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好生活(good life)?享乐主义认为,好生活就是得其所欲之物的生活;功利主义认为,好生活就是成功地谋取自己利益的生活;康德主义认为,好生活就是按照道德律令行事的生活;存在主义认为,好生活是一种本真的生活 哪一种伦理学理论对好生活提供了最令人信服的解释呢?本书作者围绕 好生活 概念,逐一考察了八种主要的伦理学理论及其关于好生活的主张,试图借此来帮助读者解决这些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最应当追求的好生活?我们应该关注和捍卫什么样的价值观?鉴于人性和人类境况的现实,我们应该如何努力生活?本书讨论的虽是专业的伦理学理论,但丝毫不晦涩。作者有意识地采用了一种适合初学者的写作风格,将伦理学家的思考与人类生活的日常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一个个通俗例证,深入浅出地诠释每一种理论和观点,为读者提供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一种善爱乐的幸福伦理学:善、爱、快乐是三个一级概念,当这三者都基于美德就统一起来了,达至至善就是幸福这个超级概念。伦理学总是追求至善-幸福,这是由美德来体现的,美德是真正的善,幸福就是美德的成全活动,从而是美德伦理学;幸福也是有爱的和快乐的,真正的美德才会产生真正的爱和真正的快乐,是爱与乐的伦理学;幸福只有在一个良好治理的城邦中才能达到,伦理学是广义政治学的一部分。《尼各马可伦理学》10卷书的行文次序也大致是美德、爱与快乐的先后次序:第1卷概要地讨论了幸福,第2-7卷讨论美德(包含伦理美德、思虑美德、不自制),第8-9卷讨论爱,第10卷1-5章(及第7卷11-14章)讨论快乐,第10卷6-9章总结了两种幸福。 本译本据拜沃特的希腊文权威校注本翻译,参考格兰特注释本、伯内特注释本中的希腊文
叔本华关于伦理学的两篇论文的合集,即《论意欲的自由》《论道德的基础》,分别是皇家挪威科学院(1839和皇家丹麦科学院(1840)的应征论文。这两篇论文各自独立、互相补足了伦理学的基本真理。叔本华认为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即同情心是道德的推动力,从同情出发的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是不伤害别人,尽量帮助每一个人,它对应的两大基本美德是公正和仁爱。叔本华把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即恻隐之心作为道德的基础,由此将康德的理性主义发展为一种非理性的情感主义。
“底层逻辑”来源于不同中的相同,变化背后的不变。只有掌握了底层逻辑,只有探寻到万变中的不变,才能动态地、持续地看清事物的本质。 在《底层逻辑2》中,刘润与你分享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并用幽默的语言展示了数学的“魔力”,为你带来洞察之眼、深思之心。 希望你在看透商业的本质后,能在商业世界里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作者直面当今社会深刻的道德危机,将伦理学理论应用于日常生活的阐释,鼓励道德主体的反思、批判和创新精神。这是本书的*特色。本书对描述的、规范的和分析的伦理学进行了科学综合,汲取东方伦理学的精华,构建了 人道主义伦理学 体系;力倡生命价值、善良、公正、诚实和个人自由等五条道德原则,为生命(医学)伦理、企业伦理、媒体伦理、环境伦理、性伦理等广泛的社会伦理问题提供了应对之道。 本书自面世四十余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持续增长的读者群。本书不仅为哲学与伦理学专业师生所喜爱,也广受非专业读者的欢迎。正如中国伦理学大家周辅成先生所言,本书体现的 知行合一 的为学为人之道,必将在广大中国读者当中引起灵魂深处的共鸣。
《劳特里奇美德伦理学指南》一书是 当代美德伦理学译丛 系列图书中的一卷。本书特别强调了非西方的美德伦理学的多样性,同时展现了已经得到一定发展的美德伦理学在不同领域或不同地区的哲学中的研究进展。本书还收录了一些将美德伦理学和其他伦理学、政治哲学进行比较的文章,以及讨论美德伦理学如何被应用于 现实世界 的文章。 本书所呈现的整幅画卷可以表明,美德伦理学在历史上可能具有的研究形态,以及美德伦理学在当代哲学中可能获得全新方向,要比许多美德伦理学家直到最近才有所承认的更加宽广、更加多样。从而纠正西方的美德伦理学要比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美德伦理学更发达、更值得关注这一偏见。
生命伦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新颖交叉学科,50多年来一直发展迅速,现已扩展到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国家。生命伦理学目前不仅在学院之内活动,而且已经深入实践,走向生活。生命伦理学的发展不仅有助于解决生命科技以及医疗卫生中的伦理问题,也有助于指出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如何综合科学技术发展应用实际的进路。 本书1987年出版,是对当代生命科学技术伦理问题的讨论,这些生命科学技术包括辅助生殖、生育控制、遗传和优生、生命维持、器官移植、行为控制等。本书在对生命科学技术以及医疗卫生中的伦理问题,即应该做什么和应该如何做的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对生命科技以及医疗卫生进行管理的建议,其中不少建议已经被采纳在法律、法规、条例之中。今天增订再版此书,并附有作者近年来的多篇学术论文,可帮助读者一窥我国生命
