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精装本。 《中国哲学简史》出版后,许多读者建议出版精装本,这样更方便读者阅读和收藏。本书是根据作者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讲稿整理而成的,由涂又光依据美克米兰出版公司的版本翻译。本书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及有关问题,它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选材精当,文笔流畅,深入浅出,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作者对中国哲学史的见解、对哲学问题的思考,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本书在世界各地有数种译本,一直是各大学中国哲学史的教材,也是一本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颇有世界影响。对当今的读者,同样不失为教益极大的文化经典。
本书是艾思奇在20 世纪30 年代为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优秀著作。作者以简洁晓畅的语言和文笔,浅显的事例,娓娓道来,对什么是哲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等,逐一进行了系统地介绍和阐明;其写作方法新颖,内容通俗易懂,开通俗哲学写作之一代风气,自出版以来,一版再版,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其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人,至今仍有其理论和现实的价值。
他者的时代已然逝去。 那朋友似的、地狱般的、神秘的、诱惑的、爱欲的他者已让位于同者。如今,同质化的扩散形成病理变化,对社会体造成侵害。扩散之势愈演愈烈。使社会体害病的不是异化、退隐、禁令和压制,而是过度交际、过度信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 如今的时代标志不是由他者带来的压迫,而是由同者造成的抑郁。当今社会中有诸多极具标志性的现象,譬如恐惧、全球化、恐怖主义等,韩炳哲的新作所探究的正是这些现象背后潜藏的同质化的暴力。 韩炳哲用他的作品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德国广播电台( Deutschlandfunk )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
《单向度的人》是赫伯特 马尔库塞*负盛名的代表作,在英美出版后,又陆续译成多国文学发行,被称为西方大学生造反运动的教科书。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精)》对当代工业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对研究法兰克福学派和马尔库塞理论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
这是E.M.齐奥朗写于名作《解体概要》之后的第二部法语作品, 也是他自称在法国 流传最广、最贴近自我 的作品,以其碎片化的写作,奠定了 齐奥朗风格 。 精妙、简练而强烈,《苦论》拥抱碎片 没有一个思想家像他这样激烈地揭示自己。 本书分为十个章节 语言、孤独、宗教、历史和音乐是萦绕的主题。 在这些痛苦的嚎叫中,有一种狂躁的幽默;他的嘲笑中,掺杂泪水的痕迹。
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有许多种想法,却不知怎样表达。该如何形成自己清晰的观点?这种观点又是怎样决定人们的习惯从而影响人们的现实生活?什么样的观点是有效的观点?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查尔斯 S.皮尔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在本书中有效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他系统阐述了自己对此问题的见解:首先探讨了人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清晰的观点;其次对人们在形成具体而清晰的观点过程中常用的几种方法进行了分析。查尔斯 S.皮尔士认为,在面对具体情形时,人们不仅仅要找到所隐藏的前提条件或原则,更要有意识地把它们表达出来,这样才有利于进行分析和表达,进而积极、有效地影响或改变生活和工作。 阅读本书,可以培养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科学地进行深度思考、逻辑推理与准确表达。
让我们尽情地嘲笑一切吧! 从20岁起就失眠的E.M.齐奥朗, 于76岁的暮年,写下一生的自白。 《供词与放逐》是其思想成熟定型后的代表作, 用片段式的哲思结晶、耐人寻味的短章句, 表达了一系列对于存在、生命和世界的困惑。
康德所*的《实践理性批判》一书,由杨祖陶和邓晓芒教授首次把 康德三大批判 直接依据德文原版译出。两位专家长期致力于德国古典哲学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具有很高的学术质量,代表了国内这一领域的**水平,甚至可以说是华文世界的*好译本。 2006年, 康德三大批判新译 荣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与本系列的其他作品不同,这是一本轻松诙谐的小书。在如今这个 禅 已经被无数的励志读物打扮成心灵鸡汤的时代,本书势单力薄地以《坛经》为经线,厘清 禅 乃至整个佛学的本来面目,并为《坛经》清晰梳理出其印度佛学的理论背景,有理有据地挑战着 禅宗是中国本土佛教 的传统看法。 关于禅趣,很多人都会想到林林总总的机锋公案,然而那些讲解机锋公案的读物往往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本书则着力于贯通禅宗的核心义理,高屋建瓴地使所有机锋公案都可以迎刃而解。 zui后有必要提醒读者的是,本书虽然采用了诙谐通俗的行文风格,但仅适合于那些怀有纯粹的文化趣味的读者,如果你需要的是任何形式的心灵慰藉、人生感悟或关怀,那么还是放下这本书为好。
这是一本易学研究方面的专著。康熙善本,首次公开。本书作于康熙58年,由康熙年间学者杨芳声编辑注解。全书九卷,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易学知识,是易学领域中,理论完善、方法齐备、简明易学的佳本。本书帮助读者以客观的阅读心态去了解易学,了解前人的学术思想,是易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读本。
