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辩是现实生活中人人都会碰到的事情,如何认识诡辩手法、掌握破斥诡辩的方法,是现代人实现有效沟通的技能。 《逻辑思维与诡辩》在强调逻辑本身的逻辑标准的同时,也力求探询逻辑的伦理标准。即正常有效的人际沟通如何在必须符合逻辑思维规则和规律的同时,也必须要符合沟通交际的伦理规范;在体味如何认识、破斥诡辩的方法论意义的同时,也要追寻逻辑之 法的意识 下的人文价值。
Array
《咬文嚼字的逻辑(修订版)》援用大量逻辑病例并加以分析、概括、总结,指出其中常见的逻辑错误,反映了近年来语言文字表达亟需“反复推敲”的现状,又强调了“咬文嚼字”对提高语言表达质量之必要,有助于提高读者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语言规范应用能力,对全社会提高运用语言的准确度及严肃性,对汉语言的纯洁与健康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作为一部新颖的高中逻辑通识选修课程用书,本书在导论逻辑的框架下,从逻辑论证和批判性思维的实用角度来设计和编写,既系统讲述逻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更侧重于思维能力的提升,注重于逻辑论证技能与方法训练。内容包括:逻辑导论、论证分析、演绎论证、归纳论证、论证评价以及应试指南。本书适合作为高中学生、教师、家长与对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是否常被人质疑 你到底想说什么? 是否总面对如山的工作感觉无处下手? 是否自觉勤恳认真却总被埋怨不够高效、抓不住重点? 本书用生动的图解揭秘:问题的根本往往在于逻辑。 作者精选了思考逻辑、表达逻辑、写作逻辑等三个方面的提升方法,对比 有逻辑的人 和 无逻辑的人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巨大差别,帮助读者挖掘问题背后潜藏的 根本原因 。启发读者在有限的时间内优先选择更清晰、更全面、效果更突出的解决方案,提升问题解决力,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话语说服力。
《逻辑学讲话》汇集了我国著名逻辑学家沈有鼎先生在数理逻辑和中国逻辑史这两个方面最重要的文章。本书从形式逻辑的基础出发,探讨 思维形式 与形式逻辑,并通过中国古代逻辑学中的 辞 说 辩 等概念的解析,对《墨经》、公孙龙学说等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现代诠释,揭示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高度。书中还收录了沈有鼎先生在数理逻辑领域的两个著名悖论。基于对数理逻辑研究与应用的思考,沈有鼎先生预言了逻辑学在智能推理上的发展。对以古奥著称的《墨经》,沈先生诂解严谨,表述流畅,让墨子的逻辑学思想面目清晰地呈现出来。附带的沈有鼎自传,更让读者得以一窥这位逻辑学大师的学术生涯与思想历程。无论是逻辑学研究者、哲学爱好者,还是对AI时代的逻辑方法论基础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得启发与思考。
王恩洋先生(1897 1964)自言: 昔读《因明大疏》不甚了解。民十三年从先师于南京内院治唯识学。吕秋逸学长讲因明,予得益颇多。后归川,建龟山书院,为讲《入论》,因而作释,仅成半部,因事辍笔。三十四年复在文教院讲《入论》,始续成之。 此《因明入正理论释》1947年由四川东方文教研究院印行。 周叔迦先生(1899 1970)的因明著作有《因明入正理论释》《因明学表解》《因明新例》。其中《因明入正理论释》1989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今将王恩洋先生和周叔迦先生的这两种《因明入正理论释》合刊。
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刊》发表了两篇关于墨子的文章,其中《子墨子学说》开启了我国墨学研究的新气象,《墨子之论理学》开创了对墨家逻辑的研究。 1920年末又完成《墨经校释》,在该书 自序 中言: 启超幼而好墨,二十年来于兹经有所校释,随札记于卷端,得若干条;未及整理,辄覆亡散。今冬在清华园为诸生讲 国学小史 ,值岁暮休暇辍讲,利用余晷,遂检旧稿,比而次之,得数万言,命曰《墨经校释》。 1921年春,清华学生请他将讲义整理印行,梁启超觉得 兹稿皆每日上堂前临时信笔所写,多不自惬,全书校订,即所未能,乃先取讲墨子这一部分,略删定 ,则成《墨子学案》一书,由商务印书馆于1921年10月出版。 《墨经校释》,1922年4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次影印的是1926年12月第四版。另,本书 自序 开篇有一言,可见梁任公一生治墨之旨趣,特
《速度与政治》的作者维利里奥努力要定义一种 图像的新型逻辑。 确实,在不同的技术旁边,在图像的后勤旁边, 还存在一种逻 辑和传播的时代,它们标示了近来的历史。 形式逻辑的时代,就是绘画的时代、雕刻和建筑 的时代,它与 18世纪同时结束。辩证逻辑的时代,就是摄影的时代 、电影的时代, 或可称之为照片的时代。 反常逻辑的时代,就是随着视频通信、全息摄影 和计算机制图 的发明而一道开启的时代。似乎到了20世纪之末,现 代性的终结本 身就由公共再现的逻辑终结来标示。然而如果说我们 足够了解传统 绘画再现的形式逻辑的现实,并且在低等程度上了解 主宰光学电影 再现的辩证逻辑的现状,那我们只能很困难地理解这 种反常逻辑的 潜在能力,即视频通信、全息摄影或合成图像的潜能 。这正是保罗 维利里奥这部《视觉机器》