《伦理学体系》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和教育家弗里德里希 包尔生(Friedrich Paulsen,1846-1908)代表作。作者在本书中倡导一种自我实现的伦理观,其思想源流仍属康德主义伦理学,然而在许多问题上已转向目的论观点,并对康德伦理学提出了许多批评,这使本书在许多方面具有调和传统伦理学中义务论和目的论的矛盾的倾向。本书是在德国哲学和古典文化的气氛下使伦理学体系化的一个尝试,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亦不乏许多独到深刻的见解。同时,因其成于新旧世纪之交,其中也深刻反应着传统伦理学与新的伦理学思想的抗争。
现代西方尤其是英语国家的文明社会秩序,源于18世纪苏格兰启蒙之广义道德哲学。全书分为十讲。第一讲、第二讲属于导论性质,论述现代西方文明兴起的脉络和苏格兰启蒙的总体特征;第三讲至第八讲是主体部分,分别论述哈奇森的道德哲学、休谟的道德哲学与文明社会论、斯密的道德情感论与国民财富论、弗格森的文明演进论;第九讲、第十讲是全书结论部分,总结性地论述苏格兰道德哲学中的 激情、利益与正义 法律、商业与政府 等问题。
本书具体考察了现代道德哲学与当代美德伦理学运动的互竞主张、当代美德伦理学运动的起源和类型;审视美德伦理学运动的核心主张,尤其是主流美德伦理学的承诺以及其何以未能兑现这些承诺;进而对各种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当代美德伦理学如何过于激进地采用了亚里士多德的方案进行审视,从而进一步主张亚里士多德的方法不应被称作美德伦理学。
本书主要探讨了一些关于现代性的哲学主张、政治主张和道德主张,向读者解释了如何理解规范性判断和评价性判断,如何分析欲望和实践理性,如何获得充分的自我认识,以及如何看待叙事在我们认识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作者进一步提出了如何从新亚里士多德主义或托马斯主义的视角来认识现代社会的特性,并认为托马斯-亚里士多德主义在马克思的思想启发下,能够为我们构建一种当代政治学和伦理学提供资源,而这种当代政治学和伦理学能够使身处现代性的我们去制衡现代性,并且要求我们去这样做。
伊斯兰教权威教义学家、哲学家、法学家安萨里(公元10581111/伊历450-505),全名艾布 哈米德 穆罕默德 伊本 穆罕默德 图西 安萨里,生于波斯呼罗珊的图斯,自幼学习伊斯兰教知识,在家乡师从艾哈迈德 本 穆罕默德 拉兹卡尼研习伊斯兰教法,后赴内沙布尔尼采米亚经学院,师从艾什尔里派著名学者、 两圣地教长 朱韦尼(1028-1085)学习教义、教法、哲学和逻辑学。安萨里终生致力于诵经讲学,传道授业,修行苏菲,著书立说。
迄今为止的所有西方哲学史都是以 形而上学 为 第一哲学 的思辨哲学史,伦理学或道德哲学在这样的哲学史上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得到真切的理解和描述,但传统哲学的核心与使命却是伦理学:寻找至善的存在机制为时代精神和个人生存安身立命。 本书一改传统哲学史的写法,首次尝试写出以实践哲学为第一哲学的哲学史,这样的哲学史真切领悟古希腊 伦理 作为 美好生活 的 存在机制 ,因而作为 存在之家 的本源意蕴,从而深入到哲学文本的灵魂之境,解读出古希腊直到古罗马的德性论伦理形态。 因而本卷的整体内容是系统梳理古典哲学的德性伦理之谱系:从古希腊神话源头考察古希腊德性论的起源;从智者派与苏格拉底的论辩,考察苏格拉底式伦理学德性知识论的特点;从希腊化时代的文明变迁,把从希腊化开始一直到古罗马的伦理学作为德性伦理的第二
经历了中世纪基督教文明,为什么西方文化在各种意见纷争、残酷战争、激进革命和保守复辟的拉锯战中最终还是坚定而永不回头地走向了现代性这一文明形态?我们的结论是:这是现代伦理的功劳。 在对世界文明的历史考察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现象:凡是自觉领悟并认同了现代伦理机制的民族,就能够以世界精神的巨大力量,迅速推进本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赶上世界文明高速发展的列车;反之,但凡原教旨式地固守所谓民族传统以反抗现代文明的民族,最终都在反抗中成为失败者,从而延误发展的机遇。 本卷在历史文化进程与现代伦理机制确立的互动进程中考察各种形态的伦理思想之形成和演变,按流派与历史发展顺序进行编排,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及其在英、法、意等国所导致的功利主义伦理转型,对为现代精神立法的核心哲学家,按其主要著作
作为生命伦理学世界名著,本书推动了生命伦理学学科和诸多生命伦理学派的诞生,开启了人类对生命医学研究深刻的系统反思,促进了相关研究在世界范围的伦理审查制度建设。本书首次提出并论证了四大生命伦理原则:尊重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和公正原则。这四大原则已成为普遍公认的生命医学伦理原则,成为指导医学实践和科研伦理决策的基本原则。
