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介绍如何进行内在修习的指南书。在这本书里,斯瓦米 拉玛大师教导我们如何通过冥想的练习超越日常思维给身体造成的压力和问题,进入到一种清晰的意识之中。这可以使我们获得指引,打开身体的能量,永保愉悦感和身心的平静。 本书内容从冥想概念入手,谈及呼吸、体式、饮食、睡眠、精神等多个方面在冥想练习中的表现,特别详细讲述了瑜伽呼吸控制法和唤醒中脉等练习方法,既有心灵的指引,又是一套切实可行的指南。正像作者所说的:他所写的是普通人可以练习的冥想。 冥想练习的传授打开了我们通向自身内在的一扇门,这是与我们每天息息相关却从未被我们注意过的。书中传授的方法是印度瑜伽士千百年来和世间万物和谐共处的秘密以及面对人生困难、了解自我本真的方法。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因其学术地位和内容影响,成为国内诸多本科院校社会学、法学、伦理学专业的书目之一。 本书被称为法国大革命的灵魂,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奠定了西方社会形态的著作《社会契约论》正是在本书的基础上深论而写成。 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卢梭一方面借助当时有关野蛮人的人类学资料,一方面展开辩证的想象,回顾了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历史进程,为社会学研究、法学发展研究、伦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是学术名著中的不朽经典,也是人文科学爱好者值得收藏的作品之一。
《论心灵之安宁》是斯多葛派哲学家塞涅卡的书信集,信的内容涵盖了塞涅卡对哲学、美德、死亡、学习、恐惧、享乐、财富等诸多生活议题的看法。 全书精选12篇书信,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含8篇书信 《论生命之短暂》《论心灵之安宁》《论幸福生活》《论无端的恐惧》《论恩惠》《支持简单生活的一些论点》《论提前计划徒劳无益》《论通过理性达到的真正之善》,塞涅卡探讨了作为普通人,该怎样安排自己的时间、用何种态度与身边人来往、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第二部分含4篇书信 《论肉体与心灵》《论选择老师》《论醉酒》《论自然是我们最好的供养者》,这称得上是 塞涅卡生活指南 ,它讨论了注重生活中的种种细节,正是这些细枝末节的小事,组成了我们的一生。
《论自愿为奴》本为一篇学生习作,*初发表于1576年,但在后来的历史演进中,却成为抨击专制制度的战斗檄文。历史上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小人物,一件小事,一篇小文章,当时微不足道,但它却渐渐受到关注,称为一种象征,一种号召,一种符号,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 《论自愿为奴》提出了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即权力对民众的合法性问题。拉波埃西试图分析民众对权威的屈从,解释统治和受奴役的关系。 《论自愿为奴》是近现代政治哲学的一篇重要文章,后来在不同时代,被不同政治色彩的人士广泛引用。就拉波埃西的职业而言,他本是政府机构的一员,也是权力的忠实仆人,但他的《论自愿为奴》却被后世认为是无政府主义和公民抗命的开山之作,而拉波埃西也被认为是*早探讨权力异化的先驱者之一。
克尔凯郭尔(1813 1855),被誉为 存在主义之父 ,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19世纪具有影响力和创造力的哲学家,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克尔凯郭尔认为哲学研究的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个人的 存在 ,主张哲学的起点是个人;认为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美学的、伦理的、宗教的三个阶段,只有上升到宗教的阶段,才能摆脱空虚孤独之感,消除忧虑畏惧之心。著有《非此即彼》《恐惧与战栗》《人生道路诸阶段》《哲学片断》《总结性的非科学的*后附言》等。本书旨在深入浅出地全面介绍克尔凯郭尔的哲学体系,展现克尔凯郭尔的学说与生平,与读者一同领略这位充满争议但才华横溢的大师的风采。对克尔凯郭尔的阅读与理解有助于读者更加理性深入地思考个人的 存在 ,并汲取养料。
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一生中重要的几个转折点 龙场悟道、江西为政、绍兴讲学,介绍王阳明心学 致良知 知行合一 亲民 等学说,感悟王阳明 此心光明 的人生境界。 王阳明的一生就是践行 此心光明 这一境界的最好注解。 面对宁王叛军压境,王阳明内心毫无波澜,用计谋虚张声势,迅速平定叛乱。 面对朝廷、权臣的多次猜忌质疑,王阳明坦然对之,把荣辱置之度外,济世救民,问心无愧。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当学生问他有什么遗言时,王阳明坦荡地说: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遇事宠辱不惊,处世无愧于心。这是王阳明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翻开本书,领略王阳明 此心光明 的人生境界。
康德(1724 1804)的《实践理性批判》首次由出版商Johann Friedrich Hartknoch出版于1788年,关文运译本据阿博特(Thomas Kingsmill Abbott,1829 1913)英译本译出,并参照德文迈纳版,1960年首次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邓晓芒评价关文运译本: 用词极为贴切,文笔相当流畅,是我国近半个世纪以来影响最大的译本,对传播康德的道德哲学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是一本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充满智慧、简明有趣的书,也是一本真正的自助书,为如何按照尼采、萨特、加缪和其他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制定的存在主义原则生活提供了明确的建议。存在主义不是阴郁悲观的思想,而是一种诚实的、令人振奋的、潜在的改变人生的哲学!
