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学家很早就认识到,社会关系问题和许多心理疾病联系在一起,例如抑郁,但是当前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开始认为,容易经历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疾病。人们把相当多的注意力用来寻找合适的干预形式,帮助具有社交恐怖症的那些人克服他们的问题。本书的目标是把对害羞的研究集中在一起并加以评价,这些研究是在心理学的框架内完成的。在许多年前,写就这本书的可能性不大,但而今,对害羞及相关话题的兴趣增加了。这一研究表明,理解害羞并不简单。心理学家在寻找对害羞的解释中,利用了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对儿童发展的研究、行为遗传学、寻找
本书是《神奇的五行系列丛书》系列之一的《生灵的哲学》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自然”的人格、不可逾越的法则、“上帝的暗示”、欲望是动物的本性、习惯是生物的禀性、恐惧是生灵的共性、信仰是人类的灵性、天堂的由来等内容。这是一本现代人看的“古代”书,也是一本“古代”人写的现代书。它说:人体是天地的“具体而微”者,人与天地息息相通,人类的行为应当取法于天地,与天地保持一致。它又说:风水能够影响人,人也能够影响风水。它还说:诚是天人相通的媒介,做到了至诚就能与天相通。生灵的哲学,在这本破译自然法则、揭示生灵奥秘的作品里得到了广度和深度上的双重诠释。
本论文集共收录论文24篇,较集中地反映了一个阶段来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方面的发展状况和讨论思路。全书正文内容分为“总论部分”、“理论部分”、“海外回响”、“个案分析”四个部分,“附录”内容为两篇综述。这些论文的特点是主题突出,讨论深入,是围绕中西哲学不同形态进行比较研究,力图突破过去以西方哲学为依傍的传统做法,为未来的哲学比较研究乃至哲学本身的发展寻求新的空间,体现了大胆探索、力求创新的理论热情和勇气,具有的学术水平和相当的启迪意义。
本书是由12篇专论续集而成,以这种由点及面的形式,试图从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伦理学、人性论、管理思想等多个层次和角度全面深入地展开中西哲学比较这一主题,以避免过去人们在这一问题的论述上所容易流于的泛泛和空疏。本书是《弘道中国古典哲学与现象学》一书的续篇。《弘道》是笔者六年前出版的一部关于中西哲学比较的专著。在该书里,笔者通过以消除主客对立为宗旨的西方现代现象学哲学与以天人合一为宗旨的中国古代哲学的比较研究,试图从中为人们揭示出二者基本精神的一致性,并基于对这种中西哲学从对立趋于同一的认识,提出了外的内化、内的外化这一“世界性”的文化和哲学的基本模式的构想。
20世纪是中国社会大变动时期,其变动的规模、深度和速度,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没有哪一个世纪可以与之相比。社会大变动导致思想大变动,思想大变动的集中表现就是学术上的大论辩,而哲学论辩是其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由于哲学是全部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是一切学科的概括,因此,哲学论辩实际上就是关于社会实践指导思想的论辩,是各个学科论辩的焦点,其意义无疑是非常重大和深远的。本卷的宗旨就是要把这一百年内哲学论辩的整体面貌和基本内容真实、全面、系统、简明扼要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下面说明一下我们编写《论辩?哲学卷》的一些想法。《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是一套熔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大型系列书籍,是二十世纪关于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重要学术思想的汇要,共四卷四十册。本卷就是要把20世纪
这部文集本来的标准是《跨越不同的世界》,意为其中所收的文章出入中西哲学两个领域。其实,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的读书人就不得不跨越两个不同的世界,面对两种不同的文化。从十九世纪末抱着一部洋装书芽芽学(外)语的“老新党”,到二十世纪末“汉话胡说”的“后学小生”,无不如此。 本书内容涵盖了诸多现代哲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比如重写中国哲学史、现代中国的理性主义、海德格尔哲学的起源问题、黑格尔和他的《历史哲学》、我国的人文精神等等。从中国哲学的自主和自觉到西方哲学对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影响,从孔子的《论语》到朱熹的释义学,作者以其作为一个哲人特有的敏锐和深厚的学养,不仅为我们细致梳理了哲学与政治、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的关系,也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