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或科学革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彼得 哈里森是目前研究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学者,在这本书中,他考察了圣经在自然科学的兴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显示了圣经的内容,尤其是它被诠释的方式,对公元3世纪到17世纪的自然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科学的兴起与新教处理文本的方法有关,这种方法宣告了中世纪象征世界的结束,为科学地研究自然和用技术开发自然确立了条件。
这部被视为科学史分水岭的名著,是20世纪学术史上具影响的著作之一。它引发了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掀起了世界性的阅读热潮,至今不衰。其影响不限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学、宗教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书中首倡的 范式转换 ,如今已成为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概念。 本书初版于1962年,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该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增加了加拿大哲学家伊恩 哈金(Ian Hacking)教授所写的导读。青年翻译家张卜天教授精心翻译了新的中译本。
本书是庞加莱代表作之一,开创性地阐明了 假设 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合法性,通过对假设进行分类,深入探讨了建立在假设之基础上的数学、物理学等科学知识体系。庞加莱看到数学及相关学科中存在的自由约定的特征,由此提出了 约定论 ,既要求摆脱狭隘的经验论,又要求不囿于先验论,这一思想在本书中得到了明确的阐发。具体而言,庞加莱在书中精辟地阐述了他的一系列富有创见和智慧的思想要点,包括:经验约定论;关系实在论;科学理性论;科学中的假设;统一性和简单性;数学归纳法;相对论的前瞻;进化认识论;操作论;科学中的语言翻译;空间问题;等等。本书出版后已成为科学哲学领域的经典,深刻影响了爱因斯坦等科学家。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首要的核心问题,对于理解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乃至科学知识都至关重要。本书在阐述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波普尔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从根本上弄清楚什么是科学、什么是非科学、什么是伪科学,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巨大的方法学上的意义。
雷恩教授分别考察了文字的演变、科学在古代世界的出现、近代早期的科学革命、知识的全球化、工业化等重大历史事件,最终在更广泛的知识史中重新构建了科学技术史。其研究方法借鉴了进化生物学、认知科学的相关成果,也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的视角,又通过力学、化学、地质、农业等方面的具体例子,将多项具体研究整合进了一个大框架内。因此,本书不只是一种通俗意义上对科学的 文化史 叙事,更是通过专业、清晰、严谨的方式,对自然科学各专业领域内的具体研究进行的深入分析。科学被置入更广泛的人类知识背景,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 针对当前的 人类世 地质年代及其带来的多重挑战,本书还在最后部分提出了一个切实而饱含希望的建议:如果我们能够基于新兴的社会网络分析,更充分和完善地利用互联网,构建一个全人类共同的
该书从较广泛的意义上理解科技伦理,认为凡是科学技术本身或者科技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引发的所有关涉道德、义务、责任、价值等方面的问题均应属于科技伦理的范畴,在此基础上,考察科学技术的伦理全貌,试图建立一套并列关系的论域分类体系,试图用科学技术本身为参照系,衡量科学技术与各种伦理问题涉及领域的关系为逻辑,尝试对科技伦理的不同研究领域进行了划分,共划分为本体域、主体域、客体域、学科域、工程域和管理域六个部分。希望这种观察能够准确梳理、表达和评价当代科技伦理的研究成果,并呈现创新性的观点和意义,给人以有益启示。
科学理论的演变与科学革命的机制,对于理解科学进步以及进一步思考在科学中如何做出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本书除了讨论科学理论的常规演变外,着重探讨了涉及科学理论中重大演变的两种方式,即理论的还原与整合,突出阐述科学理论还原与整合的结构与逻辑;结合当代科学所关注的焦点,本书探讨了 当前把生物学还原为物理学-化学的困难之所在 。为了评价科学理论的进步,本书还讨论了科学理论的评价问题,并重点探讨我们所提出的科学理论的评价机制和原则(三性标准)。