在许多人心目中,逻辑学实在是一门艰深的学问,那些符号、规则、命题看着就令人生畏难之心。不过,在这本《逻辑学是什么》里,原本晦涩、艰深的逻辑学变得好玩起来了。 上帝能够创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吗? 白马非马 ? 织女爱每一个爱牛郎的人? 奥林匹克长跑冠军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书里尽是这些个好玩的问题,每一个都引得你好奇心大发,不进行一番头脑风暴誓不罢休。于是,在解题的兴奋和迷惑之中,不知不觉地,你跟随着作者,走进了逻辑学那个由纯理性的砖石搭建的庄严殿堂。 《逻辑学是什么》中有两根线索,一条是逻辑学的历史的时间线索,一条是逻辑学的基本内容的空间线索,沿着这两条线索,作者对逻辑学勾画了一个清晰的轮廓;而作者设计的那一个个妙趣横生的逻辑问题恰如这两根线索上连缀的珍珠、饱满、浑圆,
本书是一部哲学经典教材,首次出版于1982年,被诸多英美大学广泛采用,是学习逻辑学、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的教材之一,出版30多年来英文版销售超过20万册。本书主要对哲学中的一些关键概念,比如前提、真理、存在、意义、指称等作了清晰易懂的界定,是学习和研究哲学问题时提高概念思维能力非常有效的工具书。要想思维严谨、细致、深刻、滴水不漏,好的办法不是学逻辑,而是学分析哲学。分析哲学家对各种问题分析之严谨和深刻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他们往往在细微、使人想当然的地方发现问题。学习分析哲学,对理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是一种极强的训练。本书适合大学哲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也适合希望提高自身思维严谨性和深刻性的一般读者阅读。
推论、二难式、三段式、诡论、谬误 是不是回想起在课堂上、书籍中被 逻辑 绕得头晕眼花的那些回忆? 为了让更多人读懂逻辑,学会思考,殷海光先生别出心裁地把 逻辑课 变为 小故事 ,写下了这本好读易懂的逻辑学入门书 《逻辑新引》。全书以独创性的对话体裁,将基本逻辑学课程中的知识点融入一个个情景故事中去,循序渐进,深入浅出,使逻辑初学者免于枯燥无味和不得门径之苦。本书还收录了殷海光先生为青年所写的《怎样判别是非》,以丰富的理论知识告诉我们判别真、假、对、错的方法,指出人们常常走入的思想误区。 逻辑不是高深的学问,也不是咄咄逼人的诡辩,而是一门让生活有理、可言的智慧学科。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掌握必要的逻辑学技能,学习逻辑思考的方法,可以帮助你看清世事真相,让世界变得简单。
简单风趣的大师逻辑课来了!本书邀请波普尔、休谟、孔德、古尔德、罗素、培根、亚里士多德等16位逻辑学大师走进课堂,在与学生的畅谈中,讨论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16个逻辑学话题 现实的思考、概念、概括、过度概括、隐含意义、谬误、错误类比、片面性思考错误、集体思维、推理关系与模态逻辑、回避问题、同一律和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统一场理论、人际沟通中的逻辑语原则、诈骗等。全书精心绘制轻松幽默的漫画与图示,在趣味阅读中读懂社会运行的逻辑学原理,在逻辑学的世界中畅游,在理性思考中让人生更智慧。
栾调甫(1889-1972),1904年即立志研究《墨经》,1911年写成《名经注》。1922年4月梁启超出版《墨经校释》(书中收有胡适的批评性 后序 ),5月栾调甫发表《读梁任公〈墨经校释〉》一文,从而引发了一场持续三年的 墨辩大讨论 ,参与者皆为当时的墨学研究大家,如胡适、张纯一、伍非百、章士钊等。1926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栾调甫编著的《墨辩讨论》一书,是对这场讨论的记录和总结。本次影印的即是该版。
本书是黑格尔《耶拿体系,1804—5: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中文首译本,是研究黑格尔哲学思想发展史的极其重要的著作。分为上篇逻辑学、下篇形而上学两部分。逻辑学部分提出和展示了未来黑格尔逻辑学(大逻辑和小逻辑)的理念和雏形。依次讨论了“简单联系”(质、量、尺度),“存在关系”(实体性关系、因果性关系、交互作用),“思维关系”(特定概念、判断、推论和作为思维与存在同一的认识)。形而上学部分首次提出和论述了黑格尔未来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绝对精神和确立了由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构成的黑格尔未来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依次讨论了“认识作为定律的体系”(同一律或矛盾律、排中律、根据律),“客体性形而上学”(灵魂、世界、最高本质),“主体性形而上学”(理论的自我或意识、实践的自我、绝对精神)。本书是深入
网络上空洞无物的信息获得越来越多的 点赞 ,许多复杂的问题被简化为几个字的标签和口号,关于公共话题的讨论往往演变为谩骂攻击、选边站,后我们逐渐退回自己的小圈子,持不同观点的双方越走越远,人与人之间的两极化不断加重。 弥合日益严重的两极化,不妨从理性思考开始。本书就是这样一本关于思考与论证的书,结合政治、文学、电影、广告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告诉我们如何通过给出理由和论证表达自己的观点,识别谬误明确对方的潜在理由,通过礼貌的沟通了解他人的隐藏前提,进而达成理解或妥协。 这本书讲的是逻辑而不是修辞术,是关于理解观点、重视有力证据的,而不是关于赢得辩论或击败对手的。所以,面对过度自信的对手,本书会告诉你,好的方法不是给出压倒性的论证,告诉他们为什么他们是错的、你是对的,而是提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