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是活的生命。 哲学史就是哲学。 遵循 历史与逻辑相一致 的原则,本书从古希腊哲学一直讲到黑格尔哲学,突出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揭示不同哲学家出现的历史顺序与哲学概念发展传承的关系,展现了哲学史就是哲学概念演变的生命历程,而不是堆积以往哲学家思想遗骸的荒冢。 作为一部讲演录,本书在作者多年讲授的 西方哲学史 通识课程基础上整理而成,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晦涩的哲学概念娓娓道来,并省去了引经据典之繁,可谓哲学入门书首选。此次修订版特别增加 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 一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从英国经验论哲学和自然神论向德国古典哲学的过渡,弥补了初版之憾。 每个人都是有哲学慧根的,哲学史的训练正是通过启发我们的睿智慧根使我们成长为具有独立批判精神的爱智者。
《中国哲学简史》成稿于1946年至1947年冯友兰受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期间,为中国哲学史课程讲稿,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本书以二十余万字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几千年的中国哲学史,不仅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更成为许多西方人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此次出版为英汉对照版本,中文译文采用赵复三译本。
《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卷)由冯达文、郭齐勇两教授主编。全书约70万字,时间跨度自先秦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共分为先秦时期的哲学、汉唐时期的哲学、北宋至明中叶时期的哲学、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近代中国(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哲学发展等五编。本书在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成果、新思维、新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传统训诂和现代诠释等方法,以文献史料为主,兼顾考古发掘史料,尽力摆脱和打破以往哲学史简单分类、教条化及西方模式,凸显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国哲学的特点,围绕中国哲学史每一历史时期各哲学学派和哲学思潮及其代表人物思想来展开有重点性的梳理、阐发、探讨、分析,力求准确地诠释和通俗地表达传统哲学思想的意蕴,并充分注意传统哲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全面展示其
哲学史旨在有联系地阐述那为解决存在问题或使人了解我们的经验世界而作的各种尝试。它是从古至今探源究理的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不仅按年代列举和解释各种哲学理论,而且研究各种哲学理论彼此的关系、产生的时期,以及提供哲学理论的思想家。每一种思想体系或多或少地有赖于其所由兴起的文明、以前各种思想体系的性质,及其创始者的个性;它又反过来对当代和后代的思想和制度发生很大的影响。 《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既是关于研究西方哲学史的专著,内容涉及自然哲学、知识和行为问题、伦理问题的探讨、宗教运动、基督教神学的兴起、经院哲学的开端等等。
《中国哲学简史》原名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至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的英文讲稿。该书在世界范围内都影响巨大,是迄今为止西方人了解、研究中国哲学的书,是世界各地许多大学教授中国哲学课程的教材。本次收入 国民阅读经典 丛书的《简史》,采用赵复三先生的中文译本。
《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 精装本)》是一部讲述西方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其雏形为梯利教授在大学任教时的讲义。 《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 精装本)》分为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三编。往下又划分为自然哲学、知识和行为问题、重建时期、伦理运动、宗教运动、基督教和中世纪哲学的古典来源、经院哲学的形成期、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英国经验主义的开端、欧洲大陆的唯理论、启蒙运动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德国的唯心主义、黑格尔之后的德国哲学、法国和英国的哲学、法对理性主义和唯心主义等二十篇。篇下设章,讲述更为具体。文后附原书索引,便于读者检索细目。全书接近七十万字,是一部规模宏大、逻辑严谨、公正客观的哲学史著作。
