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对话加漫画为形式,以现代人生活故事为内容,介绍中国禅宗思想文化,用以体现禅文化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台湾现代禅出版社授权出版。
本书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主导位置,它不仅影响了华人的思想及言行举止,也成功地影响了东南亚许多国家的人民,成为他们国家文化中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本书从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之间的互相消长与冲突入手,向读者全面展示了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指出传统儒家伦理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充实和改造自己,并逐渐成为我们民族进一步发展、繁荣的动力资源之一。
......
......
塞缪尔·斯迈尔斯编著的《品格论》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列举了哥伦布、拿破仑、华盛顿、培根、法拉第、达尔文等伟人的事例,生动地告诉人们: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积累的 品格,如坚韧的意志、积极的朝气、实干的精神、节俭的习惯等,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不会过时。这些品格不仅是个人,也是一个 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必要条件。本书在 一百多年而不衰,陶冶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无以数计的 人物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这本书的影响。 的青年人仍然能从这部经典作品中汲取力量,去开创自己充实而美好的人生。正如《泰晤士报》对本书的评价:“它就像人生的北斗星,永远照耀着那些曾经阅读过此书的人。”
《论死亡和濒临死亡》是一部拓荒性的作品,作者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是心理分析医生,长期研究病人临死前的状况和心理活动。她说,临死之际的病人“常常被人回避,没有人对他们诚心诚意。”她主张坐在病人身边,倾听病人诉说他们的心理话。她说,“我的目的是要打破职业偏见,让病人说出他们内心深处的东西。”该书把死亡过程分成五个心理阶段:拒绝,愤怒,挣扎,沮丧,接受。她的观点虽然现在已被广为接受,甚至变成了常识,但在该书出版之际却是革命性的。《时代》杂志曾称她是“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正是由于她的著作和她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人们才改变了对死亡的看法,促进了人们对弥留之际的病人的关怀。
《蔡元培讲伦理学》将蔡元培的《中国伦理学史》和《中学修身教科书》两部专著合订出版。前者是我国第一部伦理学史专著,作者从厘定伦理学、伦理学史等概念入手,对中国从上古到宋明时期的伦理学作了系统的探讨,不仅叙述了各个时代总的特点,而且就各时期的重要流派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古代伦理学界重要的流派及主要代表人物,并阐述了各家学说的要点、源流及发展。后者虽名为《中学修身教科书》,实际上是给全体国民所写,是他的培养健全人格以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本书集中讨论了由于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企业中引起的伦理问题。本书从伦理与信息革命,隐私与个人陷私,员工和隐私交流、软件一知识产权保护、信息技术企业和网络企业中的伦理问题,因特网上的伦理问题、信息技术和社会等七个方面探讨计算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的伦理问题和由于应用信息技术引起的其他企业的伦理问题。本书将伦理学的普遍原理与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结合起来,提出了解决的思路。
《呻吟语》是明朝晚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吕坤所著的探讨人生哲理的一部著作。作者针对明朝后期由盛转衰出现的各种社会弊病,提出了自己兴利除弊、励精图治的种种主张,并阐述了自己对修身养性、人情世故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和见解,对当今世人颇有借鉴意义。 《呻吟语》全书包括《性命篇》、《存心篇》、《伦理篇》、《问学篇》、《养生篇》、《天地篇》、《世运篇》、《圣贤篇》、《人情篇》、《广喻篇》等篇章。本书在编排时是按照国内通行选目编译的。
《浅近录》用“浅近”的语录体,向我们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全书共分为:敦伦总——讲述传统的伦理思想;居心总——讲述如何修身养性、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持身总——讲述安身立命之道;处世总——讲述如何与人交往、和谐共处;格言总——汇集了许多精练的关于行为准则的箴言;读书总——讲述如何读书、读什么书,从而认识世界。这些内容就像一叶叶扁舟,能帮你看透迷雾,带你驶入智慧、和谐人生的彼岸。
聆听圣哲教诲,汲取人文给养,感受生命关怀,接受智慧启迪。 古今真理只有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孔孟的仁义,老子的道德、佛陀的慈悲博爱和宗吾的厚黑,均是一个真理,不过说法不同罢了。 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厚者天下之厚脸皮,黑者天下之黑心子。厚黑之道,本诸身,征诸众人,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厚黑学的智慧》一书,通过大量贴近生活的事例和精炼的要点,从掌握为人处世、经商为政原则等方面,生动地展示了轻松处世、灵活办事的方法。 一旦你掌握了书中的原则,并积极实践,就一定能够启迪智慧,增长才干,开拓思路,更新观念,打破常规,化腐朽为神奇;助你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在生活、事业的波涛中乘风破浪,奋勇向前。
*对杨昌济评价极高,称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他一生以发展教育为己任,“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他钟爱的两个学生是蔡和森、*。 在1915年4月的日记中,他对*的出身、经历,专门作过一段详尽的记载: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纯朴,烟赌甚稀。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才,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毛生曾务农:二年,民国反正时又曾当兵半年,亦有趣味之履历也。 胡适评价:杨先生他是一个勤奋的学者,他临死之前不多时还有信托
本丛书将包括西方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各个主要领域,选题以近代以前的名著为主,适当选取入若干已有学术界评的当代学术名著。导读的内容力求客观、准确、深入浅出,注重可读性。第本导读除了介绍原著者的时候背景、生平、活动和思想外,着重对原著本身的基本内容主和主要论点作简明扼要的叙述,并对该著作的历史价值和理论意义进行评价。为了使读者能直接领略原著的风貌,还摘录了其中一些精彩的重要段落。这样,通过导读的介绍,读者们将能对原著有一个较全面的概括的了解。当然,导读绝不能代表替原著,它的作用只是帮助读者去阅读和理解原著。在学习和学术研究上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如果这套导读丛书的出版能提高广大读者对西方学术名著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去深入钻研原著,那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应用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发展非常迅速,呈现出一幅蓬勃向上的繁荣图景,已成为当代的“显学”。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实践变革中不断出现的道德难题和伦理冲突,迫切需要应用伦理学予以合理恰当的阐释解答,同时应用伦理学的“应用”特质也要求它时刻关注和回应变动不居的具体情境,并与其形成良性互动。另一方面由于应用伦理学产生、兴起的历史较短,系统完整的理论框架和学术体系还未后成型,尤其是在许多基本问题上还存有争议、分歧,在若干未知领域尚需要进一步地探讨澄清。为此,我们顺应学科发展的趋势,就应用伦理学研究中的若干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集体编著了本书。 在一个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未来永远是不确定的,任何科学数据都不能肯定未来的走向,在此基础上的“科学决策”同样缺乏科学性。实际上,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