《易源易法:易经的渊源与推算体系分析》作者通过归纳总结二十余年学习研究易经的心得,将易学中神秘文化部分(命理学、卜筮、皮纹学、堪舆学等)的有关知识和规律进行系统的归纳、分类和比较,从而以全新的角度对易经的渊源与推算体系进行了分析。
《工具论》是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之一。本书是亚里士多德关于三段论等逻辑推理论述的汇编,集中阐述了三段论、演绎法、归谬法等思维推理方法,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并对这门学科有着深远的影响。全书包含六篇内容: 解释篇 讨论了命题的构成、性质、分类和真假关系; 范畴篇 讨论了命题经常会用到的十个基本范畴; 前分析篇 阐述了如何正确地通过大前提和小前提得出结论,即三段论演绎法; 后分析篇 讨论了定义、证明、演绎和归纳等问题,厘清了四种推理类型; 论题篇 研究了著名的四谓词理论,讨论了合理论证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如何在论辩中战胜对手; 辩谬篇 是关于谬误的逻辑理论,揭示和分析了各种谬误和诡辩的种类,并提出了反驳谬误的具体方法。
这本书针对20世纪最激动人心和最富有挑战性的知识分子吉尔 德勒兹提供了一个总览性的导读。德勒兹的写作涵盖了文学、艺术、精神分析、哲学、基因学、电影与社会理论。他也创造了思考和写作的全新风格,他坚称新的思想模式能够转变生命。在本书中,克莱尔 科勒布鲁克通过德勒兹自身提及的目标和问题来解读他的著作,这些问题包括:创造的问题、未来的问题与生命的加强。在对德勒兹的概念和理念提供导读的同时,《导读德勒兹》还向学生们展示了他的著作是如何对文学文本提供新的解读方式的。因此,这本书对任何文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导读。
这本论著的研究对象是 后现代条件下的知识问题 ,涉及了19世纪末以来,受到科学、文学、艺术行为原则影响的文化状态,对现代的评论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提出质疑,指出后现代的科技发展向人们提供了权力的增长,使知识变成了商品,成了决策的因素与手段。技术标准并不能判断真实与正义,在分歧中产生了相对临时的、制约性的真理标准。
古罗马哲学家皇帝马可 奥勒留一生的哲学践行 面对不确定的人生与命运, 斯多葛哲学如何帮助他安顿灵魂,启迪智慧 马可 奥勒留是罗马帝国五贤帝之一,也是斯多葛哲学家。在命运多舛的一生中,哲学给了他指引和智慧。他的伟大不仅因为他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也因为他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世界性精神财富 《沉思录》。 在《像罗马皇帝一样思考》一书中,作者带领我们与古罗马皇帝马可 奥勒留一起踏上人生之旅,跟随他从哈德良宫廷的年轻贵族,逐步成长为罗马帝国大权在握的皇帝;见证他如何在一生中历经困顿、危难和极度的心灵挑战,依然保有一份内心的宁静明澈与高贵的人格。 作者展示了马可 奥勒留如何借由斯多葛哲学,建立起强大的精神韧性与情感弹性,应对外部世界复杂的挑战和巨大的逆境。同时,他也邀请我们
本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经典作品选编。全书以孤独为线索,作者在孤独中思索,以一个哲人的眼光对人类的世俗生活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特别对命运、自由、救赎、文学、教育等人生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充满了作者的真知灼见,读来发人深省。
出版说明 谋略,中国古代文化又称之为纵横之术、长短之术、勾距之术。为总结历史的经验,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曾就中国古代谋略做过系统讲析,其讲记以 历史的经验 为名,由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于一九八五、一九八六年分两册出版。*册撷取赵蕤《长短经》、刘向《战国策》、桓范《世要论》精华,参以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实例,论述了治世、用人、防邪、辨奸之道。第二册是对《素书》《太公兵法》《阴符经》的逐句串讲。《素书》名为黄石公所传,张良辅佐刘邦,兴汉灭楚,兵机谋略,多得是书之助,张良之后,此书不知去向,至晋,有人盗张良墓,于玉枕处发现此书,始得再传于世。本书重在其中经义的阐发,并将近一百五十则历史故事,铺注于原经文之后,供读者经史相参,从中悟得创业待人的道理。一九九〇年我社经作者和原
汪民安、蓝江、姜宇辉、鲁明军联袂推荐! 今天,我们不停地搜索,却没获得真正的知识;我们不断地获得粉丝,却难以建立持久的友谊;我们留下大量数据,却形成不了稳固的回忆 德语世界的哲学明星韩炳哲在新作《非物》中诊断 今天,我们正处在从物时代向非物时代的过渡! 在这部广受好评的作品中,韩炳哲以干净利落的文风,对我们信息时代的日常生活进行了哲学批判。从智能手机的全球流行到人工智能的崛起,通过分析数字社会 非物化 趋势所带来的焦躁、短视与孤独,这本书不仅诊断出我们时代的症候,还将激发读者反省自身的处境。
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李秋零主编、主译的《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以普鲁士王家科学院本(通称 科学院版 )为底本,全部直接从德文译出,原文为拉丁文的则直接从拉丁文译出。科学院版《全集》包含了康德生前公开发表的所有著作和文章,并且经过了德文编辑者的详细校勘。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译本,同时也对一些名词、术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中译者以其在西方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方面的深厚学养,以及十年如一日的苦心孤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信、可读的康德著作文本,对康德翻译与研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四卷本的《性经验史》中,米歇尔 福柯将他的分析聚焦于我们称之为 性 和 性经验 的主题。这项研究的主线不是为了 解放"性因而反对"压抑"性,而是为了说明性经验如何引发了一种系统化的认知的意志。一切关于性的知识被体系化为一门 "性科学",反过来,它又为对性经验的社会行政管理铺平了道路,后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本书中,福柯对18世纪以来的,尤其是19世纪的性话语(色情文学、忏悔实践、医学、人类学、精神分析、政治理论、法律等)进行了考古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