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浩瀚哲学地图,我们需要一个好导游。卡特琳 莫里斯正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向导,她凭借敏锐的思考和犀利的画笔,照亮存在主义迷雾和柏拉图的洞穴。在她笔下,耳熟能详的哲学家在书上巡游:亚里士多德、尼采、卢梭、伏尔泰、黑格尔、德勒兹、波伏瓦、阿伦特、马克思 而作为女性漫画家的她也有机会在此吐槽思想世界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卡特琳以严谨和幽默的方式与你交流她的哲学概念,推翻男性神话,勾勒出另一种思维方式和处世方式。
《心理学的故事》是一部适合大众阅读的心理学史名作。英文版自1993年首次出版以来,广受欢迎,成为同类著作中的佼佼者。作者莫顿 亨特是美国当代伟大的科普作家和著名的心理学家,《心理学的故事》是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 《心理学的故事》是一次有关人类智慧和自我认知的心灵之旅。作者以轻松有趣的笔墨,从西方智慧的源头 古希腊哲学出发,为我们讲述了心理学科如何从一些原始、朴素乃至玄学的观念,经过理性的观照和经验的反复检验,再辅以18世纪以来的科学实验方法,发展成为当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 显学 。故事的中心是人, 心理学的故事 的中心是思想者们。泰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这些前科学的先贤大哲们经过现代心理学学科的谱系学分析,竟然折射出有趣的人性议题;而梅斯梅尔、威廉 詹姆斯
《易经真的很容易》由曾仕强,刘君政著
本书是著名学者冯友兰的重要代表作。本书以时代思潮为纲,对整个中国哲学史以至于文化史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新见解。在指导思想上,作者 不依傍别人 ,在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地开展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在内容结构上,以共相与殊相、一般与特殊问题为基本线索贯穿中国哲学史,广博而不芜杂,严谨而又生动,达到了文与质、博与约的统一。书中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中的精神境界学说,更使得本书具有探究人类精神发展史世界意义。对于关注及研究中国哲学与文化的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常备书。
内容简介 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历代祖先留下的宝贵资产,其中包括无数的器物、各类的制度与丰富的理念。而历久弥新、塑造民族心灵的是理念。今日谈国学,显然侧重于对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不过,若想重振传统理念的生机与活力,国学首先要面对三大挑战:第一,如何跨越两千多年帝王专制对儒家思想的钳制与扭曲?第二,如何化解宋朝以来儒家学者对佛教和道家的误解与批判?第三,如何回应西方文化对理性思辨的要求? 若要探讨国学对人生有何启发,首先要做的是正本清源。作者撰写本书的心意,是希望跨越两千多年帝王专制政体对传统理念的扭曲与压制,回归先秦时期的儒家与道家。克服三大挑战,回归国学原典。由学习而理解,在实践中品味,知之好之乐之,再创文化新机。儒家提供处世原理,道家示范自处之道。修己安人
本书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论主要阐述18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德国古典哲学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18世纪后半期的德国古典哲学——康德哲学,包括康德的时代及康德哲学思想发展的过程、康德早期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思想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康德早期对莱布尼茨—沃尔夫唯理论的批判和“批判哲学”的形成以及康德的认识论、伦理学、美学、自然目的论、社会政治思想和历史观。第三部分主要阐述18—19世纪之交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费希特和谢林的哲学。第四部分主要阐述19世纪前30年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黑格尔哲学,包括黑格尔哲学产生的时代及其理论来源、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特性及其认识论根源、黑格尔的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以及黑格尔哲学的历史命运。第五部分主要阐述19世纪30—40年代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和终结—
初编:视野 角度与方法 本书的主题是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本卷的几讲主要讨论现代西方新理论和新方法如何运用到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中,包括年鉴学派、福柯和后现代历史学;并讨论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包括考古发现、图像,甚至地图。作者以此提供了一套不同于以往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的新方法,希望青年学生们借此对习以为常的观念进行 陌生化 的再思考,并由此走入一个离开思想史研究套路的新空间。 二编:在思想史的周围 思想史不只是要讨论思想,还要讨论思想的历史背景、知识基础以及成为制度的过程,所以,它总是和政治、社会、生活的大千世界相关联,它无法画地为牢,也无法限制自己的边界。本卷的几讲把思想史研究的视野横着放大到文化史、知识史、法律史等各个方面,还竖着放入不同的研究时段。在不同的研究视域中,
