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 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 福柯称此书为 我的*部著作 ,历史学家彼得 盖伊则将《规训与惩罚》描述为福柯的关键文本,认为它影响了19世纪监狱理论与实践的学术研究。事实上,该书自出版以来,在哲学、政治、历史乃至建筑、艺术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诸多理论家和艺术家灵感的源泉。
本书是美国*为畅销的图书之一,连续12次再版,语言通俗、生动,直观地阐述了批判性思维、正确推理和合理论证的基本问题、观点、方法和技巧。《批判性思维》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说起,对如何正确地思维和清晰地写作,到有效论证的规则、合理的演绎和归纳推理,再到道德、法律和美学的论证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还指出了各种以修辞手法来掩盖虚假论证的例子,对批判性思维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合理而正确的思维基本原则、规则、要求、技巧和训练方法。
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弗洛伊德*初是作为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发现歇斯底里症的根源主要不是由于生理的原因,而是在于深刻内在的心理因素。他将这种存在的心理因素归结为儿童期被压抑的性意识,并由此创立了 无意识性本能学说 ,认为神经症的发作就是性意识的长期压抑*后总爆发的结果。弗洛伊德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富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社会、宗教、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思维决定行为,思维决定感受,思维决定需求。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都是潜意识的。而在人们没有意识到自身思维过程的情况下,要改变思维的质量是不可能的。本书将解析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特点与实践策略,呈现成功思考者的思维方式,并提供学习它的方法。批判性思维可能帮助人们成为更加出色、明智的思考者和解惑者,把握职业生涯和人生,把握自己的各种情绪,逐渐不被他人所左右,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康德的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出版于1790年。 和前两大批判不同, 判断力批判 是要消除前两个批判所造成的自然和自由、现象和本体、知识和道德的分裂与对立。康德在本书中确定了判断力的先天原理对于联结彼此独立的知性立法和理性立法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以此阐明批判哲学必须是由三个批判组成的整体。他从特殊去寻求普遍的反思判断力按照 自然合目的性 来沟通知识和道德两大领域,实现自然界的必然王国与道德界的自由王国的和谐。 全书除了序言和导言外,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两部分。前一部分重点分析了美和崇高两个范畴,从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对审美判断作了严格的界定和概括,无论数学的崇高还是力学的崇高都是想象力借助于理性所激发的。后一部分则从审美判断力的 主观合目的性 转向对自然界有机体组织
《导读拉康》以 为什么是拉康? 开篇,对拉康复杂而艰涩的理论做了清晰的背景介绍。 在 关键思想 部分,作者介绍了拉康著作中*有影响的一些元素,并把这些元素放进它们从中产生的语境。这些章节涵盖了许多普遍存在于当代精神分析学的关键术语,然而作者的关注点却在于那些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的概念,诸如, 想象界、象征界与实在界 镜子阶段 无意识的主体 无意识像语言那样结构 阳具、幻想、享乐 性别差异 在这一部分的每一章里,作者都会在结尾附上一个例子,以便说明这些概念是如何被应用于文学研究、电影研究或社会研究的。 在 拉康之后 部分,作者讨论了拉康当前被应用于文本与电影分析以及政治学与社会学理论的不同方式。 在本书*后的 进阶阅读书目 中,作者不但给出了芬克导读与拉康自己作品的详细介绍
本书是经典著作《研究是一门艺术》的新版本。在原来三位作者的基础上,由约瑟夫 毕祖普和威廉 T.菲茨杰拉德两位研究与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了补充修订,更新、增加了部分更能反映时代信息技术发展和研究实践现实的实用内容。 作者强调,无论是撰写学位论文、调研报告,还是撰写一部图书,研究者应突破自我中心,从目标读者的角度出发,来寻找读者关心的话题,用读者接受的语言和文体写作,预见读者可能提出的富有见解而又挑剔的意见并加以回应。成功的论文、研究报告或图书其实是一场在作者与读者间精心组织的对话。本书介绍了一种环形研究过程:思考 写作 修订 重新思考,并提出了在寻找话题、制订计划、收集资料、组织论据、起草初稿、修改润色等各个环节中贯彻以读者为中心原则的具体方法。 本书逻辑严谨、语言简练,能够帮助读者
