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诉论》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厘清抗诉制度的概念、价值、理论基础等基本理论入手,回顾了我国抗诉制度的历史沿革,对刑事抗诉、民事抗诉、行政抗诉这抗诉制度的理论基础、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分析和论述,并就抗诉制度的发展完善提出了自己的思路。系统性、理论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是《抗诉论》的特色。
《民商诉讼疑难案件裁判要点与依据》是一本民商诉讼疑难案例的汇编。《民商诉讼疑难案件裁判要点与依据》共分七部分,收入了近300个案例。
《刑事诉讼法学(第2版)》是针对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正重新编写而成的。全书由我国刑事诉讼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研究院名誉院长樊崇义教授任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张品泽副教授协助主编,在《刑事诉讼法学(第2版)》编写过程中,参与了大纲编写与审定会。 《刑事诉讼法学(第2版)》根据国家开发大学人才培养方式、培养目标,结合读者的实际情况,语言力求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准确地阐述刑事诉讼的基本概念、制度、原则与理念,努力做到简洁性、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统一。
《比较民事诉讼论丛(2009年卷)》包括民事诉讼专题研究、民事诉讼证据制度和民事诉讼程序研究三部分,收录“美国律师调解人:如何处置利益冲突”、“论自认”、“环境诉讼诉的利益研究”、“论诉权正当性及其功能价值”、“民事委托诉讼代理制度比较论”、“比较法视野下的民事诉讼自认”、“大陆法系附带上诉制度研究”、“论小额诉讼程序”等14篇民事诉讼领域的论文,这些论述即论及当下比较热门的问题,也有对传统观点进行的比较性研究。这是一本纯学术论著,就本领域而言,具有较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出版价值。
《民事诉讼立法研讨与理论探索》包含了法院与当事人,证据,诉讼程序,法院裁判四部分内容。并细分了审判权缺位和失范之检讨,法官阐明权,当事人的真实义务,诉讼担当与诉讼信托,公益诉讼,证据的属性,非法证据派出规则及其适用,法定证据的分类方法,证人作证。证明妨害等二十三章。
《证据法学译丛(1) 证明:如何进行庭前证据分析(第2版)》是一本关于证据的书。它提供了一种方法或者说是一套方法。这套方法可以用于分析和组织事实信息,形成我们对案件事实的概括。这项内容是律师庭前准备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构思《证据法学译丛(1) 证明:如何进行庭前证据分析(第2版)》的过程中,笔者的灵感来自以下多个方面,包括大量证据分析文献、笔者多年来担任执业律师的经验、笔者从其他律师身上获得的经验以及笔者在墨尔本大学法学院教授“证据和证明”这门课程时运用的各种方法。 在《证据法学译丛(1) 证明:如何进行庭前证据分析(第2版)》的开始部分,笔者想先说明:我们所描述的这种方法并不是律师在庭前准备中应当或必须遵循的方法,也并非概括一个经验丰富、有能力的律师应当如何为庭审做准备。笔者仅
《迈向社会和谐的纠纷解决》是一项有关纠纷解决机制的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对策性的研究报告,旨在结合当下中国的现实,全面认识中国社会的纠纷及其解决状况,清晰概括各类纠纷解决机制的缺陷,明确提出改革完善的政策建议以及合理配置纠纷解决机制的方案,从整体对纠纷解决机制进行重构。
开拓性:是部以刑事诉讼原理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理论性:以思辨和比较的方法,诠释体现刑事诉讼规律的理念和原则,注重刑事诉讼法理的阐释。系统性:以刑事诉讼理念为精髓,以原则为主线,以诉讼要件与构造为基本分析框架,以诉讼程序中的理念和原则为归宿,是对刑事诉讼原理的系统研究。前瞻性:运用刑事诉讼原理,对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与司法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宏观上提出了我国刑事诉讼法完善的方向,启迪思维,开阔视野。性:资料翔实、新颖,作者阵容强大。
《新民事诉讼法与律师实务》由蒋勇主编,北京天同律师事务所编著,本书特色: 1.以人大法工委、人民法院观点为导向,内容准确 2.结合实务案例,讲问题更清楚 3.详述律师、当事人应对策略 4.针对律师、企业法务、公司管理人员、商务人士的切实需求 5.信息量足,并附有1991、2007、2012年三部民事诉讼法条文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