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享誉世界的哲学入门小书中,当代著名哲学家托马斯 内格尔用不可思议的精简篇幅和明白的语言,为我们打开了哲学世界的大门。 不要被 哲学 深奥难懂的外表吓退了!这本书不谈哲学家和哲学概念,而是问了人人都多少困惑过的9个哲学问题: 我们如何知道心外世界不是一场大梦? 理解他人的心灵,为何困难重重? 肉体与心灵的关系是怎样的? 语言为什么可以传达意义? 我们的意志是自由的吗? 我们的行为为什么会有对错之分? 什么样的不平等是不公正的? 死亡意味着什么? 人生的意义何在? 通过回应这些问题,内格尔展示了哲学思考的真正乐趣。其实,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也都是带着这些问题踏上他们的哲学之旅的。哲学的源泉,就在于我们身边的世界,以及我们与世界之间复杂而多彩的纠葛。 《你的第 本哲学书》的目的不是要给出正确答
《标竿人生》原名The Purpose Driven Life,直译为 目的导向的人生 。原版于2002年出版,占据宗教类图书畅销榜*名有一年之久,至今全球销量超过5000万册,已经成为21世纪*重要的基督教灵修读物和*重要的心灵文学经典之一。 现在有很多自我提升的书籍,都是建议一个人如何以自我为起点,但《标竿人生》作者华理克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开端,人必须走向并寻求宇宙的创造者,才会真正了解人活在世界上的目的和生命的意义。《标竿人生》彻底扭转了典型的自我提升的论点。 本书将帮助你了解活在世上的目的,以及神在你身上那不可思议的计划,不仅为着此时此地,更为了永恒。在本书中,华理克将带领你走过四十天的个人灵修旅程,这会改变你对人生首要问题的答案:我究竟为何而活?
曾仕强、刘君政所*的《坤道(曾仕强教做出色 的中国女人)》从恋爱到择偶,从婚姻到家庭,从婆 媳相处到防范第三者,从子女教养到母教之道对女性 进行了全面的解读。我们都知道在《易经》中,乾代 表天、代表男性,坤代表地、代表女性。天地是不可 分的,有天才有地,有地才有天。同样,人类也是如 此,有男就有女,有女也就有男。乾刚健主动,坤柔 顺主静。只有将二德兼顾并重、刚柔相济,才能够动 静咸宜。也就是说男性就应该有男性的阳刚,女性就 应该有女性的阴柔。一刚一柔,刚柔配合才是常道。 曾仕强教授立足于女性本身,以其独到幽默的语调全面深刻地解析女人。从恋爱择偶开始,到 子女的教养结束,正本清源,分阶段地告诉我们女性 如何为人女、为人妻、为人媳、为人母,教会我们怎 么正确处理婚姻爱情、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
我的目的是要说服所有的那些认为形而上学有研究的人,让他们相信把他们的工作暂停下来非常必要,把至今所做的一切东西都看做是没曾做过,并且首先提出 角形而上学这种东西究竟是不是可能的 这一问题。 如果它是科学,为什么它不能象其他科学一样得到普遍、持久的承认?如果它不是科学,为什么它竟能继续不断地以科学自封,并且使人类理智寄以无限希望而始终没有能够得到满足?
