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给喜欢廉政文化的人们编写一本茶余饭后或工作间隙随便翻到哪一页,都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的口袋书。 本书所选,或思想、制度,或故事、或寓言,或诗词、家训,虽只是人类廉政文化整体的一鳞半爪,但却是精粹所在。 全书分为 清廉为官 、 清白传家 、 廉史留痕 等 16 辑,每辑由若干则小短文组成。每则 150字左右,篇幅短小而信息量大,语言简洁而趣味活泼,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之中领悟廉政文化的精微、精妙之处。
执纪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律己。清正廉洁是纪检监察干部的立身之本,也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底气所在。纪检监察干部要想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必须首先要确保自身永葆清正廉洁的本色。 本书按照简明、实用的原则,结合纪检监察干部的工作实际,主要根据监察法、监察法实施条例、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刑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规定编写,内容涉及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办公用房、公务差旅,会议培训,礼品礼金,津贴补贴,营利活动和兼职取酬,问责规定,组织处理,党纪政务处分,职务犯罪九个方面,并且附录了相关法律法规、党内法规。本书既聚焦纪检监察干部应知应会的廉洁纪律知识,便于纪检监察干部有针对性、有方向性地学习和查阅,远离违纪违法 红线 ;又能助力纪检监察干部把握政策,快速了解和上手
本书是一部小型工具书,编写目的主要是为广大反腐倡廉理论工作者、党政干部以及高校学生等希望获得廉政文化知识的读者提供一些必要的、概括性的基础知识。 词条释义力求简明、准确,语言力求朴实、通俗,事例力求恰当易懂;所收条目,均选自近年来廉政文化研究领域比较流行的著作和刊物。了解这些词条,对于了解和研究廉政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能够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 廉政文化建设与研究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近年来发展迅速,学术界对于某些问题的解释在短时间内还不可能取得完全一致的共识,因而对于某些词条采取了案而不断的写法,即梳理基本的事实而不作过多评判。 所有词条均按照词目的汉语拼音顺序排列。同音词按照声调排列。词目按照个字分条排列。个字相同的多字词目,再按照第二个字的汉语拼音顺序排
本书分为审理工作概论、案件审理、申诉复查三部分,其中案件审理部分分为概述、自办案件的审理、报批案件的审理、征求意见案件的审理和备案案件的审理等五个版块,对案件审理的每一环节具体操作要求均通过直观的图文结合方式进行阐释,便于掌握和运用。本书图文并茂、生动直观、方便实用,可作为各级纪检监察干部开展业务工作的参考工具书。
党政“一把手”腐败问题是当前的反腐败重点和难点问题。作者手工收集整理了2000 年到2014年3月底所有公布的厅局级官员腐败案例, 包括367名厅局级以上官员, 其中担任“一把手”职务的有219 名(大约占60%)。作者认为, 要减少腐败, 特别是减少“一把手”的腐败, 限权是基础, 监督是关键, 激励是保障。反腐败的终境界, 是让政府官员“不能贪(限权)、不敢贪(监督)、不想贪(激励)”,并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本书具有极大的学术创新性与实践价值。本研究运用两个新开发的概念——“腐败过程涉入点”和“腐败后果知情点”,通过对这两个关键点上腐败当事人的行为分析,特别是通过对这两个点上腐败当事人所面临的情势及其行为与决策的对比分析,回答了以上关键问题并阐明了过程模型的核心思想和分析脉络以及过程模型与主流观点的不同。由此,本研究对集体腐败的过程模型具有创新性的贡献,进一步提高了过程模型的解释力并深化了人们对过程模型的理解。只有更好地理解集体腐败的生发演化规律,才有可能更好的预防。因此,“过程模型”的视角以及“腐败过程涉入点”与“腐败后果知情点”的分离等的研究探讨对于我们党和政府的反腐败斗争实践以及建立预防集体腐败的长效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为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理论建设,编者们在广泛听取广大读者意见建议、认真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精心编辑出版了《中国反腐倡廉建设理论文选(2009年度)》。本书共分为新中国党风廉政建设60年、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强反腐倡廉理论建设、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推进和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推进改革创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加强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等8个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