部门中的作用。这些制度包括:免税制度、劝募规则、经济活动制度、雇佣税制度、行为禁止规则、信息披露制度、审计规则等。
《美国陪审团制度》原书是耶鲁大学出版社所出“耶鲁当代法丛书”(Yale Contemporary Law Series)中的一本。它是纽约大学法学院Randolph N. Jonakait(伦道夫?乔纳凯特)教授关于陪审团制度的一本全面、富有洞见且极具可读性的著作。作者介绍了陪审团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阐述了促使陪审团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社会因素;对比了美国陪审团制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司法程序;揭示了大众对陪审团所持观点的变化;考察了大众媒体是怎样展现甚至影响这一制度的;分析了关于陪审团运转方式及效果的实证研究。作者全面考察了刑事与民事案件中的陪审团制度,既指出了陪审团制度在美国司法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及在维护法律制度有效运转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又提出了潜在的改革方向及措施。本书虽是为广大非专业人士了解美国陪审团制度及法律文化所写,却也不失
“美国法律文库”是“中美元首法治计划”(PresidentialRule of law Initiative)项目之一,该项目计划翻译百余种图书,全面介绍美国高水平的法学著作,是迄今中国*的法律图书引进项目。“美国法律文库”著作将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美国司法体制的数据观察》选择美国司法体系中法官员额制、法院行政事务管理权、跨行政区设置法院、刑事案件认罪认罚、被告人审前羁押等九个重要问题,借助官方报告,从数据视角切入,分析其源起与变迁,进而展现美国司法体制的真实面貌。在数据呈现上,不仅包含美国联邦司法的运作,更关注美国各州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并非一种"宏大叙事",而是一种"微观分析",它尝试为读者观察美国司法体制提供一种量化视角。
《美国刑法各论原理》系作者刘士心已出版专著《美国刑法中的犯罪论原理》(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姊妹篇,是一部专门研究美国刑法分则各罪问题的专著。作者在大量占有、使用*英文资料的基础上,以美国各州刑法、联邦刑法和《模范刑法典》为依据,结合普通法传统和大量典型判例,对美国刑法分则条文中规定的主要具体犯罪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论述了每种犯罪的普通法渊源、制定法发展、构成要件内容、司法实务中的争议问题、立法与司法发展趋势等问题,较为准确、深入地反映了美国刑法分则的罪名设置体系、每种犯罪的基本原理、司法实务发展和理论研究现状。
《美国行政法规的司法审查研究》介绍美国行政法规的司法审查,文章从总的来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介绍美国的行政法规司法审查制度,另一部分就是对中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借鉴意义。全书大部分内容为介绍美国行政法规的司法审查,引用了大量的国外一手文献,保证了资料的真实可靠性。
本书根据两位著名环境法教授多年授课的经验,对美国环境法做了全面深入的介绍,是美国首屈一指的环境法书籍。部分是环境法总论,介绍了环境法的历史发展、制度选择和环境理论;第二部分是环境法分论(污染),介绍《清洁水资源法》、《清洁空气法》和固体废物处理;第三部分是环境法分论(自然资源),介绍《濒危物种保护法》;第四部分是环境法分论(程序法),介绍《国家能源政策法》中的"环境评估"。本书对于美国所有重要的环境法律都做了深入介绍,在美国的环境法领域是一本畅销书,广受欢迎。 本书有如下几个特点:(1)历经多次修订,翻译的是今年刚出版的第四版,收录了许多*案例,涉及了一些热门的环境问题(比如页岩气开发和气候变化);(2)作者大量借鉴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伦理学的理论来分析环境政策的利弊;(3)
《美国法的形式主义与实用主义》收入了格雷教授亲自选定的五篇代表论文。在这些关于美国现代法律思想的经典论述中,格雷教授由兰代尔院长和霍姆斯大法官出发,全景式地展现了作为法律思想和实践组织模式的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格雷教授认为,霍姆斯的法律实用主义是现代法律系统的*理论框架。而三篇具体部门法论文,则运用实用主义的理论框架切入美国宪法解释、财产法和侵权法的核心论题。格雷教授还为本文集出版专门写作了序言,这是我们了解其学术生涯和成就以及美国现代法律思想的*引言。
1944年,富兰克林 德拉诺 罗斯福发表了国情咨文演讲,被认为是20世纪伟大的政治演讲。在演讲中,罗斯福根据民主界定了 安全 ,认为 如果国内没有安全,世界就不可能有持久的和平 。为了确保这种安全,他提出了 第二权利法案 他认为的对于政治自由必不可少的经济权利。而过去六十年中的许多伟大的立法成就都源自罗斯福的愿景。以这个演讲作为起点,凯斯 R.桑斯坦表明,这些权利对于美国的持续安全至关重要。 这是一本富有野心的、意义深远的著作,主张重新认识富兰克林 德拉诺 罗斯福、宪法史和我们当前的政治图景。
1994年6月12日晚上,妮克尔 布朗 辛普森及其男友罗纳德 高曼在妮克尔家中遇害,妮克尔的前夫、前美式橄榄球运动员辛普森(O.J. Simpson)被认为是*的嫌疑人,检察官对他提起了谋杀指控。1995年1月起,辛普森案由日裔法官伊藤主审,庭审历时九个月。此案轰动一时,被称为 世纪审判 ,*终陪审团裁定辛普森无罪,引起美国社会一片哗然:所有人都认为就是辛普森杀害了妮克尔 布朗 辛普森和罗纳德 高曼,为什么*终会无罪释放? 美国前检察官、著名刑事辩护律师文森特 布廖西(Vincent Bugliosi)所著《美国法律故事:辛普森何以逍遥法外?》精辟地分析了辛普森脱罪的原因:陪审团受不良信息影响,辩方律师打 种族牌 ,检察官在指控和总结陈词阶段表现得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