本书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共3篇,包括希腊哲学、希腊化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
1929年春天,马丁 海德格尔和恩斯特 卡西尔在瑞士达沃斯进行了一次公开对话,这两位欧洲最重要的思想家交流了涉及哲学史上最紧迫的问题:人类的有限性是什么?客观性是什么?文化是什么?真理是什么? 《欧陆分野:海德格尔与卡西尔在达沃斯》采用历史叙事与哲学重构相结合的方法,避免将达沃斯争论简单寓言化或政治化,试图以中立的视角观察卡西尔与海德格尔的思想交锋,揭示这场对话在20世纪欧陆思想史中的分水岭意义。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本书不满足于简单的二元对立解读,而是着重探讨两位哲学家的共同点与分歧,深入分析他们的核心思想,同时考察争论前后的历史背景,将哲学思想的流动与更为复杂的文化语境结合在一起分析。
黑格尔的 哲学史讲演录 (一般简称 哲学史 )是一部重要的古典哲学著作。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奠基人都很重视此书。马克思很早就仔细读过黑格尔的 哲学史 ,对这书作了很高的评价,并曾在 德意志思想体系 中多次加以引证,特别是引证了第三卷的内容。恩格斯在许多著作和通讯里也提到黑格尔的哲学史,特别在 自然辩证法 里,对黑格尔 哲学史 中论述希腊哲学部分,作了摘要和评述。一九一五年列宁在瑞士期间于百忙中抽暇读了黑格尔三大巨册 哲学史 ,并且还作了笔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黑格尔 哲学史 所作的摘要和评述,提供了批判改造黑格尔哲学史观点的典范:吸收改造了其中的辩证法观点,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并驳斥了黑格尔对哲学史的唯心主义的解释。 《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这个译本是根据格洛克纳(Hermann Glockner)为了纪念黑格尔逝世
《企鹅哲学史》(上卷)以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家为起点,一路穿行过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终将脚步停留在了世纪末的尼采、布拉德雷与杜威。上卷以哲学史的时序为轴,伟大的哲人、纷繁的学派、涌动的思潮、冲破思想桎梏、颠覆旧学的创新思想者们在原本恢弘却又混沌的思想画卷中渐次浮现,在作者提要钩玄的笔下,深邃幽隐、盘根错节的哲人哲思显得明快畅达。 《企鹅哲学史》(下卷)主要书写19世纪末之后的哲学思想。由于分析哲学的兴起,下卷按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分庭抗礼的哲学史发展态势,以平行结构逐一解析两套体系的思想发展历程。无论是胡塞尔、海德格尔这样的欧陆哲学权威巨擘,还是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这样的分析哲学执牛耳者,都在作者的娓娓道来间变得面目清晰。此外,本卷视野还兼及中国、印度、阿拉伯-波
本书含有《哲学史教程》的第四至七篇:第四篇、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第五篇、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第六篇、德国哲学;第七篇、十九世纪哲学。
半个世纪来风行欧美高校的思想史教材,威斯康星大学教授罗兰 斯特龙伯格扛鼎之作,中文版面世以来屡屡再版,以高屋建瓴的历史眼光、激越昂扬的文字表述、犀利透彻的哲理分析,生动而简约地勾勒了现代西方思想全景。 在本卷中,作者依循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谱系,回顾了从中世纪后期到启蒙运动的西方现代思潮: 中世纪是巫术与魔法的时代,也是现代科学和哲学诞生的时代,其后期出现了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复兴,这一次复兴为随后的一切发展奠定基础并创造条件。 17世纪是个 天才世纪 ,从开普勒、伽利略到笛卡儿、牛顿,西方世界走入科学和理性,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分裂开来。科学革命塑造了这个世纪,并波及政治领域,思想转向启蒙。 18世纪是启蒙的世纪,人们将认识世界的重心从自然转移到人世。启蒙运动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浪漫
本书基于哲学与历史相结合的思想史视角,深入探究了 性别和种族平等 思想和表达自由 等现代价值观念的历史演化进程,并将其思想根源追溯至激进启蒙运动。激进启蒙运动最初于17世纪晚期作为一股思想暗流隐秘登场,而后于18世纪在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温和主流启蒙运动的角力过程中成熟,并于世纪末叶公开化且逐步稳居上风,最终演化为一场宏大的 思想的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