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本书稿是对马克思经典著作《哲学的贫困》的当代解读和阐释,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阐释部分;第二部分是马克思原著的文本摘编。 第一部分分为五章,分别从:1.《哲学的贫困》的创作缘起和其与《资本论》的关系;2.经典经济学研究对象与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即《资本论》中的)研究的对象的区别;3.经典经济学方法的非历史性与《哲学的贫困》中萌芽的历史性方法(即《资本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区别;4.经典经济学的抽象实证主义与《资本论》学说的革命性质;5.研究《哲学的贫困》的当代意义五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哲学的贫困》一书的核心内涵,讲明了《哲学的贫困》作为《资本论》一书的哲学起源的逻辑线索,解释了包括价值(使用价值)、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感性(唯物)辩证法等在内的众多马克思
内容简介: 本书稿是对马克思经典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以下简称《雾月十八日》)的当代解读和阐释,书稿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阐释部分;第二部分是马克思原著的文本摘编。 第一部分包含:《雾月十八日》创作的历史背景与历史事件、《雾月十八日》基本结构和内容、《雾月十八日》的重要主题、《雾月十八日》出版后重要思想家或政治家的评论和《雾月十八日》对当代的启示五个篇章。作者首先通过对诸如 七月王朝 二月革命 法兰西第二帝国 等历史事件的介绍,向读者展示了《雾月十八日》的基本创作背景;紧接着作者根据《雾月十八日》篇章结构,依次对该书各部分进行了分段介绍,从总体上说清该书内容;然后作者对《雾月十八日》中的 历史主题 阶级主题 国家主题 等进行了专题讨论;最后通过托克维尔、列宁、本雅明和柄谷
内容简介: 本书主体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文本导读 讲述了《费尔巴哈论》的历史语境与主导思想、《费尔巴哈论》的文本结构与学术阐释、《费尔巴哈论》的 科学 话语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第二部分 现实意义 探讨了 哲学科学 的理论影响与应用哲学的新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与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书后还附有《费尔巴哈论》原著中文译本及相关附录,以方便读者阅读原文并进行互文解读。
《悲欣交集--弘一法师自述》精选了弘一法师传世作品中有关人生经历、出家原因、艺术成就、治学心得、佛学修养等方面的文章,使读者在阅读时,或可以透过法师的感悟,体会人生的真义,开卷有得。
吕柟,学者尊称“泾野先生”,是明朝中叶的关中大儒。吕柟继承了关学“以气为本”“躬行礼教”的主旨,以及践履笃实、浑厚大气的地域学风,成为明代关学的集大成者。该书就吕柟的生平、著述、学术思想、学术生涯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评价与总结。
从古至今,死亡问题不断地困扰着有死的人类。到底什么是死亡?如果说顺天应时的古人对死亡尚有几分乐天知命的达观的话,现代社会由于强大的科技力量的支撑,死亡越来越被边缘化。人们刻意回避死亡、制造死亡禁忌,营造一种没有死亡和看不见死亡的人生与社会,死亡是什么的问题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和思考。然而,死亡不会因为人们刻意回避就推迟到来或者不再存在,也不会因为人们不愿意思考就放弃它存在的意义。本书指出:“死亡是涉及人类生前、死后和死亡过程的认知图式、信念信仰和意义体系。”本书从“自然生命的结束“和“生活世界的解体”两个维度梳理了死亡的生物过程和社会过程,其中既涉及心肺死亡和脑死亡、濒死期、生理死亡、心理死亡等关于死亡的生物过程的具体知识和经验,又从公民身份的结束、社会关系的结束、人伦世界
《江山代有圣贤出(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由周海春著,全书从知行关系上,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上,在士人和庶民的关系上,在学者和政治家的关系上,中西关系上说明梁漱溟是什么样的新儒家。熊十力是 醇儒 ,他心胸开阔,讲佛学、讲西方哲学、讲科学技术、民主自由平等哲学。本书生动地叙说了冯友兰一生的哲学和社会互动的历程,可谓处在大起大落的20世纪中的知识分子的一份档案
李颙是明末清初关中理学大师,人称“二曲先生”,与黄宗羲、孙奇逢齐名,被誉为“清初三大儒”。全书 11 章 ,介绍了李颙的生平、著述、主要思想及学术渊源、对后世的影响,对李颙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研究。