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这部德国古典唯心论代表作,既体现了谢林的进步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也包括了预示着他转向的保守方面。在译述这部著作的时候,我们觉得有必要谈谈这位哲学家的思想演过程,这对读者了解本书,或许有所帮助。 一个完全改充、甚至倒转了那种不仅支配普通生活、而且还支配绝大部分科学的世界观的体系,即使其原理经过了极其严重的证明,也会在那些能够感到或真正看出其证明的明晰性的人们当中不断遭到非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只能在于这个体系没有能力摆脱大堆具体问题。无谓忙碌的想象力直接根据那样一种已被改的观点,从经验财富里引申出这些问题来,遂使判断发生的迷误和紊乱。
黑格尔的著作之难懂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我将特别致力于把它解释得清晰明白。我希望,那些还不能阅读黑格尔原著的学生能够发现,本书对黑格尔的基本思想已作了尽可能浅显简明的阐述。而且,我相信,那些认真尝试把本书与黑格尔的原著合读的学生,将会发现许多难点已被廓清。 W. T. 斯退士 黑格尔的体系极为庞大。能对黑格尔的整个体系作出述评的著作,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均属少见。斯退士的《黑格尔哲学》,按照黑格尔《哲学全书》,力求以一单行本的形式展现黑格尔体系的全貌,而不偏于体系的某一部分,这是此书的特点。 贺麟 本书是研究黑格尔哲学的经典著作,在出版后的近一百年间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本书共分四编,第一编基本原则(黑格尔哲学与西方哲学史的关系,黑格尔哲学的核心问题)和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三大部
本书是丹 扎哈维对20世纪主导性哲学运动之一的现象学简明而有吸引力的介绍,目前已经有德文、英文、日文等六种译本。 本书作者丹 扎哈维是该领域的专家,他在这本书中生动明了地介绍了基本、核心的现象学概念,比如意识、意向性、空间性、具身性、时间性、交互主体性和社会性等。这些概念对于理解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和梅洛-庞蒂等伟大思想家至关重要。丹 扎哈维以一种清晰明白的方式研究并解释了一些关键问题,比如:1. 什么是现象学分析?2. 现象学的方法论基础是什么?3. 现象学对身体和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有什么看法?3. 现象学如何区别于哲学的其他领域并与之相关?4. 经典现象学的观点与心理学和定性研究中正在进行的争论有什么关系?本书作者是该领域的大家,在本书中聚焦于现象学里的核心概念和哲学论证,深入浅出,对于想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康德有一个著名的比喻: 蓄水池 。也就是说,康德之前的哲学都流向康德,康德之后的哲学都来自康德。二百多年来,没有一个人作为纯粹哲学家的声望能够超过康德。《康德哲学讲演录》是一部系统介绍 近世*大哲 康德哲学的著作,根据康德研究专家邓晓芒教授相关系列讲座精心整理而成。本书提纲挈领、切中肯綮地解读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并在中西文化心理的比较中展示了康德伦理学的内涵,在一个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中提出了康德哲学的世界性和当代意义。本书内容精妙、可读性强,是理解康德哲学的书。
阿育吠陀瑜伽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系统的身心锻炼方式。它结合了阿育吠陀的医学思想和部分实践,又抓住了具有5000年文化的瑜伽之根,把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完善完*(*为美)地结合起来。在身体上,它更考虑到了个体的体质之差异,能量之差异,堪称这个时代的瑜伽2.0版。
《理想国》是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 书中讨论的大多数问题都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优生学问题、节育问题、家庭解体问题、婚姻自由问题、独身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文艺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男女平权、男女参政、男女参军等问题,几乎都是普通人一生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被英国评为*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本书收唯识的论典如下:1. 将世亲《大乘五蕴论》与安慧《大乘广五蕴论》合编;2. 窥基《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略录名数解》;3. 窥基《唯识二十论述记》;4. 世亲《唯识三十论》;5. 无著、世亲《六门教授习定论》;6. 陈那《观所缘缘论》;7. 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8. 范古农《八识规矩颂贯珠解》;9. 附录范古农《法相学课本序》。
