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要旨是针对银行按揭贷款清收诉讼业务的技巧和流程,对各类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亦具有普遍适用性。书中内容力求从细节着手,梳理诉讼程序中的各项具体规定,详解司法实践中各类事项的处理方法,分享律师办案中的经验与技巧,能够使读者迅速掌握诉讼要点和贷款清收程序中的注意事项。期望为代理金融类借款合同纠纷案件的诉讼律师、银行等机构的资产保全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我国环境刑事诉讼程序规则研究》内容如下: 部分从司法中的困惑入手,介绍了环境犯罪的特点以及我国环境犯罪的司法实践现状,反思传统刑事诉讼程序在应对环境犯罪时的不足,以此来论证环境刑事诉讼程序构建之必要性。 第二部分通过对环境司法专门化进行实证检视,认为环境司法专门化是一个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系统工程,其包括但不应于设置专门环境审判组织,而应当以专门环境审判组织为载体来承担和附加更多的制度建设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环境刑事诉讼及启动程序的涵义进行界定,对其价值生态化转变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指出环境刑事诉讼程序应定位于“生态安全优位的诉讼价值观”。 第三部分论述环境刑事诉讼程序的基础理论,包括程序的目的、原则及功能。 第四部分结合笔者的司法实践,在现代生态价值观的指引
刑事诉讼法是与实体法刑法相对应的程序性法律规范,它直接涉及公民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隐私等基本人权,也被称为“小宪法”。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也为了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应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刑事诉讼的相关法律规范,理解司法机关的合法做法,同时,懂得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这些法律规范中,关于刑事辩护与代理的规范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并且贯穿整个刑事诉讼的全过程。如果本法实施不当,将会对公民的人权造成侵犯,对其生活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中国仲裁评论(2012年12月·总第66期)》不仅需要严谨的学术文章,更需要能够指导仲裁实践的不拘一格的稿件,以活跃我们的刊物、方便当事人、以仲裁实践促进仲裁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本刊理论文章希望能够理论功底扎实、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观点鲜明、资料翔实,能够对仲裁实践具有指导或引导作用;实践文章希望实践经验丰富、典型、特殊、具有指导意义或警示意义。
《法庭审判中的科学证据》研究了与科学证据有关的以下问题:心理测试结论中有效与无证据资格之间的冲突,即司法机关一方面承认该结论有效,同时又不承认它具有证据资格的自相矛盾问题;对同一人身伤害或医疗事故作出多次鉴定、损害鉴定结论的科学证据地位问题;不良法医鉴定体制与鉴定结论的科学证据地位之间的矛盾;我国举证责任概念的模糊性,即现行举证责任概念并不能解决举证责任分配问题;法院处理推定与举证责任的关系时,经常转移举证责任并做出错误判决的问题;推定的合理根据是什么;推定的性质是什么;推定与证据有哪些区别等。在研究过程中,《法庭审判中的科学证据》作者叶自强严格运用了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提出了不少性的理论见解和司法建议,是一部理论性和务实性都较强的著作。
《刑事诉讼法学》内容共四编二十六章:编绪论,是对刑事诉讼法律背景和历史发展的介绍;第二编总论,是关于刑事诉讼法总则中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其他规定的阐释;第三编分论,将刑事诉讼中的具体程序从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到执行逐一分解并详细阐述;第四编特别程序,不仅涉及《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新增的四种特别程序,还介绍了涉外刑事诉讼程序和刑事赔偿程序。 《刑事诉讼法学》主要适用于普通高校法学专业本科专业课教学,也可用于成人教育及高职高专教育法学专业课程教学。
刑事裁判事实既有无可置疑的确定性,同时也有违背客观事实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模糊性和可错性上,这是探讨刑事裁判事实误认是否存在,误认如何界定,以及这种误认可以在何种程度上加以预防的逻辑起点。 刑事裁判事实误认是否存在,与法官责任追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刑事裁判事实在价值观上违反了刑事诉讼的目的,错误就会产生。刑事裁判事实误认的成因很复杂,既有司法潜规则、乡愿民愤等司法文化和亚文化的影响,也有法律制度和法院、法官管理机制上的弊端,还有证据误判的问题。 如何有效预防刑事裁判事实误认?科学的理念十分重要……
《刑事诉讼前沿研究(第3卷)》内容包括证据聚焦:刑事证据新解——关于证据形式、内容、分类的反思考诉讼法理:再论无罪推定原则,对立与协调:刑事诉讼主张的矛盾运动。程序专论:我国死刑执行程序存在的缺陷及其完善,我国建立刑事预审程序的若干问题研究。异域法苑: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下),苏格兰2003年刑事审判修正案(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