闻名世界的认知科学家、普利策奖得主侯世达凭借独特的智慧与天赋,联合法国心理学家桑德尔,向世人展示了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一解人类认知之谜。人类大脑中的每个概念都源于多年来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一长串类比,这些类比赋予每个概念生命,我们在一生中不断充实这些概念。大脑无时无刻都在作类比。类比,就是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所谓的类比到底是什么?我们是怎么在截然不同的情景间建立起联系的?类比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在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这样的科学发现过程中,类比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表象与本质》深刻地丰富了我们对心智的理解,让读者进入语言、思想和记忆的多彩情境,逐步揭示出隐藏的认知机制。而认知的核心就是:我们总是无意识地联系过往经验作类比。《表象与本质》对人类的思考
《元伦理学 当代研究导论》阐述了大多数元伦理学都要处理的一系列难题,可以给高年级本科生研习元伦理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些难题涉及道德分歧、指称、道德认识论、形而上学和道德心理学。为了应对这些难题,研究者们发展出了诸多元伦理学立场,本书作者马克 范 罗伊恩对这些立场做了深入探讨。对于初窥元伦理学的读者,范 罗伊恩还提出并回答了一些非常基本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元伦理学,为什么研究元伦理学,鉴于元伦理学内在地充满争议性,我们如何着手进行讨论?本书各章的末尾均列有若干思考题,可以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以激发进一步的讨论,并且附有评论性的拓展阅读建议。
西季威克认为,伦理学是关于 应当 的研究,因而首先必须研究人们据以推断他们应当做什么的合理程序。这些合理程序即 伦理学方法 。按照人们的伦理学方法所隐含的目的,以往的全部方法可分为快乐主义的与直觉主义的。快乐主义方法又按人们追求快乐的方式分为利己的快乐主义与普遍的快乐主义(即功利主义),两者间存在重要区别。 本书分为总论、利己主义、直觉主义、功利主义四编。序言共含7篇,前5篇为西季威克为英文本前5版所撰,第6篇为西季威克助手琼斯在他去世后为英文本第6版所撰,其中包含西季威克本人的一份思想传记,非常重要。
《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是当代英国著名伦理学家B.威廉斯的代表作,初版于1985年。在本书中,威廉斯检讨了伦理学理论的几种代表性理论如亚里士多德传统和康德传统,指出伦理学理论反思的对象应该是人的伦理生活,而不应该是人的伦理反思。如果把伦理学定位为后者,并且一味地要在一定的理论起点上为人的伦理活动寻找解释,就会实际地破坏了我们的真实伦理生活面貌。因此,伦理理论的问题,在于其不知反思的节制。威廉斯因此提出,反思有可能破坏人们的伦理生活。尽管现代社会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了全面反思的阶段,我们仍然有必要对于反思在伦理理论中,以及反思在一般的哲学思考中的作用保持警惕。本书的出版为当代英美伦理学乃至当代哲学的发展一件大事。英国学界在2015年6月特意为本书出版三十周年开了学术研讨会。本书的意义,在于对
在中国思想史中,伦理思想极为丰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对于中国伦理思想的研究,一直从属于中国哲学史体系之中,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固守这种格局,束缚了中国伦理思想史的研究,也无益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发展。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入,也由于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需要,以及总结历史道德遗产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意义,人们越来越感到建立中国伦理思想史这门学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就是在这种心情和需求的驱使下,作者编写了这本《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 本书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和朝代为线索,史论结合,绍述和评议了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宋至明中叶、明末清初的具有代表性的伦理思想家及其主要观点。本书已经出版四个版本,入选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曾获首届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