《系统哲学之数学原理》运用数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的理论,对系统哲学作出论证,以彰显系统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内在统一性。哲学的数理化历来是一个重大课题。《系统哲学之数学原理》尝试用数理方式研究“系统哲学”,体现系统论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的高度统一,同时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帮助人们在哲学与数。
思考一个难题优选的方法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着手处理有关自然、道德以及形而上学的大问题?怎样给出富有创造性的回应,挑战被认为是标准的概念、消除偏见以及先入之见?一种方法是利用问题本身,并且以一种它担负得起的富有创造力以及洞擦力的方式来构建它,以明晰取代混乱,使晦涩变得可理解。这些都是“实验”所支持的东西。在现代,或许就科学而言,术语“实验”意味着一种在现实世界中实施的物理的实践操作。但是,它可能还有许多更宽泛的定义,例如一种能保持理智以及发挥想象的思维方式。爱因斯坦称这种“实验”为“思维实验”或者“思想实验”。在本书中,“实验”这个术语包含了悖论以及类比,如:用于举例说明,测试并梳理论证以及假说的情境,推平逻辑矛盾并推进理论破壁。
本书以论述苏轼的自然观为中心,兼顾他的科学技术思想和科技方面的诸多具体贡献,包括在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抗灾救灾、防疫灭病等方面做出的值得千古称颂的实绩。可以说,本书的撰写和出版,弥补了学术界研究苏轼文化遗产的不足,更全面地评价了苏轼这位可与世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比肩的文化名人的历史地位,更深入地探讨了苏轼在自然观方面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了在文学家、书画家之外,一个更多面的苏轼。
郭书春著的《算经之首--九章筭术》作为《自然国学丛书》的分册之一,通过对中国 经典的数学著作——《九章筭术》的探讨,系统而全面的介绍了中国古代传统数学的特点,并和西方数学做平行比较,以展示其优劣所在。
《技术哲学》是费雷德里克·费雷于1988年出版的一部技术哲学著作,书中全面探讨了与技术相关的哲学问题。包括技术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伦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卡尔·米切姆认为本书可以当作技术哲学的简明,保罗·杜尔宾在总结美国技术哲学发展时,认为本书在怀特海之后“设计了一种‘有机的’技术哲学”。 费雷德里克·费雷著的《技术哲学》系统阐述了技术哲学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全书从重新界定技术开始反思技术,进而分别阐述了技术与实践智慧、技术与理论智慧、技术与现代存在、伦理学与技术评估、技术与宗教、技术与形而上学等问题。本书被米切姆评价为具有“技术哲学的简明”的意义。
有人说,一部西方文明史就是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传播史,这说明科学创造与科学传播在西方文明中同样重要。但问题是,与其他民族相比,西方的科学传播究竟有何独特之处?本书的主旨是,西方科学传播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扩散,而是有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等思想家把科学知识升华为一种或几种观念,如原子论、理性主义、机械论、进化论等等,从而深深地影响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因此,科学传播在本质上是科学观念的传播,科学传播的*境界不是传授具体科学知识,而是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或生活方式。本书依次讨论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科学思想及其传播(*章),中世纪的科学思想及其传播(第二章),理性时代的科学思想及其传播(第三章),分析时代的科学思想及其传播(第四章),后现代的科学思想及其传播(第五章),现代科学思想
张昌盛*的《自然科学现象学--先验主体间性现 象学视野中的科学》是一部从胡塞尔的先验主体间性 现象学的视角对自然科学的哲学研究。全书分为三个 部分:**部分是对自然科学现象学研究纲领的论证 和阐明;第二部分是阐明先验主体间性现象学的理论 框架;第三部分是用先验主体间性视角分析科学理论 的历史发生构成和发生逻辑学构成,以及科学理论的 本体论、意义和真理等主题,澄清科学在生活世界中 的奠基问题。对自然科学及自然的先验现象学研究是 建立胡塞尔设想的先验的、历史的现象学阶段的重要 主题,也是现象学与自然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