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法:从1996年英国仲裁法到国际商务仲裁》介绍了英国商务仲裁历史悠久、制度成熟、影响深远,可以说,英国仲裁是国际商务仲裁的代表和缩影。《仲裁法:从1996年英国仲裁法到国际商务仲裁》正是以英国1996年《仲裁法》的相关理念和具体规定为主线,一方面对英国1996年《仲裁法》进行细致梳理和解读,另一方面对大量先例以及作者亲历的案例展开深入探讨和剖析,阐释国际商务仲裁规则。全书共十三章,主要涉及仲裁条文、国际仲裁有关的不同法律与冲突、委任仲裁员和启动仲裁程序、法院与仲裁的关系、仲裁管辖权、可仲裁性、仲裁员的公正与不偏私、国际律师会关于国际仲裁中利益冲突的指引、1996年《仲裁法》生效后违反自然公正的主要案例介绍、中间措施、费用担保、中间程序以及仲裁的机密性。中国正在越来越多地涉足国际商务仲裁领域,作
《证据方法的科学维度》由李琳编著。作者运用信息论原理、系统论原理和控制论原理,从哲理论、方法论和操作论三个不同思维层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了证据法的基本问题,形成了涵盖科学原理、价值考量和人文事理的综合性理论体系。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些颇有创意的观点,例如,出于对价值论和程序理论的要素性的定位需求,确立了拟制价值零起点的人文理论,具有基础性人文运用功能;又如,基于法律行为不可避免地存在道德尺度的理由,由此构成了法律行为识别的要素合成的必然性,合乎逻辑地提出并论证了三元思维结构的命题。这些观点可以给读者提供有益的启迪。
《民事办案手册·第5辑:民事诉讼程序法部分》按选编体例,以修正后的《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和部分与之密切相关的民事法律为主干,以2008年2月人民法院公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为主线,紧密结合民事审判工作实际,将梳理后的民事法律规范分成三编:即实体法编、程序法编和制度法编,并分别予以筛选。由于民事法律规范所涉部类多、范圈,且数量浩大,根据民事审判工作需要,我们将全书分设42个类目和若干级小类分别进行选编。为方便各审判环节和民事审判庭按各专业分工使用,以及巡回办案时携带方便,囿于篇幅所限,在选编体例下又采用分编方式,将本书各编按所涉不同内容,各有侧重地分解为六个部分:即首先将本书三编中起主要、核心、综合规范性作用的民事法律规范选编一辑“民商审判综合部分”;然后将“实体法编”中的“民事
证据法是司法公正的重要制度保障。在我们这样一个缺乏证据文化传统。现代司法也没有造就出证据逻辑思维习性的国家,要制订一部什么样的证据法、它与诉讼法和实体法的关系如何协调。它的内容体系如何布局、各条的内容及立法理由如何确定……不仅是学者们和法律人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民事证据法:法典化研究》所要重点论述的问题。 《民事证据法:法典化研究》对我国司法裁判中,证据运用存在的一些制度层面问题进行分析揭示,以期“摸清家底”;对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的数处制度性缺陷进行理性剖析,以为草拟证据法“有取有去”;在比较研究国外证据法制度及证据立法例的基础上,厘定出若干比较符合或能够发展我国证据文化思维习性的规则,做到“洋为中用”;并对作者草拟出的证据法草稿逐条进行理论与现实
本书的内容大体包括三方面:一是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的已有规定,这应当是基础,凡是涉及到这样的条文,书中都在条文的相应注释中标明法条出处,便于读者查阅。即便如此,设计这部分内容时,本书也并非照搬照抄,而是进行了归纳梳理,在逻辑上自成体系;二是总结的实践经验,比如“瑕疵土地和房屋的执行”、“军队企业的执行”、“国有企业的执行”、各类行为请求权的执行等等,这是写作本书最费工夫的,因为它不仅需要语言上的提炼,还需要大量案例的辅助说明。全书共收录了139个案例,也是本书的一大特点。笔者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能够使我们民事强制执行案例研究走向系统化,并从日益复杂的执行案例研究中提炼出更多的制度因素,推动我国强制执行制度不断完善;三是完善立法的观点,比如“立案审查”、“撤回和驳回执行申请”、执
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应当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为保障民众获得司法救济的权利,一方面,应当改革与完善民事诉讼制度,尊重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和程序参与权;另一方面,应当建立和发展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并且使各种纠纷解决方式之间彼此协调、相辅相成。本书以民事司法改革、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为背景,对“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关系”进行法理分析,阐述民事诉讼程序及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原理,力求体现的学术研究动态。在此基础上,论述如何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外国经验,构建公正、高效的民事司法制度。 本书适合作为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法学教学和研究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