本书内容简介:通过一位生物学家的观点和天文学家的讲述,本书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前人的宇宙 我们自身 我们的生命和意识,引领读者走上一个看似不可能但终不可避免的旅程。从物理学转换到生物学的观点,打开了西方科学不经意间自我禁锢的囚笼,打破了读者关于生命、时间和空间甚至死亡的观念。同时,它把我们从生命不过是碳元素等少数其他元素的混合物这一沉闷的世界观中解放出来,提出了生命是不朽的可能性。唤起读者不再用原来的方式观察真实的世界。
德里达的解构在其产生之初,就被指责为是非政治的。而由于它与海德格尔的遗产之间某种程度上的 共谋 关系,他的思想更被指责为带有法西斯倾向。特别是1987年维克多 法里亚斯的《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一书的出版,似乎更加重了人们的这样一种印象:海德格尔的纳粹事件并不是哲学家的一次偶然的失足,相反,纳粹思想已铭刻在海德格尔思想的深处。《论精神 海德格尔与问题》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发表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它当然可以视作对法里亚斯一书的回应。然而,该书的首要意义并不在此,它首先是对纳粹主义本身的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对纳粹主义与整个西方思想的关系,尤其是与西方两千多年来所追求的各种不同的精神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而所有这些又都是通过解构海德格尔不同时期对于 精神 的不同态度和关于精神的不同思考来完
卢梭及其著述不仅对人类思想、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也引起后人褒贬不一的激烈争论。比如,卢梭的学说内在是否存在着矛盾,特别是他的《社会契约论》与其他著作之间是否存在冲突?卢梭的思想与法国大革命的罗伯斯庇尔等人的暴力盛行以及爆发的诸多暴力革命是否有着直接的联系?卢梭作品真是一种文学倾向的小说?恩斯特?卡西勒驳斥了 学说内部存在矛盾 的说法,认为卢梭以自然人为基础构建的社会契约论既非霍布斯的 利维坦 ,也不同于百科全书派,并由此阐述了卢梭思想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魏晋玄学论稿》充分展现了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治学领域的成果。魏晋玄学的主要方面,即玄学各派的演变、自然名教之争、言意之辩、玄学与佛教的关系、有无本末之争等问题之讨论,皆由魏晋玄学中诸文所揭橥,是中国哲学史上颇具原发性的学术创获。具体约略如下: 1.自汤用彤先生始,学界统称魏晋思想为魏晋玄学,而玄学在他看来即是 本体之学,为本末有无之辨 。汤用彤先生认为思想蜕变求之于两件事:一是名学,二是易学。名学就是鉴识人物的名理之学,内容偏于人事,它作为 准玄学 为正始玄学准备了思想氛围;易学则关涉天道,如果能弄清汉魏之间易学的变迁,则可以了解汉代宇宙学说是如何演进为魏晋玄学的本体论的这个过程。 2.汤用彤先生对魏晋玄学发展之迹钩沉发微,不惟强调其一以贯之的特殊精神或哲人们试图解决的时代课题,更注
人与物的关系是什么?身体如何改变这种关系?本书中,作者认为,从身体出发,而不是从物或人出发,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考虑两者的地位。 从一开始,我们的文明就建立在严格、明确的人与物的区别之上,建立在人对物的工具性支配之上。这种对立源于古罗马,并延续至整个现代社会。在我们当下的全球市场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关于人与物的矛盾。尽管这一区别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明确和必要的,但在法律、经济和技术实践中,我们不断看到的是观点的逆转:某些类别的人正在被事物同化,而某些类型的事物则呈现出个人特征。 罗伯托 埃斯波西托以其一贯的严谨态度,认为存在着一条从这一悖论中解脱出来的路径,这条路径由建立在身体上的新观点构成。无论是人还是物,身体都成为重新思考支配我们哲学、法律和政治词汇的概念和价值观的决定性因素。
2017年2月11日,商务印书馆迎来120岁的生日。120年前,商务印书馆前贤怀揣文化救国的理想,抱持 昌明教育,开启民智 的使命,立足本土,放眼寰宇,以出版为津梁,沟通中西,为中国、为世界提供最富智慧的思想文化成果。无论世事白云苍狗,潮流左右激荡,甚至战火硝烟弥漫,始终践行学术报国之志,无改初心。
