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违法要素理论:以目的犯为中心的展开》梳理了主观违法要素理论的诞生与发展,具体探讨了主观违法要素的范围和在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并主要借助法定目的犯与非法定目的犯的分类平台,就我国刑法中的目的犯进行了全面研究,后以主观要素的证明难为问题意识,探讨了主观违法要素的确定与证明问题。
中国刑事政策原理试图从广义刑事政策视角出发,从刑事政策的建构理性和理性建构两个维度对中国刑事政策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构建中国刑事政策的理论体系。由此决定本书由上下两篇组成。 在中国刑事政策建构理性篇中,梳理界定了刑事政策的概念:对刑事政策的发展作了历时性考察;构建了总的刑事政策、基本刑事政策和具体刑事政策的结构体系;构设了刑事政策的建构机制;界定了刑事政策的基本原则;论证了刑事政策的价值目标;构建了刑事政策的理论分析工具——刑事政策的分析模式;论证了刑事政策模式转换的基本形态,兼对中国刑事政策模式转换进行了考察;论证了刑事政策的建构基础,包括文化基础、政治基础、社会基础、法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在中国刑事政策理性建构篇中,着重对中国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中国的刑罚化与非刑
陈晖所著的《走私犯罪论(第2版)》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研究走私犯罪的书,其中运用经济学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公式,为预测未来走私犯罪的犯罪趋势提供了参考方法;对走私犯罪特殊形态特别足对既遂未遂标准的次完整概括,开启了走私犯罪未完成形态的热烈讨论;对走私犯罪司法解释的学理解读,较准确地把握了走私犯罪的特征,为司法实践提供了参考,等等。和初版相比,《走私犯罪论(第2版)》根据走私犯罪立法和司法上的重要变化,在章节上做了补充。对各章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如下亮点:一是完善了对走私犯罪的研究方向,对司法实践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二是开展了对走私犯罪的实证研究,充实了对走私犯罪的理论研究;三是对走私犯罪死刑存废进行了理性思考,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本书作为我国迄今为止系统研究刑法中社会相当性理论的著作,本书通过对大量德文文献的梳理与归纳,清晰而细腻地描绘了社会相当性的发展脉络和理论全貌。在此基础上,本书进一步厘清和界定了社会相当性的概念,论证了结果与行为无价值二元论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合理性,分析了社会相当性的存在价值、两大功能和它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定位,并探讨了社会相当性的事实与规范两步骤判断方法。最后本书以我国司法实践中的案例为素材对社会相当性的洋为中用和司法操作进行了大胆尝试。作者在书中既注重对外国刑法理论的总结,又立足于对中国实际问题的思考;既以规范刑法学的研究路径为基础,又汲取法社会学的知识与方法;既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又勇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因此,本书对于刑法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社会环境纷繁复杂及学业压力大、就业难等使青少年犯罪问题也日益严重,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已成为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近30年来,有关犯罪心理学的著作很多,这对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专门介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读本却寥寥无几。这就影响了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普及和发展。为了丰富这一领域,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和掌握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特点及规律,同时也为学校、家长、司法、劳教机构提供预防青少年犯罪、改造罪犯的办法和途径,在皖南医学院心理教研室刘新民教授的组织下,作者们编写了这本《青少年犯罪心理》。 在编写此书的过
本书阐述的是一种内在于法条,依附于法条的法理,法条所承载的规范在本书中占据着中心的地位,从法条出发,并最终以法条为归宿,对刑法理论进行规范的审视。这个意义上的刑法学,就是本书所谓规范刑法学。根据刑法典的修订,作者对本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
《主观违法要素理论:以目的犯为中心的展开》梳理了主观违法要素理论的诞生与发展,具体探讨了主观违法要素的范围和在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并主要借助法定目的犯与非法定目的犯的分类平台,就我国刑法中的目的犯进行了全面研究,最后以主观要素的证明难为问题意识,探讨了主观违法要素的确定与证明问题。