本书介绍李柏思想的渊源、构成及其时代背景,指出他作为明清之际著名的关学家,继承了张载开启的实践躬行、崇尚气节之关学传统,形成了以儒为本,兼取佛道,三教合一的学术思想体系,是明清之际唯物主义思想家的先驱者之一,于诗学和美学也有独到见解,对关中及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书是明末高僧憨山德清以佛教禅意注解《道德经》的著名作品,由“序”、“老子传”、“发明宗旨”、“发明趣向”、“发明工夫”、“发明体用”、“发明归趣”、《道德经解》上篇、下篇等几部分组成。“发明”诸题扼要阐明《道德经》理趣,正文依《道德经》八十一章原文分别缀解,从佛教禅宗的角度阐发《道德经》奥义,倡导“教三道一”的理念,为人们了解《道德经》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对了解佛教思想也给予了新的启发。 此次整理,以金陵刻经处光绪十二年(1886)刊本为底本,用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作校本,进行标点、校勘,并对德清释文中的生僻字词略作必要注释;另附《观老庄影响论》《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两篇文字于书后。
......
孟子是儒家学派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后人尊封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所著《孟子》七篇十四卷,为《四书》之一,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哲学、伦理、经济、教育、文艺等多个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次出版以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所收焦循的《孟子正义》为底本,约请专家充分借鉴吸收了前人和今人的新研究成果,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逐篇翻译;每章都作题解,概述该章主旨。在校对文字、注释及作品辨伪、评析方面尽可能汲取先贤时彦的新研究成果。本书版本注释简明,翻译晓畅,装帧精致,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者的案头推荐书。
本书是以张载的生平事迹和学术生涯为主,全面、完整地就其著述及史籍所载事实,加以考订,编次而成,是目前国内部考证详细、资料翔实的记载张载生平的年谱。从本书中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张载学术思想发展的清晰历史轨迹,认识作为关学创始人的张载其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全书共分三篇,分别为经子解题、史学与史籍、中国史籍读法。内容涉及论读经之法、论读子之法、史学定义、史籍溯源、史学缘起、史部大略、史家宗旨今夕异同、论搜辑考证、论史事之法、史学演进趋势、读旧史宜注意之点、治古史的特殊方法,等等。三篇内容都是吕思勉先生盛年时期,指导学子学习国学的入门佳作,至今对国学爱好者和研究者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
本书收入了《开放的心灵与审美的心境——(庄子)内篇的心学》、《心通道境:心灵的内修与审美空间的外移——(庄子)外杂篇的心学》、《庄子论人性的真与美》、《庄子论情:无情、任情与安情》、《(庄子)抒情传统在后代的回响》等论文,以及《(庄子)“心”、“性”、“情”三字出处索引》一个附录,深入解析了庄子人性论中的情性观,描述了哲学 自然人性论的主线脉络,揭示了庄子在道情、天情的统摄下,关照现实人生的“任其性命之情”与“安其性命之情”的理论走向。
《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一本面向社会的通俗读物,写得简单易懂,是岛田将自己的阳明学论文和著作论证过的主要观点浓缩而总结概括出来的著作,岛田自认是对自己阳明学研究的总结。本书上起宋儒,下迄李卓吾,追溯了理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认为阳明学是对朱子学从外(王)向内(圣)的必然发展,肯定理学思想的基盘是“中国一般人民的生活意识”,而非佛教的翻版;肯定了儒学作为“有”之哲学的价值;同时对“理”、“气”内涵和工夫论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析。该书为初步学习研究宋明理学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个简要的读本,自1976年5月刊行后,曾多次再版,并有多种语言译本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