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为配合全国对“两论”的学习活动,李达写作了《 解说》、《 解说》以及相关系列文章。这些著作和文章在当时对于帮助人们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水平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时代,将它们重新结集出版,对于帮助广大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看家本领”、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做好各项工作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源起看理想的口碑节目《你好,马克思先生》,凝聚杨照四十年《资本论》研读成果。这样一部划时代的经典巨著,直到今天仍有挖掘不尽的思想资源,人人都听过,但很少有人真正读过,现在正是时候,告别课本里的 教条 ,跟随杨照,真正走进《资本论》复杂深刻的思想世界。 作者认为要理解现代社会,《资本论》是绕不开的话题,它对今日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仍有着重要的解释和指导作用,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概念和工具。作者从《资本论》的社会环境和思想动机出发,试图还原一个兼具理性和前瞻性的《资本论》,带领读者重新认识它的深刻与趣味。
本书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现代化系列丛书 之一。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我国逐渐形成了许多光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文献,它们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其中的很多文献今天读来仍然非常有借鉴意义。 本书收录了我党历史上的11篇重要文献及其研究成果,旨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前沿,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更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及时提供经典文献资料和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
我们都曾经、正在或将要面临所爱之人的患病或离世,该如何应对注定无法阻止的失去?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以治疗死亡焦虑著称,却在得知相伴六十载的爱妻罹患癌症、来日无多的时候,也一时无法承受。当治疗师成了当事人,该如何与绝望相抗?又该如何有意义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本书是亚隆夫妻献给对方的临终礼物,是大师亲身经历丧偶、孤独和哀悼的心路历程,更是对芸芸众生的拳拳关怀,以真挚的记录和觉察,揭示生命、死亡、爱与存在的意义,为同在受苦的人们带来一丝抚慰。
作者以雄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力,试图全方位地恢复马克思著作中被扭曲的所谓 乌托邦主义 的深刻内涵。他认为,如果失去了以追求未知世界为特征的 乌托邦 主义 ,那么,实际上就意味着人类减低或放弃自身的创造能力;之所以说毛泽东是 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是由于他充分保持了 乌托邦主义 的冲动,同时又根据中国国 情,把马克思主义与 民众主义 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毛泽东思想理 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一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通俗理论读物。书稿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内核,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过程为历史主线,回顾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的百年流变,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历史经验,以大量丰富生动的史料为依据,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历程,探索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革命成功的内在密码。 在传统纸质图书的基础呈现形式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发、设计、制作了丰富的元宇宙数字空间,通过科技手段链接与创造虚拟数字场景,带动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具有一定深度的理论思想。
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是“轴心时代”的核心人物,也是奠定世界主要文明精神底蕴的伟大思想者。在本书中,“轴心时代”的提出者、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借助历史学的批评研究法,全方位、多角度地来呈现四大圣哲于历史长河中的真实定位与影响力,令人耳目一新。他拭去过多的神话色彩,带领我们从“人”的角度认识四哲——四哲与我们一样,皆处于人的境遇之中,那么,他们是如何看待生命存在的意义?又是怎样击破虚无、困顿、生死、人性的枷锁,进而超凡入圣,升华为闪耀着神性光辉的高贵灵魂,成为人类文明思想范式的?雅斯贝尔斯以哲学家之睿智与广博及其自身的曲折经历,丝丝入扣地剖析了四位圣哲的生命核心,让我们得以取法圣哲,直面对终极问题,寻找独属于自己生命的答案。本书译者傅佩荣教授说,《四大圣哲》所教
学哲学、用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好传统。本书基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实践观、历史观、发展观、群众观、价值观、国家观、文化观、民族观、宗教观和科技观。力求讲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在哲学发展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在当前的发展状况及其最新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的重大指导意义。
