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国的伦敦到美国的洛杉矶,从早期的现实主义到当代的后现代主义,本书通过对笛福、狄 斯、左拉、波德莱尔、康拉德、乔伊斯、艾略特、陀思妥耶夫斯基、德莱塞、菲茨杰拉德、品钦等作家作品的文本分析,探讨了作为启蒙遗产的现代城市的兴起,尤其是自18世纪到20世纪的西方文学对现代城市的反应。作者认为,文学与城市之间有一种共生关系,文学给城市带来想象性的现实,城市的变化也反过来促使文学文本发生改变。随着物理的城市不断演进,文学对它的表述/再现方式也在不断演进,喜剧现实主义和浪漫现实主义提供了对商业城市的洞见,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提供了对工业城市的洞见,后现代主义则提供了对后工业城市的洞见。
玛莉亚·葛莫利回顾了萨提尔的基本概念、哲学理念和疗愈工具,涵盖了她对改变、一致性、健康家庭、沟通理论、冰山概念和自我价值感的看法。协助读者去辨识家庭重塑的目的、历程和情境。哪些关键因素能使家庭重塑发挥效益,并讨论各种不同的形式与变化,说明引导者、主角和角色扮演者的任务。 第二部包括五个华人家庭重塑实例,案子的议题非常困难,有自杀意念、极度害怕和生气、丧失认同感与自恨,皆取自真实的家庭重塑历程。 想学习家庭重塑,想深入认识维琴尼亚·萨提尔的信念、思想与历程的人,以及想了解、运用或教授萨提尔模式的人,曾看过萨提尔本人的著作,参力加过运用萨提尔各种方法的经验型工作坊,并对自己的原生家庭问题有所觉察的人,将会从本书得到的收获。
生命伦理学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兴前沿学科。根本说来,生命伦理学直面的各种价值冲突均体现为权利之间的颉颃。不过,应当以何种权利作为其价值基准尚远未达成共识,甚至引发激烈的学术争论和现实矛盾,结果生命伦理相对主义几乎成为生命伦理学自身发展的瓶颈。祛弱权视阈的生命伦理问题研究正是生命伦理学突破自身瓶颈的尝试,也是建构生命伦理学体系的过程。本书以祛弱权为价值基础,以自律原则为基本伦理原则,融自然生命伦理(生育伦理、食物伦理、身体伦理、死亡伦理)、人造生命伦理于一体,旨在建构生命伦理学体系。
《道德经白话解说》是迄今最早的《道德经》白话注解版本,作于民国八年(1919年)。当时“一战”初息,“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作者目睹“战火所及,生灵涂炭”,不忍坐视缄默,于是著是书,期以“昌明道德,消弭战杀,挽回世运,救正人心”。是书乃仁者之言,其字字皆泪也!“五四”运动乃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之时,是书上承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下接世界各大文化体系之真髓,着力于中西文化之融合。遂决定将其整理出来,以飨有志于国学的同仁们。
《框架思维》 高手做事,都有自己的框架。 框架帮助我们正确地定义问题,设计策略,从而直击事物的本质。 面对熟悉的场景,框架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做出反应,而不必惊慌失措。面对不熟悉的新情况,框架能够从旧有的知识中整合出新方法,以更高明的方式解决问题。 建构和应用框架,是独属于我们的特殊能力,是我们应对不断变化的复杂世界的强大工具。 《纳瓦尔宝典》 致富不是靠运气,幸福也不是从天而降的。积累财富和幸福生活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技能。这本书收集整理了硅谷投资人纳瓦尔在过去十年里通过推特、播客和采访等方式分享的人生智慧,向读者分享了纳瓦尔关于财富积累和幸福人生的原则与方法。纳瓦尔不仅告诉读者怎样致富,他还告诉读者怎样看待人生,怎样获得幸福,他对财富、人生的思考将帮助你走自己独特的道路,过上更富有、更
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
《幸福计划》简介:格雷琴?鲁宾曾觉得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她拥有一段稳定的婚姻,两个可爱的女儿,非常成功的写作事业,在法律界的事业也如日中天。然而,在她乍看幸福的生活中,她总有一种隐隐不安的感觉,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发展得太过按部就班。一个雨天,人到中年的格雷琴?鲁宾坐在车内,自问何为幸福人生。“到底什么是我想要的生活?”“嗯……我要幸福。”于是,她决定开始一项幸福计划,尝试运用传统和创新方法探索生活目标。一年的时间结束时,她确信自己比以前更幸福了。 《幸福计划》是格雷琴?鲁宾根据自己的“幸福计划”实施博客撰写而成,它记录了在一年的时间里面作者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幸福而作出的努力。此博客在美国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并吸引了很多人加入开展自己的“幸福计划”运动中。
《伦理学(修订本)》是为高校学生写的一本教科书。伦理学高校教材,按照教科书的标准对伦理学这也学科的对象、方法、任务以及基本的理论问题和重要的范畴有较为清楚明确的阐述。章论述了伦理学的对象和方法,第二、三、四章阐明了有关道德的结构功能、变化及其发展规律,第五至第九章论述了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内容,第十至第十四章主要动道德的价值分析角度,论述道德评价、道德选择道德行为以及人生观和道德修养。本书的写作深入浅出,涉及古今中外,学术思想深刻,思路开阔,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新观点、新主张,并在章末附有复习思考题。
义务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伦理学即是一门指导人们行动的学说。一般来说,一切伦理学说都应当是规范性的,但是,这些规范性要求对我们具有的来自哪里?克里斯蒂娜·科尔斯戈德分析了现代道德哲学家所主张的关于规范性来源的四种不同的解释:唯意志论、实在论、反思性认可和诉诸自律的理论,并以自己修改了的康德主义解释作为全书的结论。 这《规范性的来源》是作者在1992年于发表的关于人类价值的泰纳讲座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同时收录了G·A·柯亨、雷蒙德·戈伊斯、托马斯-内格尔和伯纳德·威廉斯对她讲演的评论,以及她对这些评论所做的回应。这种以论争的形式出现的著作风格很好地体现了“在相互辩驳中寻求真理、在相互碰撞中推进学术的发展”这一学术的本质。
本书集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晚年思考之大成,在西方的设计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帕帕奈克关于环境问题的设计构想更加接近于今天的“可持续概念”。帕帕奈克对环境设计的讨论是与社会公平、第三世界的发展以及人类生存的可持续性等问题绑在一起的,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其思考全面地反映在《绿色律令》里。在《为真实的世界设计》思考的基础上,帕帕奈克在本书中继续对“人的尺度”、“设计伦理”、“设计的精神”、“设计生态学”、“设计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绿色律令》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理性的分析证明,设计可以而且必须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