本书是楼宇烈教授六十余年思想精华,来自北大火爆的中国哲学大课堂等。楼宇烈教授的中国哲学课,得到了北大学生以及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广泛认可。 哲学 给人的印象是艰深难懂的,但是经过楼宇烈教授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的讲解、阐释,中国哲学的核心理念,变得生动易懂。楼宇烈教授通过醍醐灌顶式的深入分析,培养大众的哲学思维方式,构筑中国哲学的宽广知识体系。本书是大众学习中国哲学的佳作。
当今社会,到处洋溢着 透明 的热情,而人们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一下对距离的热情。 距离和羞耻心无法被纳入资本、信息及交际的高速循环。因此,人们便以 透明 的名义消除了所有谨慎的回旋余地。它们被照得通亮,被剥夺殆尽。世界也因此变得更加无耻、更加赤裸。 恰恰于信任不在时,人们对 透明 的呼求声才愈发响亮。在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中,人们是不会执意要求透明的。透明社会是一个不信任的、怀疑的社会,由于信任日渐消失,社会便开始依赖监控。对透明的大声呼求恰恰表明,社会的道德基础已然脆弱不堪,真诚、正直等道德价值越来越失去意义。 作为一项新的社会命令,透明正在取代日渐式微的道德审查机构。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已出齐) 《精神政治学》(2019年3月)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2019年3月) Agonie de
美如今正处于一种矛盾的处境。 一方面,它如通货膨胀般蔓延四溢:到处都可以感受到人们对美的狂热崇拜。另一方面,美失去了一切超越性,屈服于消费的内在性:它塑造了资本的美学的一面。美以及崇高或震动所带来的对消极性的体验,完全被纯粹的快乐即点赞所取代。美*终被色情化。 本书既为我们展示了那些以真理、灾难或诱惑表现出来的美的形式,也阐明了那些建立美的伦理或政治的美的维度。 阅读韩炳哲的书,意味着不断地被鞭策唤醒。 他的社会批判虽然不谙体恤之情,然而韩炳哲仍然热情地拥抱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周刊》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已出齐) 《精神政治学》(2019年3月)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2019年3月)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2019年3月)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2019年6月) Die Austreibu
《作为一只蝙蝠是什么样?》是当代著名哲学家托马斯 内格尔于1974年发表的经典哲学文章,在意识研究方面引用极广,影响力无出其右。本书是其50周年纪念版单行本的中文译本。 这篇文章开启了如今广泛关注意识问题的潮流,使意识成为哲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核心议题;它也促使人们开始认识到非人类生物的意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内格尔认为,意识体验的本质主观性 即对经历该体验的生物来说,这种体验是什么样 意味着任何试图用物理术语分析意识的还原主义理论都注定无法成功。因此,物理科学无法提供对现实的完整描述,如果科学要真正理解心灵,就必须超越那种将现实仅仅看作客观物理的观念。 在发表五十周年之际,这篇经典文章以单行本重新出版,并附上了一篇新的序言,讨论了这篇文章的起源和影响。书中还收入一篇新文章《进一步
文明论 是探讨人类精神发展的理论。其目的不在于讨论个人的精神发展,而是讨论广大群众的总的精神发展。《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文明论概略》一书共十章,书中阐述了文明的涵义。福泽认为文明一词至大至广,无所不包,从工商企业、科学技术到政法制度、文学艺术和道德智慧等等,举凡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都被他包括在文明这一概念之中。其中他特别强调道德智慧的重要,他说一国文明程度的高低,可以人民的德智水准来衡量。因此他认为要促进文明,必须首先提高人民的道德和智慧,人民德智的提高是没有止境的,因而文明的进步也没有止境。
