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要求“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不仅体现了对国家治理体系的再调整和大布局,也为推动多元纠纷化解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本书分为高端论述;理论阐释;制度建设;“一带一路”纠纷解决机制;在线纠纷解决;律师调解;调解技能七大部分,针对多元化纠纷机制建立与运行中的实务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既关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新领域的运用,也注重帮助相关从业者提升自身技能素养,堪称是一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集大成之作。
《亚洲六国公益诉讼考察报告》是在对六个代表性的亚洲国家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写作的考察报告。在采用诉讼法和公民社会双重视角的基础上,考察报告涉及公益诉讼的以下内容:该国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与司法制度的基本情况,有关公益诉讼的法律规定,律师和民间组织参与公益诉讼的情况,公益诉讼成功进行的原因、经验和教训,以及对中国公益诉讼立法、律师和公益法组织的启示。
《新刑事诉讼法要点解答与案例解读》以问答和案例解读的方式解析了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所涉及的制度与程序,胡析了新《刑事诉讼法》有关条文的要义,明确分析了实践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希望对广大读者熟悉和运用新《刑事诉讼法》有所帮助。
《中国医疗诉讼与医疗警戒蓝皮书(2015年卷·肝胆)》汇集了发生在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肝胆领域的医疗不良事件案例,这些案例的收集者、提供者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医事法律教学、研究、实务的法学学者、医学专家、鉴定专家、律师等,在医事法学、医疗纠纷的调解、处理、鉴定及司法实践中分别有着丰富的经验。 在体例上,《中国医疗诉讼与医疗警戒蓝皮书(2015年卷·肝胆)》中的每个案例均分为四部分:案情介绍、争议焦点、鉴定结论及分析评论。部分尽可能以简洁、明了、专业的病历小结方式对案情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归纳医患双方对于该医疗纠纷的争议焦点;第三部分真实介绍鉴定结论,有的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有的是司法鉴定结论,有的则既经历了两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最后又进行了司法鉴定;第四部分是分析评论,大部分案例
作者以昆山法治建设为大背景,深入人民调解一线,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记载了昆山市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调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的建立和运行过程。作者满怀大爱之情,采撷生动、感人的事例,用写实的手法,向读者展现了传承“东方经验”之文化传统,而又不失不断创新发展,在法理与情感中挣扎,而又时时闪现法律的智慧和人性之芒的奋斗在人民调解战线上的一群人民调解员。
《刑事诉讼法学》是对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中国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诉讼程序进行理论分析和系统解释的规划教材。从理论上阐述了诉讼法律关系、诉讼主体、诉讼结构、诉讼模式等刑事诉讼基本原理;阐述了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制度;论述了刑事诉讼证据和证明的基本理论和制度;用规范解释方法阐述了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所有基本程序阶段。全书分总论和分论两编,各设若干章节,独立编写,既以现行法律为依据,又不拘泥于法律条文本身,意在通过现行法文本阐发刑事诉讼的一般理论和制度构成,并结合刑事司法实践解读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刑事诉讼法学》在采纳刑事诉讼法学多年形成的通说和同类教材优点的基础之上,勉力追求限度的理论创新。《刑事诉讼法学》力图融刑事诉讼理论、制度、实务于一体,从而有利于读
诉讼心理学是犯罪心理学的延伸,尽管两者针对主体与心理问题的性质存在本质区别,但许多问题具有理论上的关联性。《应用诉讼心理学:诉讼主体心理指南》共分八章,首先对诉讼角色心理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归纳,对社会大众心理对诉讼主体心理的影响进行了总结;此后分别对诉讼当事人、代理人、证人、法官等诉讼主体的诉讼心理特点进行描绘,在此基础上对诉讼对抗心理战术、不良诉讼心理的预防矫治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应用诉讼心理学:诉讼主体心理指南》为读者揭开了不同诉讼参与主体的心理面纱,有助于读者在司法实践中灵活应用诉讼心理理论把握审判全局,也为对该领域感兴趣的非专业读者展开一幅新奇的诉讼心理画卷。
刑事诉讼法是国家法律体系中重要的基本法律之一,是国家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所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刑事诉讼法的正确运用,既能有效打击刑事犯罪,又能规范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保障公民合法权利,体现司法的公平与正义。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刑事诉讼法》再次进行了修改,并已于2013年1月1日生效实施。 本书采用案例的形式对《刑事诉讼法》涉及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讲解,目的使读者在案例情景中正确理解与运用刑事诉讼法,并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本书大多采用真实案例,分别取材于人民法院公报、人民检察院公报、司法判例和期刊、网络等,力求以鲜活案例反映当下社会关注度高的重大热点刑事诉讼问题,突出刑事诉讼法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特点。出于对案例素材来源的尊重,本书并未对全书案例的
诉讼心理学是犯罪心理学的延伸,尽管两者针对主体与心理问题的性质存在本质区别,但许多问题具有理论上的关联性。《应用诉讼心理学:诉讼主体心理指南》共分八章,首先对诉讼角色心理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归纳,对社会大众心理对诉讼主体心理的影响进行了总结;此后分别对诉讼当事人、代理人、证人、法官等诉讼主体的诉讼心理特点进行描绘,在此基础上对诉讼对抗心理战术、不良诉讼心理的预防矫治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应用诉讼心理学:诉讼主体心理指南》为读者揭开了不同诉讼参与主体的心理面纱,有助于读者在司法实践中灵活应用诉讼心理理论把握审判全局,也为对该领域感兴趣的非专业读者展开一幅新奇的诉讼心理画卷。
《法庭审判中的科学证据》研究了与科学证据有关的以下问题:心理测试结论中有效与无证据资格之间的冲突,即司法机关一方面承认该结论有效,同时又不承认它具有证据资格的自相矛盾问题;对同一人身伤害或医疗事故作出多次鉴定、损害鉴定结论的科学证据地位问题;不良法医鉴定体制与鉴定结论的科学证据地位之间的矛盾;我国举证责任概念的模糊性,即现行举证责任概念并不能解决举证责任分配问题;法院处理推定与举证责任的关系时,经常转移举证责任并做出错误判决的问题;推定的合理根据是什么;推定的性质是什么;推定与证据有哪些区别等。在研究过程中,《法庭审判中的科学证据》作者叶自强严格运用了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提出了不少性的理论见解和司法建议,是一部理论性和务实性都较强的著作。
本书不仅是对我国《刑事诉讼法》进行解释,而且涉及古今中外的所有刑诉法典及法律制度,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并就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作了全面的梳理,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我国的刑诉法典。作者结合教学经验和司法实践,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和思路,对有的条文从教学的角度进行了学理解释,这对推动我国的法制建设无疑是有益处的。本书结构严谨,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是一本内容扎实且有新意的法学教材。本书共分四编:一、总论;二、审前程序;三、审判程序;四、执行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