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经验观察必须以一定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本身又是可证伪的,因此应对之采取批判的态度。在他看来,可证伪性是科学的不可缺少的特征,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因而其理论又被称为证伪主义。1950年代后,他的研究重点转向本体论,提出了 三个世界 的理论。著有《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等。本书主要分四个部分,序言部分主要介绍波普尔;第1章和第二章介绍波普尔科学哲学方面的思想;第三章介绍波普尔社会学思想;第四章介绍波普尔对历史主义理想批判的思想。
在本书中,作者用活泼流畅的哲学对话,进一步阐发了他在《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的基本观点,认为物质不是客观的,物质只是在被人感知的范围内存在,物质只是人的各种感官知觉的一些印象或观念的结合体。书中的海拉斯借指古代希腊哲学中唯物主义的主张者,而斐洛诺斯直译就是 爱努斯 ,努斯即希腊语中的心灵、灵魂,泛指感觉、思想、意志等精神活动。作者在本书中所要维护和阐发的,就是作者以努斯统摄存在的著名哲学主张:存在就是感知与被感知。
《人的本质》是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与日本著名宗教学者、修行家本山博,合著的一本关于提升人类精神修养方面的书。书的内容,来源于两位作者的一次对话。所以,阅读起来使人感到明快、直接,很多幽深的哲理,以及人生的大义通过对话自然流露,衔接性非常好,有一气呵成的感觉。本书分为5章,从2008年秋天的世界经济危机谈起,讲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带来的弊端,以及这种制度对人性的不良影响,进而剖析了人性在 魔的时代 中,所体现出来的懦弱和不堪一击。接着,两位作者又谈到人们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提升,通过心怀 大爱 与 感恩 ,以及剪灭 贪、嗔、痴三毒 来磨砺自己的灵魂,使精神得到升华,从而确立并坚守一种超越任何宗教、任何地区、任何种族的信仰。这种信仰强调感恩、大爱、利他,并且,它将决定人类的未来走向。*后,二位
`
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哲学讲话》,旨在把《大众哲学》问世时的原貌呈现给读者诸君。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早已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代表作,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位置。这本书用通俗的语言,将哲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大众读者能够广泛接受。在《大众哲学》的诸多版本中,*初刊行的《哲学讲话》无疑具有特殊的价值,体现了艾思奇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哲学探索,所开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方向,至今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需要坚持和推进的,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并没有为岁月所磨灭。
该书原是梁于1902年3-12月、1904年9-12月时在《新民丛报》上陆续发表的一些文章,后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夏晓红教授从该报及《饮冰室文集》等出版物中整理而成(具体见 导读 )。但这些文章上下连缀成体系,可以组成小册子,并非简单的文集。 梁启超这个小册子的写作背景乃是在 改良派 遭受重大打击之后的 新民 理论;进一步,梁又以 新学术 为 新民 (两处 新 均为动词)之利器,而撰写此书作为具体实践。具体而言,这个小册子采用了当时新式的章节体,并引入探究原因、引入文化地理学等思路及研究方法,来书写学术史;在思想上,则刻意突出了主张学术自由、赞美文化交融的两条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