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哲学史》(1833/34)是谢林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大师,谢林以高屋建瓴的方式阐述了近代哲学从笛卡尔直至谢林本人后期哲学的演进过程,其中不但包含着他对自己的早期哲学的检讨,更包含着他对黑格尔哲学的详细的批判分析。本卷收录的另外两篇著作,《为维克多 库桑先生哲学著作所作序》(1834)和《哲学经验论述要》(1834),从不同方面补充或进一步阐发了《近代哲学史》中的相关思想。这三篇著作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近代哲学史》对于理解近代哲学的精神实质,理解谢林的后期哲学、谢林在德国唯心主义中的定位、谢林与黑格尔的关系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你是不是也对种类繁多的国学典籍头疼不已?你是不是想要一套轻松有趣的国学入门书?通过手绘漫画和段子,陈磊(笔名:混子哥)领衔的半小时漫画团队就带读者分清了国学的各大门派,理清了国学的来龙去脉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魏晋玄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儒家 就像HR,*会处理人际关系,把国家秩序安排得明明白白; 道家 向往自由,推崇无为而治,offer送到手里都不接; 法家 都是职业经理人,他们用开公司的套路,把国家一步步做大做强; 墨家 的核心思想 非攻,兼爱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peace and love ; 玄学 就是摸鱼哲学,清谈就像在公司例会上扯淡; 理学 是儒学的全新款式,说社会秩序也是自然规律,要追求 天理 ; 心学 专门跟理学抬杠,说人心就是 天理 ,要知行合一,追求 良知 。 本书延续了半小时
作者认为,人出生的时空结构联系着他的生命信息,这是中华先人的一个伟大假说。近两千年来命理的理性探索,本质上是对这一假说做出的实证。囿于思想方法和研究手段的限制,古人不可能完成这样的工作。现在正是运用现代科学思想和科学工具,对它进行“新一轮”实证的时候了。 《命运的求索:中国命理学简史及推演方法》的工作,主要在于发掘和整理命理学在理性探索方面的历史发展线索,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推演方法的演变过程。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挖掘和整理,辨别精华和糟粕,使这个在俗文化中存身了千年的传统学问能够正式跨入庄严的学术世界。
《中国人性论史 先秦篇》就 生与性 , 周初宗教中的人文精神 , 孔子、孟子、荀子、《中庸》、《易传》关于性的问题 以及先秦儒家思想等问题为中心,以 性 为经,采用归纳法,完整考察了周初以迄战国诸子中的相关论述。作者认为,人性论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中一种重要的思想,并且人性论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原理和动力,通过此书,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古代的思想文化。
哲学史是一部漫长而波澜壮阔的史诗,始于古典时代,延续至今,犹如一条奔放的大河,千折百回,气象万千。在作者眼中,哲学的历史就像是一场探险,在一批探索者的带领下,已经绵延数个世纪,*后找到的宝藏可能足以颠覆人们习以为常的思考模式,让人类知道生存的终极意义。 什么是哲学?我们对它有何期待?其 用处 何在?我们是否还需要它?在这个全球化的网络时代,人类位于何方?如何面对我们内心的不安?面对这些问题,作者将哲学史划分五个伟大的时代,在书中娓娓展开,直至答案揭晓。 本书将当代哲学主题总结为 爱 爱能够把人类固有的那些可爱之处变得伟大,它催生了一种新的共同体概念,我们希望这个世界是舒适宜人的,而且我们希望这样的世界也可以属于我们的爱人、孩子以及未来的人们 。在这里,哲学是对好生活的追寻,是
《西方哲学史》是一部讲述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其雏形为梯利教授在大学任教期间的讲义。全书分为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三篇。往下又划分为自然哲学、知识和行为问题、重建时期、伦理运动、基督教和中世纪哲学的古典来源等。真实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还对大量专业术语作了充分的理解,作者以哲学史家的卓识远见,系统地介绍了古希腊、中世纪、近代哲学的发展历程,是读者阅读历史、钻研西方文化、了解人类发展史的优秀读本。被美国各大学哲学系广泛采用的哲学史教材和参考书。经过编辑的多次修改和对重点知识的梳理,为读者扫除了阅读上的困难,帮助读者更加深切地理解本书,是目前适合大众阅读的版本。
《写给大家的西方哲学简史》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哲学大师伯特兰 罗素的代表作,本书记述了从西方哲学萌芽的古希腊哲学一直到二十世纪早期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书中以各个哲学流派及其代表哲学家为中心记述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对各个哲学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哲学家的生活时代加以描述,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并明白作为形而上的哲学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深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是它们发展的产物。