在《时间、劳动与社会统治》一书中,普殊同对马克思的成熟期批判理论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新阐释。他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分析提出了许多质疑,并给出了对马克思的核心论述的全新阐释。为此,他发展出了一系列概念,旨在把握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发展,并克服结构与行动、意义与物质生活等熟悉的二分法。 这些概念引向了他对资本主义的性质和问题的原创性分析。根据这一全新阐释,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体系的核心不仅在于市场机制和私有财产,而在于一种由劳动本身所产生的非个人的社会统治形式。无产阶级劳动和工业生产过程被描述为这种统治的表现方式,而非人类解放的手段。这一再阐释带来了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历史运动特质的批判性分析。它将现代社会中的经济发展形式和社会劳动结构与居于资本主义心脏处的异化和统治联系了
本书依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统编教材,分十七讲展开课程内容,突出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回应了学生关心的重要理论问题,力图呈现教师们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个性化应用。在编写中,本书注重系统性、理论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了体现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过程中的实用性,每一讲都设计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案例分析、教学总结、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和推荐阅读书目等教学环节。本书集合了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积累,期望能够帮助讲授者们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出版于1874年,是尼采继《悲剧的诞生》之后计划撰写的系列短篇《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二篇,也是他除《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论道德的谱系》之外知名度优选的作品。 在19世纪这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针对历史感的泛滥,尼采在这篇“不合时宜”之作中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历史学、语文学、黑格尔哲学、高等教育乃至文化等“时代性的、合时宜的东西”,追问历史学于我们人生的用途,强调主体和当下对于历史的意义。这种视历史学为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策略的观点,使之成为后现代史学的先驱。 青年历史学者周思成在本书中以文本与注释1:2的比例对文中涉及的大量历史、哲学背景以及明典、暗典、隐喻、反讽等做了详细的注释,并撰写了长篇导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重新思考历史于当下的意义。
本书着重呈现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对劳动是如何进行分类的,以及对经济规律的描述,而这些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强大的内驱动力。通过对马克思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所分别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比较,活劳动的作用和功能得以彰显。 本书内容还涉及:货币及其在经济分析中的融合问题,特别是对凯恩斯理论展开讨论;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通过对剑桥学派的思想和转型问题的探讨,深入研究资本理论;劳动过程和劳动管理的原则;失业与人口过剩;经济思想史中资本的形成;等等。
《素书》是一本国学经典著作,在中国谋略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全书共六章,分别解释了道、德、仁、义、礼的深刻含义。语言高度凝练,字字珠玑,在修身治国、处世智谋、人生韬略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书采取图文结合的方式,文字部分由原文、注解、译文三部分组成,每则文字后配有古典版画,古韵十足。《素书》可谓为人处世之范本,中华智谋之瑰宝。
本书是著名意大利政治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最重磅的研究项目“神圣人”系列的最后一卷,它一方面澄清了整个项目其他各卷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开辟了全新的论点。本书延续了阿甘本对生命政治的关注,进一步探讨了身体、使用与主体性的关系,试图超越传统的主权与法律结构的束缚,寻找一种新的伦理与政治可能性。全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亚里士多德对奴隶制的讨论为起点,重思了自我身份的概念;第二部分呼吁对西方本体论进行重构;第三部分则探讨了“生命-形式”这一神秘的概念(在各种意义上,它都是整个“神圣人”项目背后的驱力)。
本书讨论了柏拉图以来的哲学对爱欲的论述,涉及柏拉图、奥古斯丁、尼采、列维纳斯等众多西方著名哲学家对爱的论述,梳理了各种有关爱欲的讨论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差异,并在分析过程中,融合了对大量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评论。全书哲学和文学文本相结合,理论和具体个案相结合。在这种跨学科的讨论中,作者对一些经典文本做出了独具一帜的解读。作者提出了独到的关于爱的观点。全书表述流畅,论证清晰,见解独特。具有强烈的可读性。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城市》是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研究城市问题的一系列著作中的一部,也是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一部。列斐伏尔深入研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关于城市问题的重要论述,其关注的焦点是 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框架下的城市以及随之而来的都市总问题式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经典文献导读著作,而且揭示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中当代资本主义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新现象、新趋势,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先驱性著作。
