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内容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是对经济犯罪侦查的原理进行的论证和制度构建。其中探讨了经济犯罪的概念、经济犯罪侦查的原则、经济犯罪侦查的程序、经济犯罪证据的发现和收集、经济犯罪侦查的价值等基本性问题;分论是对具体经济犯罪形态进行侦查的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详细阐述。包括了网络犯罪侦查、合同犯罪侦查、走私犯罪侦查、货币犯罪侦查、洗钱犯罪侦查、信用证犯罪侦查、犯罪侦查、证券犯罪侦查、保险犯罪侦查、危害税收征管犯罪侦查、商业贿赂犯罪侦查、知识产权犯罪侦查等12个专题,并就具体经济犯罪形态的特点、原因、分类、认定、侦查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tt
《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陈兴良刑法研究专著系列:刑法的价值构造(第2版)》是作者继《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刑法的人性基础》(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之后的刑法哲学研究的第三部著作。《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陈兴良刑法研究专著系列:刑法的价值构造(第2版)》以价值为理论视角,审视刑事古典学派和刑事实证学派的基本理念,揭示两大学派之间在人权保障与社会保护这两种刑法机能上的对峙与冲突,并从社会本体论的角度,基于个体与整体的统一性,提出了刑法机能二元论的原理。由此出发,《中国当代法学家文库·陈兴良刑法研究专著系列:刑法的价值构造(第2版)》分别考察了刑法的价值目标,这就是刑法的公正性、刑法的谦抑性与刑法的人道性。在刑法的公正性中,作者揭示了公正的价值蕴含,这就是正当性、公平性与
《刑法学专题理论研究(第二版)》有选择性地就当前我国刑法理论研究中的二十个较为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司法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并以专题的形式展开论述。刑法基本理论方面具体包括罪刑法定原则、刑事政策、犯罪构成、犯罪主观要件、期待可能性、共同犯罪、犯罪停止形态、单位犯罪、死刑、自首立功、数罪并罚等专题,分则研究方面包括洗钱罪、信用卡诈骗罪、侵犯知识产权罪、非法经营罪、诈骗罪、毒品犯罪、贪污罪、受贿罪等专题。
本书从犯罪防控的角度解析犯罪人与犯罪心理现象。本书共有13章。围绕着“犯罪心理研究与犯罪防控”的主题大致论述了以下内容:如何以人为对象开展犯罪防控研究;犯罪人的基本类型;犯罪心理的不同表现;相关的防控建议。
《近代西方刑法学派之争》是一部以近代西方刑法学派之争为研究主线,从而展示西方自启蒙主义刑法思想到现代刑法理论发展轨迹的学术著作。近现代刑法理论,以启蒙主义刑法思想为基础,形成了刑事古典学派与刑事近代学派的对峙。
牧野英一(1878-1970)是日本近代著名的主观主义刑法学家,他的思想主要有三方面的影响,即他的母校东京帝国大学法理学教授穗积陈重(1856-1926)的“历史进化观”音大利学派尤其是菲利(1856-1929)的“社会防卫论”和德国刑事社会学派李斯特(1851-1919)的“目的刑论”。 他的主要创见是,将肇始于19世纪末大陆法系民法学中的“自由法论”精神引入刑法领域;主张20世纪的“罪刑法定主义”必须具有“文化国”之时代内涵;从科学进步的无限性论证“法律解释的无限性”;视犯罪构成理论为繁琐教条,认为犯罪论中最主要的问题只有三个,即“未遂”、“共犯”和“法律错误”,且花费50年的精力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他早期的刑法思想,反映出主观主义刑法理论之主客观方面相结合的特征。日本刑法学界主要反对他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权衡
《中国刑事政策研究》以现代民主与法制以及人权保护原则为视角,在刑事法制的范围内,立足于中国刑事政策的理论与实践,总结归纳了以刑事法治原则和人权保护原则为宗旨的当代刑事政策的国际趋势,客观、真实地研究分析了中国犯罪问题与刑事政策现状,并检讨了我国刑事政策之不足,全面、深入地论证了控制犯罪的制刑对策、量刑对策、行刑对策以及刑事程序对策等刑事政策的主要问题。
本书从犯罪防控的角度解析犯罪人与犯罪心理现象。本书共有13章。围绕着“犯罪心理研究与犯罪防控”的主题大致论述了以下内容:如何以人为对象开展犯罪防控研究;犯罪人的基本类型;犯罪心理的不同表现;相关的防控建议。
《刑事证据能力导论》通过历史考察和比较分析,指出刑事证据能力规范本质上只是英美法系陪审团审判模式下的一种排除证据的古老机制,它原本是一种技术性规范,为英美法系所独有。全书以理论开篇,以制度终结,无不是在围绕纯粹的法学问题进行探讨。全书共分五章,内容包括刑事证据能力规范的历史演变、刑事证据能力规范的体系、刑事证据能力规范与刑事审判程序、刑事证据能力的法定与裁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