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被视为科学史分水岭的名著,是20世纪学术史上具影响的著作之一。它引发了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掀起了世界性的阅读热潮,至今不衰。其影响不限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学、宗教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书中首倡的 范式转换 ,如今已成为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概念。 本书初版于1962年,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该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增加了加拿大哲学家伊恩 哈金(Ian Hacking)教授所写的导读。青年翻译家张卜天教授精心翻译了新的中译本。
20世纪科学和技术剧变以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和困难(气候变化、核能、转基因生物等)增加了对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后果进行形式化思考的必要性。 今天,专家评估和伦理委员会不能成为理解这一进步的社会可接受性和可取性的合法来源。 必须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分担责任,不仅在研究和创新项目过程中,也在社会中分担责任。 本书从道德责任的角度介绍了负责任研究与创新( RRI)的主要观点,提出不少于10种对责任理解的方式,引出哪些是积极的,并支持解释和组合多元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体现了道德创新。书中分析了大量案例,提出了这一新兴领域中很少讨论的观点(当前的努力评估实践、研究的完整性问题、参与式技术评估的手段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理论的不确定,但本书重新组织了科学、创新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并且做出了负责任研究与创
负责任研究与创新是一个矛盾的框架,难以概念化和应用。一方面,研究和创新看似只遵循逻辑而无视社会问题,另一方面,责任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解释。不同的视角隐含在RRI话语中,这也使其应用变得困难,因为每个社会维度都提出了不同的实施路径。这本书试图表明,这种对RRI的冲突理解是如何由对伦理和责任的还原解释引起的。借鉴相关的哲学文献,作者发展了一个贯穿现代的责任和自由的连贯概念,以表明我们经常采用的版本的狭隘性。他也提出了另一种解释,将不同层次的责任与相关的自由联系起来。这促进了应对社会挑战的互补性伦理方法的分析。由此产生的框架代表了RRI 的伦理方法,进而帮助克服冲突的观点,并构建研究和创新的多层方法。
《系统哲学之数学原理》运用数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的理论,对系统哲学作出论证,以彰显系统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内在统一性。哲学的数理化历来是一个重大课题。《系统哲学之数学原理》尝试用数理方式研究“系统哲学”,体现系统论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的高度统一,同时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帮助人们在哲学与数。
负责任的研究和创新( RRI)已经成为塑造未来科学、技术和创新的一个备受争议的概念。这本书致力于探讨RRI辩论的初始阶段。它的主要观点是,对责任对象的审查必须超越新科学和技术在更遥远的将来可能产生的后果的责任。这与新兴科学技术发展早期阶段对其意义的分配是高度相关的。意义是通过将新的科学和技术与社会和通常技术远景未来联系起来,以及通过这些新领域的定义和特征来赋予的。 这本书的目的是揭示意义分配的这些过程,把它们放在责任的背景下,并为实现更好的理解描绘一个解释学和跨学科的研究计划。本书的观点是通过对纳米技术、机器人技术、增强技术和气候工程的案例研究来说明的。
这本书旨在处理判断的负担和伦理分歧之间的挑战,通过组织科学和伦理论证共存的方式,使得它们在政治决策中能够找到合适的位置。在书中设想了几种形式的协议和解决冲突的开放方式,这些方式与大多数宏观社会和一般的政治哲学家和政治科学家的方式相比是非常不同的。它为在跨学科背景下构建决策详细地解释预防原则提供了原创性的贡献,以确保到达 世界之 。 在部分中,本书超越了我们在许多政治理论中遇到的认知 禁欲 。 以罗尔斯( Rawlsian )的判断负担的名义,或者因为这些理论在他们声称的论证要求方面没有得到充分确定(哈贝马斯或协商民主理论)。这本书捍卫了-种伦理多元主义,这是不同于相对主义或一元论的第三种方式。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详细探讨了预防原则如何刻画科学工作中不同的不确定性来源,提出根据专家和科学家之间的区别来划
本书是我馆 汉译世界名著丛书 120周年纪念珍藏本之一种。
《生死学十四讲》是生死学课程开创者余德慧教授的力作,多年,此次为大陆次引进简体版。生死事大,死亡是生命的目的地。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这道难关。近观死亡,跳出心智的束缚,透视生命的全貌,你会发现生命更加宽广的存在。余德慧教授探讨生死学领域二十年,开创了华人世界门“生死学”课程。《生死学十四讲》是作者在多年对重症病人的临终陪护经验中,关于生死学的心悟。书中强调,我们不能用常理来判断重症病危的人们,必须跳出常理来理解生与死的本质。并借此深入分析到,我们在正常的生活状况下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找回灵性的力量。《生死学十四讲》不仅是临终陪护人员难得的意见参考,更是每个人启悟生命真相的修行之书。二十年前,余德慧在大学心理系,开设了华人世界的门“生死学”课程。当时,每一堂课都大大爆满。后来
北京哲学系吴国盛教授近年来在北京、中央国家机关、东南、西安建筑科技等文化场所演讲的精选集。探讨当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的弊端,从科学观念的溯源开始,讨论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科学与伦理的关系,试图纠正科学凌驾于人的观点,回归科学的多元性和人文性。
《一般科学哲学史》分为三篇,从溯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思想之源头开始,论述了近现代科学与科学哲学的兴起、流变及重要哲人科学家与科学哲学家的科学哲学思想,并介绍和阐释了后现代主义兴盛时段,西方重要哲学流派代表人物的科学哲学思想。全书既囊括了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哲学思想与理论体系,同时又介绍了历史上重要哲学家的科学哲学思想,脉络清晰,语言平实,详略有序,精谨有致。读者可从科学哲学的源头、发展与自我反思中学习、体悟其中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