全世界关注美国的人都被弄迷糊了。在世界舞台上,美国突然从一种共识政治转向威压政治,这昭示的是美国的强大还是脆弱?在伊拉克战争中,真正受到威胁的是什么?伊拉克战争是否纯粹因石油而起,抑或涉及其他因素?在把美国推向对外冒险方面,低迷的经济状况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在美国的对外军国主义和国内政治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在戴维?哈维这本引人注目又颇富原创性的著作中,这些问题都得到了阐述。在这一论证严密、思路清晰的著作中,作为引领他所属时代的社会理论家,哈维建构了一个概念框架,透视权力的领土逻辑和资本主义逻辑,解析剥夺性积累,揭示了在美国政策和政治中那些重大转折背后发生作用的力量。那些推动并促使美国权力在世界范围成为“新帝国主义”的幕后动力,*次在所有人面前被揭露出来,大白天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包括实践基础上人、自然、社会的统一、世界的存在方法、世界的辩证图景、人对世界的认识、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等八章内容。这部教材的编写,借鉴了国内同行教材中的一些观点,并移植了我们所在的教研室的同志及我们自己过去编写的教材的一些相关内容。主要有:第二章借鉴和移植了赵光武教授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中的一些相关内容;第三章借鉴和移植了赵家祥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的一些相关内容;*、五、六、七章则主要借鉴和移植了赵家祥教授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的相关内容;第八章借鉴了刘曙光博士的专著《人的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和丰子义教授一些学术论文
该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从史论结合的角度初步探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观、认识论、物质观、辩证法、历史观、自由观等方面的契合与融通。 第二个结合 实现了新的思想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文化学研究的重大创新。 第二个结合 不仅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设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和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和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马克思是 千年第一思想家 。 了解马克思的生平和事业,理解马克思的学说和思想,懂得以马克思命名的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意义,我们才能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和追求。 本书通过对马克思与我们的人生观、马克思与我们的历史观、马克思与我们的时代观、马克思与我们的科学观、马克思与我们的宗教观、马克思与我们的文明观、马克思与我们的理想观等方面的论述,带领我们 重读马克思 走进马克思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辩证与实证之争是人类文明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孕育出的激烈思想交锋,全面把握辩证与实证之争的历史和逻辑,有助于我们思考和回答信息技术时代人与科技、社会、思想的本真关系问题。 本书在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与实证主义五次理论交锋的时代背景与思想逻辑的基础上,凝练概括了其典型表现与核心主张,并从当代视角出发评析理论得失,力争实现对辩证与实证之争有理论高度和历史深度的系统解读,进而从理论的、实践的、辩证的视角,探索审视人与技术关系的哲学进路。
.
本书尝试对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以及他关于摩尔根、梅恩、兰格等人的笔记中涉及性别与家庭的部分进行批判性研究,同时引述诸多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学者的研究视角,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评估了马克思主义与女性主义之间的相关性。虽然马克思关于性别和家庭的著作并非所有方面都适用于今天,有些还带有19世纪思想的局限性,但这些文本提供了关于性别和政治思想的重要见解。虽然马克思关于性别的文章在总体写作中占比较少,也没有发展出系统的性别和家庭理论,但他将性别视作理解劳动分工、生产和一般社会的一个基本范畴。本书作者认为,马克思对性别和家庭的讨论范畴实际上远远超出了公共领域中作为工厂工人的女性。马克思注意到资产阶级家庭中持续存在的压迫,并提出必须建立一种新的家庭形式。此外,马克思还看到了妇女在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
《如何从敌人身上获益》由政治哲学讲师、播客“独树不成林”主播仲树从古希腊哲学家、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代表作《道德论丛》中精选11篇核心文本译介而成,共计15.5万字,其中译者撰写的学术导读达1.7万字。本书精选的《如何从敌人身上获益》《如何正确地聆听》《论控制愤怒》《论心灵的健康》等篇章,既涵盖古典伦理学的经典命题,又涉及人际交往的实践智慧。译者仲树研习多年古希腊语,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普鲁塔克的智慧娓娓道来。本书能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一定的反思和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