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马克思 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一个崭新口号。廓清理论地平、寻求新的理论衍射点是这一深度模式的逻辑前提。本书在国内*次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第2版(MEGA2),*次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历史语境出发,力求真实地呈现出马克思哲学话语深层转换的动态历史原相。作者的学术创新在于,运用全新的解读方法确认了青年马克思的人本学社会现象学,以及建立在扬弃古典经济学社会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视域,特别是*次指认出马克思在*后的经济学探索中所创立的历史现象学批判话语。由此,本书冲破了苏东学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理解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重重理论迷障。
本书是阿尔都塞写于1976年的重要哲学遗稿,可以看作是《论再生产》的哲学续篇。在这部遗稿中,阿尔都塞以得到他本人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为基础,批判性总结了此前关于哲学的思考,全面完整地阐释了自己的哲学观,阐明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并系统说明了为什么马克思在哲学中带来的革命,不在于创立一种新哲学,而在于开启一种新的哲学实践。阿尔都塞在书中还尤其根据自己的哲学观,对哲学的体系性及作为西方传统哲学核心问题的认识论和存在论作出历史性考察,并借助伊壁鸠鲁、斯宾诺莎等伟大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思考和 没有主体的过程 这个唯物主义范畴,解构了人们围绕认识论和存在论提出来的一系列假问题,把它们揭露为一场彻头彻尾的理论欺骗。本书及其姊妹篇《写给非哲学家的哲学入门》代表阿尔都塞对自己哲学观的后总结,它们的出
本书作者安德森用一种大写意式的粗犷笔法,粗略勾勒了20世纪上半叶欧洲大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文化,把具有种种倾向和内在差异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和人物,置于统一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 学术传统之下,对其总体特征进行了广泛论述和评价,为国内外学术界和思想界提供了一部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安德森在介绍和探讨西方马克主义的过程中,以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为指导,在大量阅读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著作的基础上,以一种批判的眼光展开他的思考和分析,并不是一味地肯定和赞扬,这为我们正确开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树立了一个好的样板。
本书是马克思研究政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我们可以看到政治经济学研究对马克思哲学理论内核的深刻影响
本书为《回到马克思》的第二卷。作者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现象学对一般物相化和经济物相化迷雾的双重透视,突显了生产活动塑形-构序和社会关系赋型的社会历史负熵特质,揭示了社会生活和意识活动当下建构与消隐的突现场境本质,由此聚焦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话语与资本主义批判构式的复杂历史关系。本书在MEGA2的最新文献基础上,从思想史考古学的视角重新反思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概念背后的四种不同话语格式塔的复调构境,也重构了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进程中逐步从资产阶级社会批判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重要理论转换,最终精准确定科学社会主义否定性目标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认识的 第三个伟大发现 的艰辛历程。书中另一个重要的学术发现,是马克思基于劳动辩证法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和批判认识论显隐逻辑,特别是马
学哲学、用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好传统。本书基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实践观、历史观、发展观、群众观、价值观、国家观、文化观、民族观、宗教观和科技观。力求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哲学发展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在当前的发展状况及其最新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的重大指导意义。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从弱到强、从小到大,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实现理论上的创新。 本书诚邀十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专家、教授,开设十讲。立足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展开系统研究, 对于当下如何理解和践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具有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我们都曾经、正在或将要面临所爱之人的患病或离世,该如何应对注定无法阻止的失去?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以治疗死亡焦虑著称,却在得知相伴六十载的爱妻罹患癌症、来日无多的时候,也一时无法承受。当治疗师成了当事人,该如何与绝望相抗?又该如何有意义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本书是亚隆夫妻献给对方的临终礼物,是大师亲身经历丧偶、孤独和哀悼的心路历程,更是对芸芸众生的拳拳关怀,以真挚的记录和觉察,揭示生命、死亡、爱与存在的意义,为同在受苦的人们带来一丝抚慰。