《刑法因果关系判断中的介入因素》针对介入因素下的刑法因果关系判断,提出了具备我国特色的新理论——重大作用说,并提出了其他原创概念或理论,包括:客观状态、因果流程的模型、新客观相当因果关系说、义务违反说、相当因果关系链说、双重重大作用说、等效说,详细论述了介入因素的定义、地位和排除适用范围,全面梳理了关于介入因素判断理论的种类,包括原版德语刑法文献中的判断理论,从新角度评价了我国的判断理论并以重大作用说分析了我国相关刑事判例,提出了与判决说理和法官说理不同的新说理。
本书从刑事审判的角度谈刑法适用,有以下特点。其一,紧扣刑法适用要点解析刑事审判疑难问题。本书归纳出刑法总则在司法实践中容易产生认识分歧的30个审判要点,将每个审判要点分为若干个子问题,提炼出99条裁判规则,然后逐一进行深入细致的解析。其二,结合刑事审判典型案例论证法律适用。本书结合75个刑事审判典型案例论证法律规范适用,以法判案、以案释法。其三,以法官思维解释刑法适用。本书以法官为视角对案情进行研判,再现法官裁判案件的思维过程。
本书是日本著名刑法学家大冢仁教授所著刑法教科书的修订本,该书通过介绍纷纭的学说动向、分析复杂的法院判例、结合日本的具体国情,以简明清扬的文字,详细解说了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显示了大冢先生理解和把握(不只是批判)社会的内在意志,是战后日本刑法学教科书中奠基性作品之一。
陈瑞华教授近年来专注于刑事辩护的研究,本书即是其对十多年刑事辩护研究的多方面整理和深度概括。《刑事辩护的艺术》中,作者不仅总结了律师界关于刑事辩护的策略和技巧(律师如何提出申请、如何阅卷、如何调查取证、如何挑战公诉方的鉴定意见、如何对公诉方证据进行质证、如何掌握说服二审法官的独特艺术等),而且将刑事辩护的经验概括成很多朗朗上口的“理论”(比如刑事辩护的黄金救援期、专业化过程理论、阶梯理论、战略威慑理论、癌症理论等),同时对刑事辩护未来的趋势进行了展望。本书兼具实用性、理论性和艺术性,不仅适合刑事辩护领域的律师、法官等阅读,也适合法学院师生阅读。
实用问答:覆盖新立案标准内容;新旧对照:凸显新增应予立案的情形;相关规定:相关法律法规及法律解释。
商业秘密法律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须要结合民事、行政、刑事等多方面的法律保护手段进行,而刑事保护作为保护商业秘密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整个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体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商业秘密刑事保护既是打击商业秘密犯罪的现实需要,也是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这也是世界各国刑事立法的趋势。本书从刑法学、犯罪学、刑事诉讼法学、刑事政策学等角度出发,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商业秘密刑事保护的理论基础、刑事保护的法律体系、刑事保护标准、侵犯商业秘密犯罪的行为类型、刑事保护的司法程序等问题,进而提出了对商业秘密刑事法制体系重构之设想。在注重相关理论阐释的同时,精选了大量翔实的案例,并归纳整理了外有关商业秘密刑事保护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收录了一些商业秘密保护的相关网站,以期
《机能主义刑法理论研究》运用大量的外语原文资料,详细梳理机能主义刑法理论的来龙去脉,客观评价了机能主义刑法理论的优点和缺点,并指出机能主义刑法理论在强调刑法的实质解释、重视判例制度、主张国民参与司法等方面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确实,机能主义刑法理论来源于现代社会学的知识谱系,强调刑法在社会控制方面的实用性,这与我国司法工作实务中经常提到的“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具有内在的相通之处,这就印证了机能主义刑法理论确实可以在很多问题上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机能主义刑法理论研究》立足于当前法院所面临的刑法实质解释、指导性案例、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这三个现实问题,将艰深晦涩的机能主义刑法理论阐述得深入浅出,较好地做到了“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绝不照搬外国法治
以常识、常理、常情为基础构建现代法治基础,是《重大法学文库·恢复建院十周年纪念丛书:刑法散得集(2)》作者提出的法治观与法学教育观;以个人人权与全体公民人权的关系来解释刑法的调整对象,以主体(应该)控制的客观条件作用于人或物存在状态的过程来界定刑法中行为的基本内涵,是本书作者用以构建现代刑法理论的价值基础和技术基础。在《刑法散得集》的基础上,本书对刑法的基础、刑法的原则、刑法的效力、犯罪构成的理论和一些刑法适用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笔者比较自信地认为:不论是否认同本书的观点,只要认真阅读并理解此书,刑法理论都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香港与内地刑事法制冲突问题研究》为中国法学会后期资助项目文丛之一。《香港与内地刑事法制冲突问题研究》的研究范畴是香港与内地刑事法制冲突问题,此种冲突不仅体现在静态的法条中,而且表现为动态的法制实践,主要包括:其一,《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法律中的刑事条款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冲突;其二,香港特区在落实中央授权刑事立法过程中所产生的冲突;其三,两地在处理跨境犯罪过程中所产生的刑事管辖权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