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的子项目—人格刑法的结项成果。人格刑法课题的研究,既有前瞻性、前沿性,又富挑战性、风险性。本书运用学科交叉之研究方法,即融犯罪学、人格心理学、刑事政策学、刑法学、监狱法学、刑事诉讼法学为一体,以及实证方法,即实地调查监狱犯人的人格状况,对人格刑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本书提出了人格刑法是近代刑法观演进的结果,是21世纪的必然抉择的命题,认为犯罪人是刑事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犯罪危险性人格是犯罪人区别于正常人的本质特征。进而,依据实际调查的结果,对犯罪危险性人格的类型以及测量方法,进行了具体论述。本书在借鉴、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缩小犯罪圈、提高刑罚效能为基点,结合中国实际,对刑事法人格化,即如何将犯罪人格引入定罪、量刑、行刑机制,做了较为精
基于对刑事政策作为一门“观察的科学”、“批判的科学”、“决策的科学”和“形而上的知识体识”的学科定位,梁根林对刑事政策问题的研究充分注意了实然审视和应然展望的逐步推进,应然展望又充分兼顾了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因而使其设计的解决具体刑事政策问题的方案既积极又稳妥,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梁根关于死刑的存废、去留在本质上不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的分析,不仅表明梁根林的刑事政策研究到了相当的思想深厚度,展现了其娴熟的学术驾御能力,而且使其对死刑的刑事政策分析具有丰厚宽广的学术信息,真正做到了思想深厚与信息宽广并茂。 “刑事政策研究系列”的出版,标志着梁根林在刑事政策研究上的成熟与自立,也足以使其在刑事政策域树起一座学术的高峰。 梁根林对刑事政策研究从刑罚切入,进而扩展
《死刑的终结:英国废除死刑问题的历史考察》内容简介: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死刑就与人类相伴而生。至启蒙运动以来,随着人道主义和人权的日益彰显,这一状况才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进入21世纪后,世界已有2/3的国家和地区废除了死刑。在这种情况下,废除死刑俨然已成为一股巨大的社会浪潮,废除死刑问题也逐渐开始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关注。
作为周娅的导师,也是其博士学位论文的读者,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选题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人们对短期自由刑的弊端认识越来越清楚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发挥短期自由刑的作用,克服其弊端的影响,寻找合适的替代方法,是刑法学界所关注的问题。 2.视野开阔,论证富有新意,方法科学,资料翔实丰富。作者广泛涉猎了相关学科论著,在此基础上,文章对短期自由刑本体论的研究具有的理论高度。对短期自由刑的价值基础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对其存在及改革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比较全面、深入地分析,也为短期自由刑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3.文章观点鲜明,结构合理,论据充实、可靠,论证较为有力,文笔流畅。作者具有在理论上大胆创新、认真求知、积极探索的精神,力求使理论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表明作者具有坚实的
《刑法论丛》0卷共载文19篇,秉承本论丛业已形成的固定风格,所收录的论文在程度上反映了过去一年中我国刑法学界学者、特别是中青年刑法学者们付出的不懈努力。内容涵括中国刑法学、外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国际刑法学与区际刑法学等刑法学科诸多领域。既有关涉刑法适用、刑法平等理论等基础性问题的深层次理论研究,又有针对共犯脱离、网络杀人犯罪等实务问题所进行的开拓性探索。
本书是关于“数字化”量刑的重头著作。作者用16年时间研制出了一套涵盖我国刑法规定的所有犯罪类型的“辅助量刑系统”并以本书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应该说对我国的量刑改革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书既有完整的理论思考和阐发,又有系统、丰富的相关参考资料——包括论文、文档和表格,清晰地展现了作者苦心孤诣构造的量刑体系世界。
《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陈兴良刑法研究专著系列:刑法的价值构造(第2版)》是作者继《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刑法的人性基础》(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之后的刑法哲学研究的第三部著作。《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陈兴良刑法研究专著系列:刑法的价值构造(第2版)》以价值为理论视角,审视刑事古典学派和刑事实证学派的基本理念,揭示两大学派之间在人权保障与社会保护这两种刑法机能上的对峙与冲突,并从社会本体论的角度,基于个体与整体的统一性,提出了刑法机能二元论的原理。由此出发,《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陈兴良刑法研究专著系列:刑法的价值构造(第2版)》分别考察了刑法的价值目标,这就是刑法的公正性、刑法的谦抑性与刑法的人道性。在刑法的公正性中,作者揭示了公正的价值蕴含,这就是正当性、公平性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