本书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第2版(MEGA2),针对所谓 两个马克思 的争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书摆脱 体系哲学 的解释框架和僵硬的学科建制,以专题的形式,史论融合,系统地阐述和展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并聚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方法论,系统探讨若干有代表性的西方思想家的相关理论和观点,建立一种与之进行平等对话的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此外,本书在关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一些焦点问题诸如实践观、历史观、社会观上提出了新的见解。
在《时间、劳动与社会统治》一书中,普殊同对马克思的成熟期批判理论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新阐释。他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分析提出了许多质疑,并给出了对马克思的核心论述的全新阐释。为此,他发展出了一系列概念,旨在把握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发展,并克服结构与行动、意义与物质生活等熟悉的二分法。 这些概念引向了他对资本主义的性质和问题的原创性分析。根据这一全新阐释,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体系的核心不仅在于市场机制和私有财产,而在于一种由劳动本身所产生的非个人的社会统治形式。无产阶级劳动和工业生产过程被描述为这种统治的表现方式,而非人类解放的手段。这一再阐释带来了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历史运动特质的批判性分析。它将现代社会中的经济发展形式和社会劳动结构与居于资本主义心脏处的异化和统治联系了
书稿系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重庆市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当代解读与中国道路 中的一卷。作者从写作缘起、主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地位、传播和影响力四个方面,用当代视角,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对马克思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了解读。通过解读,让读者了解物质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基础性地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问题的原理、共产主义对现实革命运动的影响等问题,以及该著作对认识社会发展历史、全球化进程等问题的作用。
本书着重呈现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对劳动是如何进行分类的,以及对经济规律的描述,而这些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强大的内驱动力。通过对马克思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所分别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比较,活劳动的作用和功能得以彰显。 本书内容还涉及:货币及其在经济分析中的融合问题,特别是对凯恩斯理论展开讨论;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通过对剑桥学派的思想和转型问题的探讨,深入研究资本理论;劳动过程和劳动管理的原则;失业与人口过剩;经济思想史中资本的形成;等等。
内容简介: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立足于马克思的文本,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概念使用、方法特点、表达方式和理解维度作出了总体分析,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进行逻辑上的梳理,从而有效地凸显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核心关切,彰显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在当代政治哲学的语境之下,对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探讨必然要纳入到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关切中去,这也是坚持马克思从实践出发的认知逻辑的必然结果。作者强调,只有回归到马克思的文本当中,才能返本开新,才能对于当今时代的国际形势和发展趋势做出正确把握。只有在把握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根本立场的基础之上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进行时代阐释,才能够真正焕发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时代意义。
该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从史论结合的角度初步探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观、认识论、物质观、辩证法、历史观、自由观等方面的契合与融通。 第二个结合 实现了新的思想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文化学研究的重大创新。 第二个结合 不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和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和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发动了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体制的深刻批判,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理论模式。批判理论寻求将人们从资本主义的束缚和压迫中解放出来,并积很好力于创造一个符合人类理性和需求的世界。霍克海默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创始人。本书精选了霍克海默思考什么是批判理论的论文、演讲、笔记和对话,展现了批判理论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诞生和走向成熟的过程。在霍克海默逝世50周年之际,我们的选译不仅包括了霍克海默在30年代的经典名篇《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也囊括了二战以后他对批判理论理念的进一步发展,还涉及一些私人笔记和对话,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霍克海默思想的连续性和主题的变化。