上个世纪末,以利奥塔、德 勒兹、德里达、拉库-拉巴特等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 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都宣布哲学,尤其是其本 体论哲学业已终结。似乎在那一刻,我们仿佛进入到 一个哲学死亡的时代。当代法国思想家巴迪欧则反其 道而行之,将矛头指向了这种哲学终结论,他大声质 问道: 哲学终结了吗? 不,永远不会终结!只要 我们还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哲学就不会终结。因此, 对于《哲学宣言》作者阿兰 巴迪欧来说,写一部关 于哲学的宣言是必要的,这种肤浅的哲学终结论,不 过是自尼采和海德格尔以降诗人时代的副产品,当将 本真同诗歌联系起来,便遮蔽了本真同其他真理程序 (数元、革新的政治、爱)缝合的可能性。因此,在 今天,与其掩耳盗铃般地说哲学终结,不如开宗明义 地大胆宣称:哲学存在!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在一个更 为错综复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需要学会选择。 选择接受自己正在体验的 人生剧本 。 你不过是戏中的演员,戏怎么演归根结底取决于导演的选择。不管分配给你什么角色,技艺高超的演员都会接受任务。 在人和人的关系中,选择关注自己,少在意对方。 只要关心自己必须做什么,让自己顺应自然。如果没有你的配合,没有人能真正伤害你,你觉得自己受伤害的那一刻,才真正受了伤害。 只能选择成为一种人 要么关心自己的精神,要么关心物质的东西;要么专精于内在的东西,要么专注于外在之物。也就是说,你要么专心致志地当一个哲学家,要么就认认真真地当一个门外汉。
本书按字母顺序介绍了法国哲学家亨利 柏格森的主要术语,同时基于如下原则:哲学家只有在他自己的语言、他自己的词汇或他挪用的共有词汇中才是可理解的。 柏格森词汇的三层意义对应着本书各词条中所区分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定性的,它将从其本身并通过与这样被定义的其他一些概念的意义的关系而被理解;第二个层次是专业性的和批判性的,它将使每个术语融入一种有关学说关系和理论关系的网络;第三个层次将每个概念引入一种有强度的发展中,这一发展是柏格森哲学思想的真正元素,也许根本就是哲学思想的真正元素。 无论是哲学研究者还是入门读者,均可通过本书准确把握柏格森思想的核心脉络。
我为什么在这里? 世界从哪里来? 为什么我们要有朋友? 为什么小孩要听大人的话? 每个孩子都是小哲学家。他们总是在打量世界的过程中感到惊异,产生好奇,开始怀疑,不断提出自己的问题。 基于作者10余年与儿童特别是幼儿做哲学的经历,本书介绍了可用于与孩子一起通过身体经验进行哲学探究的主题、游戏和故事,为教师或家长提供了一个资源丰富的 哲学超市 。书中涉及的对话和互动都来自真实的生活情境,使用的故事和主题融入了孩子的生活世界。 哲学探究可以随时随地展开。在与孩子一起做哲学的过程中,你不仅能帮助孩子扩展他的各种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还能反思自己与孩子打交道的方式,重新去发现和认识孩子。
本书选编自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历史的经验》等著作,其中《谈领导的艺术》分为 领导者的智慧 、 领导者的器度 、 领导者要能识人 三部分三十三题:《谈说话的艺术》分为 义利之辨 等四十四题。 本书每篇的篇幅短小精悍,主题明确,引经据典又深入浅出,读来十分有趣味。并可在处理与亲友、同事等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方面给到读者以些许启示和经验,读者可从中感悟为人处世的精要,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关于什么是正义,凯勒在书中剖析了一些错误观念,比如行义就是惩罚罪恶、行义会带来纯正教义和灵性活力的亏损,指出施行正义就是关心穷人和弱势群体,这是圣经的重要教导,与正统教义和福音使命不相矛盾。凯勒借着对圣经经文的分析和生动实例,让人感受到上帝对于穷人和弱势群体深切的爱,同时让人看到今日信徒和教会在行义上深深的亏欠。更重要的是,凯勒指出,上帝的恩典是行义的动力;正如信心必然带来行为,蒙恩必然使人行义。本书读来让人心里火热,想要将信仰付诸实践,以爱的行动去关心困苦的人群,并建设充满慷慨正义的社区。
本书作者通过聚焦笑话这一表现形式来生动阐释创造行动的逻辑困境。作者认为笑话涉及到语言实践中最隐蔽的问题:如何将规则应用于特定情况。且笑话的逻辑形式由推论谬误、不当推论、语义歧义的错误使用构成。笑话是创新行动的图表。正是在笑话这一微观形式中,那些在人类实践的宏观世界中引起生命形式变化的推理方向的改变和含义的置换,变得清晰可见。简而言之,笑话是一种定义明确的语言游戏,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技术,但其最突出的功能在于展示所有语言游戏的可转换性。
本书以 沉默 为主线,从语言、行动、伦理和宗教的角度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做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解读。作者认为具有浓烈伦理色彩的 沉默 是贯穿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的关键。 对于《逻辑哲学论》而言,伦理、美及逻辑形式均属于必须沉默的疆域,因此沉默的核心是一部 伦理之作 何以拒绝言说伦理;而以《哲学研究》为代表的后期哲学,重要的则是哲学作为行动,而不是一种行动哲学。全书分为四章,章重点研究《逻辑哲学论》,第二章关于通常意义上维特根斯坦前后期之间 转折 的意义,第三章主题为作为行动的后期思想,第四章是以 沉默 对维特根坦整体哲学的贯通理解。 本书属于我思学园小开本系列,小书里藏着大智慧,对于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要义、研读维特根斯坦哲学著作均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