钟泰(1888 1979)为现代学术思想大家,毕生致力于先儒哲理之学,尤精周秦诸子,下及宋明理学,融会贯通,博采众长,成一家言。2021年末,《钟泰著作集》出版。今次分批出版单行本,以应大众之需。第一批包括《中国哲学史》《国学概论》《理学纲领》《古诗讲义》四种。 1929年,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出版十年之时,钟泰的《中国哲学史》出版,一反胡适 以西释中 的研究模式,采用独特的 以中释中 进路,明确表示 中西学术,各有统系,强为比附,转失本真 。全书分为四编:上古哲学史,中古哲学史,近古哲学史,近世哲学史。 以史传之体裁,述流略之旨趣 , 上下详其源流,彼是辨其同异 。首言上古之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渊源;次言王官六艺之学,作为中国哲学的基点;再次由老子、孔子至龚自珍、曾国藩,分列人物117位,详细论述。体
本书是英国哲学家勃特兰 罗素的哲学代表作之一,成书于1945年,全名为《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其写作目的是揭示 哲学乃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 。在这部敦厚的著作中,罗素将他认为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及人物辟专门章节以作详细论述。 全书具体分为 古代哲学 天主教哲学 近代哲学 三卷,我们将该书分为上下两册,一二卷为*册,第三卷为第二册,以古希腊文明的兴起开端,分别介绍了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哥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犬儒学派,到逻辑分析哲学为止。共计80余万字,规模宏大而严谨,通俗易懂,振聋发聩。
一部讲述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不断修订完善,脱胎于弗兰克 梯利教授在大学任教时的讲义。有趣的是,梯利当时未有出版打算,仅仅是想阐明其对历史上的哲学家们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理解,属于学科门类的研究成果。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本书,融入了后来修订者的编辑理解,这让书籍更加完善、科学。本书大纲简洁明了,分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三大块,三编后附原书索引,便于读者检索英文,对照阅读。全书字数接近七十五万,规模宏大;译文精准严谨 我们的初衷是让更多学人、哲学爱好者,一起了解并传播西方哲学,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牵引、指导我们。这是一部内容优秀精良、不可多得的哲学经典著作。
《中国思想通史》是中国思想史研究中一部里程碑式的通史著作。第五卷脱胎于侯外庐著《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上册(原名《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上册;后补充修订,改名《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其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王船山思想开篇,以维新先驱龚自珍勇敢的历史预言结束,论述了明清之际至鸦片战争前的早期启蒙思想。其中,详尽分析了章太炎具有科学性的成就、重大思想变迁以及复杂的哲学面貌。
★《西方哲学史》真实的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还对大量专业术语作了充分的理解,经过编辑的多次修改和对重点知识的梳理,为读者扫除了阅读上的困难,帮助读者更加深切地理解本书,是目前适合大众阅读的版本。 ★《西方哲学史》作者以哲学史家的卓识远见,系统地介绍了古希腊、中世纪、近代哲学的发展历程,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是读者阅读历史、钻研西方文化、了解人类发展史的本。美国各大学哲学系广泛采用的哲学史教材和参考书。 ★梯利介绍西方各个哲学家的思想时,尽量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尽量不以个人的好恶来评价哲学家的思想,避免做出有失偏颇的评价,让自己的评价尽可能的公平、公正。 ★《西方哲学史》要求把每种宇宙观放在它相应的环境之中,也是整体的一部分,将它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更多的因素相互接洽起
内容简介 为什么说《易经》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儒释道共奉的经典?故宫三殿、清华大学的校训、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名和《易经》有着怎样的关系?自强不息、物以类聚、正大光明等常用的成语都出自《易经》?身在职场,我们怎样运用《易经》的智慧与领导、同事相处?……本书凝聚张其成教授四十余年研究《易经》的精华和成果,作者将经义中的阴阳动静、得失吉凶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平实易懂。第一部分系统阐述《易经》的历史起源、文化内涵、卦爻辞的解读方法等基础知识,第二部分则详细解读《易经》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句爻辞,帮助读者懂得知变应变的法则,获得做人、做事的启示。《易经》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六十四卦,对应着世界和人生的六十四种场景,每个场景对应着不同的阶段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开创者,其所著《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对后世的影响既深且远,可与儒家思想比肩。老子所谓的 道 是指 真实 而言,亦即要将人生依托在永恒不变的基础上,再由此观照人间,安排适当的言行方式。他在儒家之外另外开辟了一条更为宽广的路。《傅佩荣译解老子》中傅佩荣教授根据自己研习中西哲学四十余年的心得,译解《老子》,特别注重书中传达的深刻哲理与智慧,以凸显哲学 爱好智慧 的本义。在每一章原文之后,用白话译文取代一般读本的注释,文字上力求通顺畅达;在注解部分,参考了历代注家及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专就关键概念加以解析,期待读者能深切体认中华传统文化之真、之善、之美。