《胡塞尔现象学》是目前国际现象学领域活跃、前沿的现象学家丹 扎哈维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作为导论不失其深刻,同时又很适合研究者和高阶爱好者,是一本既专业又易读的胡塞尔思想概述和导论。扎哈维以清晰的框架,阐述了胡赛尔的早期意向性、中期先验现象学与后期时间性和生活世界等思想,从胡塞尔哲学的整体出发,抓住胡塞尔在各个阶段的哲学中心,并阐述其中的连续性,分析胡塞尔与德国古典哲学和后期现象学家的思想关系。阅读此书,可以看出胡塞尔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历史承接、也可以看到与弗雷格等早期分析哲学家的关联之处,及其对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哲学家思想的启发。
《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博士论文,也是他的重要著作,奠定了他的哲学体系的根基。 叔本华认为,平常的世界由四类对象(即:现实对象;概念以及由这些概念组合而成的判断;时间和空间;人类的行为)构成,它们都是表象。充足理由律则是指,事物皆有其如其所是的理由或解释。据此,平常世界的四类对象的存在都有其根据或理由,即存在着四种必然联系,每一种都构成充足理由律的一个根,充足理由律因此便拥有了四重根。人的行为动机被是充足理由律第四种形式,人的行为必有动机、从动机得到解释,这便通向了他著名的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本书颇具原创性地介入了当前关于现代性、反现代性、后现代性的争论之中,作者认为,这些争论都深陷于现代性所奠基的二元对立(主体与客体、自然与文化、人类与非人类 )的错误之中,并割裂了时间。我们的 现代 社会从来没有按照支撑其世界表征系统的宏大分界来运作:一方面是自然,另一方面是文化,两者根本对立。事实上,现代人在实践中从来没有停止过制造杂合体,那些既属于自然又属于文化之物。在此意义上,拉图尔的这本科学人类学著作告诉我们,我们真的从未现代过,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一种信仰。 基于此,拉图尔独具匠心地以 科学论 的工作为基础建构出一种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的 非现代 立场,并发展出一种对称的人类学。他力图在实践中将人类与非人类这对范畴联结起来,打破自然与历史之间的割裂和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审美教育书简》是1793 1794年间席勒写给丹麦奥古斯滕堡公爵的27封信。在法国大革命背景下,席勒以康德的原则为依据,深刻分析了人的感性与理性同审美与艺术的关系,认为人类发展的道路是从被感性支配的自然人走向精神能控制物质的理性人,只有当两种冲动同时发展,人才有自由,而美能将二者连结、统一起来。席勒以美学为依托,思考了人性完善和社会改良的途径,照见其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 席勒十分重视本书,称其为 一生中所做的好的事情 。本书是德国哲学重要的著作之一,发人深省,历久弥新。
《恋人絮语》是罗兰 巴特于1975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开设了一门讨论课。这门课以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为分析对象,和青年学子们探讨恋爱百态。浪漫的爱情故事在这本书里被罗兰 巴特拆解成各种情境:嫉妒、疯狂、困惑、焦灼、无解、绝望、相思难耐、旧病复发、轻生之念 这门谈情说爱的讨论课,聚焦点不是文学名著本身,而是其中恋人的倾诉方式和喃喃自语。两年后,巴特将自己的情感轨迹和心路历程融入到这种分析里,发展成一种新的文体,1977年付梓成书随即风靡西方,被译成近三十种语言,并搬上舞台演出,成为一代思想家罗兰 巴特流传广、为人所知的著作。 本书作者尝试了一种高度神经质的 发散性 行文,融思辨与直接演示为一体,显示一种 散点透视 的 零度写作 ;他撷取了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哲人思辨的反光镜折射
黑格尔(1770-1831),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人类思想目前的不朽人物。他创立了欧洲哲学历史记录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极大地发展了辩证法。他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但在他的哲学中,存在着体系和方法的矛盾,他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终于窒息了其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在美学上,他提出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强调艺术与人生重大问题的密切联系以及理性的内容对艺术的重要意义。 黑格尔一生著作颇丰,其代表作有《美学》《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宗教哲学》等。
《爱的多重奏》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 巴迪欧与《世界报》记者尼古拉 特吕翁以 爱 为主题的公开谈话录。巴迪欧批判西方流行的 爱 的观念,坚持某种理想主义,而这背后映现的也是他所主张的哲学观与关于更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