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是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 《理想国》讨论的大多数问题都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譬如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院以及工、农、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加上男女平权、男女参政、男女参军等问题,几乎都是普通人一生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
本书是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英国著名自由思想家约翰 托兰德所写的小册子,副标题是《或一个著名协会的颂文》,这个协会指苏格拉底协会,《泛神论要义》总结了他的主要哲学和神学思想。 泛神 的解释大约就是 神即一切,一切即神 ,当然这里神的概念是 一 ,在书中提到 世上万物是一,一是万物中的一切 , 世上万物皆由上帝而来,而且将与上帝重新合而为一,上帝是万物的开端和终极 。约翰 托兰德不认为上帝是一个处处干预人类生活,不时还用洪水雷电之类的东西灭绝几个城邦对人类稍加惩罚,或用奇迹显圣为人类增加信心的有着过多古代巫王特色的上帝,也不认为上帝是在某个假期用自己的无限的大能创造了世界之后就对这个世界置之不理的,任人类在上帝创造的规律法则之下自生自灭的上帝,约翰 托兰德认为上帝是不会用那些虚妄的奇迹来干预,
他是一个集各种矛盾于一身的人:自认丑陋却是个永不悔悟的引诱者;中产阶级出身却是无产阶级热心的捍卫者;笃信马克思主义却为同信念的人所憎恨……萨特也是一个令人不可理喻的搞笑的人,喜欢寻开心,甚至有些过分。 他是知识分子,是渴望行动与享受的一代人崇拜的偶像,圣-日耳曼大街灯红酒绿的夜晚,即兴式爱情的卿卿我我与热力四射的政治讨论、哲学争议交叉进行,便是他的生活的主旋律。萨特不是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里的思想家;他随时介入,对当代敏感的政治事件都会表明自己的立场,会毫不理会自己的行为是否会使充满动荡的不安的世界更加混乱。 即使在今天,评论家、作家、哲学家还在争吵不休,想弄明白他究竟是一个真正的思想家,还是近代哲学的一个大骗子。在林林总总、互相矛盾的不同看法之前,读者也迷惑不解。萨特究竟是什
这是一本来自灵魂的内省之书。 《单独中的洞见》以格言体书写,共分十二卷,涵盖对人性、生命、关系、欲望、死亡、孤独、精神等多维层面的感悟精髓,透彻又富有哲理性,独到又饱含现实意义。 作者张方宇立身于单独中,以其特有的笔调一语道破这世间和人性的本质,用犀利和睿智的语言书写对这个世界的洞见与思考。为你开启一扇走进灵魂深处的大门,让你于纷乱表象之下找到真谛,于心灵中顿悟,千单独中洞见!
《对话如游戏——新轴心时代的文化交流》是复旦大学利徐学社学术主任魏明德先生的自选集,选取从2000年起至2012年写成的一系列文章,涉及社会管理、文化艺术、国际政治等诸多方面。《对话如游戏——新轴心时代的文化交流》中不仅收录发表于学术期刊上的长文,而且包括刊登在通俗杂志上的短文,二者相互交织,形成一种独特的对话结构,体现了作者亚里士多德式的古典哲学思想与基督教的人文关怀。
本书不是关于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面面具到的评述,而是作者近年来关于黑格尔哲学研究成果的一种综合。本书不拘泥于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一般评述,而是根据作者的眼光,就其具有合理意义的一些方面加以剖析,本书不仅包含作者所受启发的合理思想,而且尽可能按照这些合理思想的发展趋势加以发挥。
《叔本华论生存与痛苦》选自叔本华的后期著作《附录和补遗》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构成这个世界一切事物内在的、真正的核心,是“自在之物”,属于形而上;我们所看见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包括人、动植物、无机体等)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亦即意志的载体;丰富多样的现象世界是意志在各个级别客体化的结果。人类是意志级别的现象,智力则是派生的,是为盲目的意欲配备的、帮助其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因为“意志”和“智力”是构成我们这一现象世界的两要素,这两者的本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构成了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本书稿辑选的文章也都围绕这一对核心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讨论。
本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经典作品选编。全书以孤独为线索,作者在孤独中思索,以一个哲人的眼光对人类的世俗生活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特别对命运、自由、、文学、教育等人生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充满了作者的真知灼见,读来发人深省。
在20世纪璀璨闪烁的思想群星中,列夫?舍斯托夫(1866-1938)作为一位世界著名的宗教哲学家,是一颗极为耀眼的明星。他大胆质疑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尊崇再性的传统,标举信仰为其思想旗帜,重视个体的人,关注个人苦难与绝望,他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即便在世纪之交的今天看来,仍极具挑战性。 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就发展出一种崇高理性的思想传统,苏格拉底为了追求理性真理而选择死亡,柏拉图把哲学家尊奉为理想国的君主。即使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很多人也是非常思辨、非常逻辑地讨论神学问题。到了近代,康德通过区分“自在之物”和“自为之物”把“理性”从上帝手中夺回,重新给予人认识理性真理的权利。黑格尔则把康德哲学推向,建构了他那无所不包的“精神”的王国。崇尚理性的哲学传统到了20世纪有增无减。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就认为