获得自知之明常常被描述为哲学探索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某种自我认识常常被认为是我们作为人类代理人或人类主体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自我认识被认为既是人类寻求智慧的开始,也是人类寻求智慧的终点,因此,它与哲学的理念错综复杂地结合在一起。因此, 认识你自己 这个命题吸引了不同背景和不同立场的哲学家。本书用15个章节从不同角度讨论了这个命题,涵盖了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到埃德蒙-胡塞尔或伊丽莎白-安斯科姆的许多哲学家的方法。同时,在各章之间插入的简短思考表明,对自我认识的寻求是文学、诗歌、绘画和从荷马开始的自画像的一个重要主题。
作者通过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本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精神,试图将中国古代社会史与思想史的研究熔为一体,对隋唐至北宋这一时期的思想历程展开系统梳理和考察,特别是紧扣学术思潮中的学派及其代表人物思想如玄装、法藏、惠能、刘知几、韩愈、李翱、柳宗元、刘禹锡、王安石、司马光、邵雍、周敦颐、张载、二程、苏氏父子等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和辨析。
冯友兰早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是他于1928年到清华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期间所写。该书没有采取 信古 或 疑古 的态度,而是以 释古 的态度来写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 子学时代 与 经学时代 两个大段落。冯著《中国哲学史》不仅在当时得到了陈寅恪、金岳霖这两位审阅人的高度评价,而且至今仍然备受赞扬。例如,张世英说, 《中国哲学史》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史论结合、有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的*部哲学史著作。 把史论结合得那么紧密,把中国哲学史讲得那么有条理、那么清晰,而且贯穿着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到现在还无人能及 。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世界中国学”特殊贡献奖得主杜维明先生与17位代表各大文明传统的世界知名学者的对话实录。对话者包括社群主义思想家迈克尔·桑德尔,批判社会学代表人物丹尼尔·贝尔,社会现象学代表人物彼得·伯格,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等。思想家们围绕全球化与文明对话、现代性与精神传统、后现代主义与后工业社会、公共领域与市场及政府、启蒙人文主义与生态文明等世界性的思想议题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对话一方面阐发了中国文明的基本理念、重要思想和哲学智慧,另一方面也反思地评析了当今世界的主要思潮。
《中国思想通史》是中国思想史研究中一部里程碑式的通史著作。第五卷脱胎于侯外庐著《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上册(原名《中国近世思想学说史》上册;后补充修订,改名《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其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王船山思想开篇,以维新先驱龚自珍勇敢的历史预言结束,论述了明清之际至鸦片战争前的早期启蒙思想。其中,详尽分析了章太炎具有科学性的成就、重大思想变迁以及复杂的哲学面貌。
本书主要叙述从南宋朱熹到明末的思想发展,五十余万字。作者通过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本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精神,试图将中国古代社会史与思想史的研究熔为一体,对南宋朱熹至明末这一时期的思想历程展开系统梳理和考察,比较全面而深入地阐释了这一时期所有重要的思潮和理学家的思想,如朱熹、陆象山、陈亮、叶适、黄震、邓牧、王阳明、王廷相、黄绾、吕坤、王艮、何心隐、李贽、方以智等。
《剑桥哲学史(1870-1945上下)》由60多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共同著述。作者以新康德主义、美国的实用主义和英国的唯新主义为起点,追溯了直至20世纪初现象学运动和分析哲学发端的19世纪70年代哲学的辉煌,阐述了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讨论了20世纪初叶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如与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和维也纳学派相关的一些新思想。正如这个系列中的其他卷,作者关注的重点大多集中于跨哲学范围的专题 从逻辑和形而上学到政治哲学和宗教哲学,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变化关系。这一权威研究结果,不仅对于哲学专业师生,而且对于像科学史、思想史、神学和社会科学这类相邻学科的学者也是至关重要的。 《剑桥哲学史(1870-1945上下)》由托马斯 鲍德温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