霍克海默的沉思邀请我们一起思考“什么是批判理论”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媒体批判主义者克里斯蒂安 福克斯对《资本论》第1卷进行了全面的、逐章的介绍,帮助读者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能够更好地理解卡尔 马克思最重要的、最具开创性的著作,并以媒体和传播学的视角,通过诸如互联网、数字劳动、社交媒体、传媒行业以及数字阶级斗争等一些当代现象来介绍马克思的重要观点。福克斯通过分析一系列国家的最新案例,强调即使在亚马逊、谷歌、脸书等跨国媒体企业在当今全球资本主义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时代,马克思的著作仍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每一章的结尾有一些讨论和练习题,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将马克思的著作应用到现代生活的情境和需要中去。
《臣服实验》 一个在佛罗里达密林深处占地600英亩的欣欣向荣的灵修社区;一个全面改变了医疗管理行业的优选软件包;一个成就被记入史密森学会档案的价值1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一本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成为奥普拉最爱的书;一次导致政府毫无根据的指控的FBI大型突袭——这所有一切是如何源自一个决心在林中独居,放手自我,独自享受生活的人的?而此人却做出了一个特别的决定,不知不觉中,他到达了胜利的很好,也濒临灾难的边缘。迈克·A.辛格,畅销书《不羁的灵魂》的作者,这一次讲述了一个非凡的故事。《臣服实验》讲述了在一次深层次的灵魂觉醒后,作者不再关注自我的内心偏好,而是让生活来主宰一切之后所发生的事。当我们跟随辛格走人完美生命的实验和旅程时,一系列事件将会挑战你关于生活的最顽固的认知,亦会启发你以全然不
这是一部全面研究法兰克福学派的著作,霍克海默亲自作序。作者取得了丰富的一手材料,并由学派亲历者亲自校正,客观记叙了社会研究所从成立到迁回德国的历史,概括了法兰克福学派在其英雄时期的主要思想成就,是一本精当的、任何有识之士都不能错过的批判理论的导论。
本书尝试对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以及他关于摩尔根、梅恩、兰格等人的笔记中涉及性别与家庭的部分进行批判性研究,同时引述诸多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学者的研究视角,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评估了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之间的相关性。虽然马克思关于性别和家庭的著作并非所有方面都适用于今天,有些还带有19世纪思想的局限性,但这些文本提供了关于性别和政治思想的重要见解。虽然马克思关于性别的文章在总体写作中占比较少,也没有发展出系统的性别和家庭理论,但他将性别视作理解劳动分工、生产和一般社会的一个基本范畴。本书作者认为,马克思对性别和家庭的讨论范畴实际上远远超出了公共领域中作为工厂工人的女性。马克思注意到资产阶级家庭中持续存在的压迫,并提出必须建立一种新的家庭形式。此外,马克思还看到了妇女在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
本书从探讨 什么是哲学 开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意义提供了独特的解释;随后,作者依次探讨了 生产方式 生产条件的再生产 基础和上层建筑 法权 国家和国家机器 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和 意识形态 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传统主题,其中最核心的是探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如何得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和国家理论。阿尔都塞在这部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做出的表述,今天已经被公认为当代最重要的理论成就之一。
本书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系列丛书 之一。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我国逐渐形成了许多光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文献,它们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其中的很多文献今天读来仍然非常有借鉴意义。 本书收录了我党历史上的11篇重要文献及其研究成果,旨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前沿,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更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及时提供经典文献资料和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
《在绝望之巅(精)》是二十世纪著名哲学家E.M.齐奥朗的初试啼声之作,写于作者饱受抑郁症和失眠症困扰时期。齐奥朗在其中对种种形而上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主题涉及荒谬、异化、抑郁、失眠、爱情、狂喜、苦难、贫穷、善恶等。本书以一种新奇的、抒情的、反体系化的哲学风格,奠定了齐奥朗的创作基调,作为这位现代哲学家的思想源泉,意义重大。《在绝望之巅(精)》既是齐奥朗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非常受欢迎的作品,精致的散文语言、断章体的创作形式和悲观的哲学思想结合,表现出荒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态度,对西方知识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万能钥匙(近期新修订版)》自出版到1933年为止,共销售了20万册,之后,似乎就销声匿迹了。本书是迄今为止关于自我提高的深层自省的最经典作品。在本书中,汉尼尔不遗余力,准确阐释了每一外话题,而且逻辑缜密,用词严谨,不仅让人读起来如沐春风,而且也让人的心智为之豁然开朗。本书阐述了生命以及创造性人生的基本原理,而这正是汉尼尔本人所领悟到并付诸实践的。他的学说,主要是关于精神力量的正确引导和恰当利用——而这些,乃是真正的创造力和行动、和谐与健康、爱与幸福以及种种可能性的关键之所在。在《万能钥匙(近期新修订版)》中,每一章都被设计成函授课程的形式以便于读者研习,不过,即便是随意翻阅,其中的金玉良言也会让你目不暇接、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