本书的几个特点:首先,本书把工程概括出十个方面的特性,并进行逻辑化的哲学论述,我认为这是一个有特点的提炼、归纳和演绎。像这样的结构目前在还不多见。其次,本书紧密结合工程活动的实践,运用大量的工程案例,而且大都比较典型,用鲜活的材料来证明哲学的逻辑。这在也不多见,也可以看做是本书的一个特点。再次,本书虽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抽象议论,但具有浓厚的理论色彩,哲学味很浓。这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最后,本书为了更形象和直观,大多数的案例都附有一到两张照片或图画,所以图文并茂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这些照片或图画,有的是工程单位的同志提供的,有的是本校老师到工程建设线考察或开展帮助工作时拍摄的,有的是请美术工作者绘制的。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定位于工程师,因此尽可能使用工程师的话语方式,哲学的
《唤醒智慧的教育》是克里希那穆提的部书,中译旧版名为《一生的学习》。本版本采用全新中译稿,且中英文对照,值得珍藏。 在《唤醒智慧的教育》中,克里希那穆提对教育的目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实行“正确教育”的学校应具备的精神、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和老师如何进行自我教育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传统教育存在模式化和统一化、过度追求技术知识和外在的效率而忽视人类内在心灵、隐藏教育者的虚荣和野心等问题。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获取知识,而是看到生活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所在。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帮助个体变得成熟和自由,让他在爱和良善中尽情绽放。《唤醒智慧的教育》中克里希那穆提的观点独特而深刻,令人警醒和反思。
实际上,超越意识涉及的是一个“人是什么”的根本问题。中国人历来把人与动物的区别规定为两者所受到的限制不同,动物受本能欲望的限制,人则受礼义廉耻的限制(儒家),否则人与动物就没有区别(道家)。《超越意识》却指出:“人以外的其他生物的生命存在只是纯粹的‘自然而然’的存在,人的生命存在却不仅是‘自然而然’的存在,而且是‘超越自然’的存在。这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超越性’”,“人的生活是创造的过程,也就是‘异想天开’、‘离经叛道’、‘无中生有’、‘改天换地’的过程”,而这就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含义。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但为什么缺少“发展”?有人甚至以为我们只要有“历史”足矣,不需要发展。但其实,没有发展的历史是伪历史,必将被真正的历史所吞没,真正的历史不是单纯的时间延续,而
在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形成逻辑上,记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绵延是否得到充分描述。在超越唯物唯心的努力中,作者通过把“身体”概念引入心物关系问题的方式,将“行动”引进哲学,这使得哲学呈现为新的形态和出现新的发展路径。20世纪的哲学虽然不能说都和这种形态直接相关,但多数的哲学和思想不能不具有某种与它相似的天才性。该书试图通过对记忆的研究,来确定精神与身体之间的关系。在作者看来,知觉在于从对象的整体中分离出身体可能对相关对象采取的行动。大脑仅仅是延续知觉:知觉是虚拟的行动;大脑状态则属于已经开始的行动。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为身体恢复空间延展性,为知觉恢复绵延,从而为意识复两个主体性要素,即情感和记忆。该书考察了纯粹记忆,并把以具体形式出现的知觉看作纯粹记忆和纯粹知觉的综合体,即
维特根斯坦的《论确实性》(1969年)是对英国当代哲学家摩尔(G.E.Moore,1873~1958)在其有名的论文《外在世界的证明》(1939年)中驳斥怀疑论所用万法的批判。摩尔在这篇文章中为了反对怀疑论而提出自己关于外界事物存在的“证明”。他通过举起自己的双手说“这里有一只手”和“这里还有另一只手”,从而得出心灵之外有事物存在的结论:摩尔知道某些哲学家不会对这种证明方法感到满意。他们要求对“这里有一只手”和“这里还有另一只手”这些前提给出逻辑上的证明。摩尔承认自己不能给出这种证明,但仍坚持说他确实能够知道这些命题为真。他认为有些真理是人们确实知道但却不能证明的。他也曾在较早的一篇论文《维护常识》(1925年)中列举一些命题,说他确实“知道它们为真”,比如说“我有身体”,“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别人”以及“地球在我出生之前很久
爱德华·封·哈特曼编著的《道德意识现象学--情感道德篇》是从作者的伦理学主要著作《道德意识现象学》中抽取出来关于情感道德的部分予以重新出版。作者在于苏格兰的启蒙道德哲学相衔接,尤其是与哈奇森和亚当·斯密想衔接,并且设想了一门后基督教的伦理学。这门伦理学产生于公约的权威道德与素朴的利己主义的无意识萌动中,在审美的、道德的品味与各种具有道德特征的情感中春花自身,成为自律的道德,它被理性道德所补充,并系统地被一门形而上学的和泛神论的宗教伦理学所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