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死亡问题不断地困扰着有死的人类。到底什么是死亡?如果说顺天应时的古人对死亡尚有几分乐天知命的达观的话,现代社会由于强大的科技力量的支撑,死亡越来越被边缘化。人们刻意回避死亡、制造死亡禁忌,营造一种没有死亡和看不见死亡的人生与社会,死亡是什么的问题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和思考。然而,死亡不会因为人们刻意回避就推迟到来或者不再存在,也不会因为人们不愿意思考就放弃它存在的意义。 本书指出: 死亡是涉及人类生前、死后和死亡过程的认知图式、信念信仰和意义体系。 本书从 自然生命的结束 和 生活世界的解体 两个维度梳理了死亡的生物过程和社会过程,其中既涉及心肺死亡和脑死亡、濒死期、生理死亡、心理死亡等关于死亡的生物过程的具体知识和经验,又从公民身份的结束、社会关系的结束、人伦世
这是一部出色当行的西方科学与科学思想发展史。作者从四五百种古今文献中钩玄提要,建构出一部简明流畅的历史叙事,达到了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境界。但本书的成就和价值远不止此,因为作者不仅仅整理出一部西方科学史,而且要以此为阶梯,去探索一个更重大的历史和文化问题,即 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 。但要澄清这一问题,研讨的范围必须从科学史推广到西方思想史与文化史的整体。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本书在科学史叙事的后面衬托着一层西方哲学史,而且还隐现着一套西方文化史。但本书的深度尚不尽于此,作者笔下写的是西方科学史,心中关怀的却是科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全书的设计和论辩方式也有意无意地针对着 李约瑟问题 而发,作者对于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及其他相关论著有着深入理解而且评论得非常中肯。 本书初版
科学无处不在。它使我们能去往外太空、探索人类演化的关键,以及治疗十数年前还在肆虐的疾病。科学也威胁着我们,看看核毁灭、人种论和环境污染便知。我们该如何调和这两者呢? 《科学哲学》一书讨论了这些问题,也论及关于科学的其他方面。它展示了科学本身,连同我们学习它的方法,是如何在晚近几十年急速变化的,又特别检视了科学学的源起 托马斯 库恩、卡尔 波普尔和保罗 费耶阿本德等人的思想 和后续发展。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刘永谋老师关于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的新作。 本书分为4编,共25章。全书从如何理解技术治理、如何选择技术治理、如何调整技术治理、如何控制技术治理四个问题出发,从哲学层面跨学科地切入技治思想研究、技治批评研究、技治实践研究、技治建构研究,详细深入地归纳、提炼、创新了技术治理的诸多基础性问题和观点,以期作为进一步深入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细部研究和操作研究的某种可选择的 脚手架 。全面论述了技术治理的基本原理、技治推进的诸多构想及实践、技术治理的风险以及有限技术治理理论,是当下技术治理理论集大成之作。
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是科学哲学首要的核心问题,对于理解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乃至科学知识都至关重要。本书在阐述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波普尔关于科学与非科学划界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从根本上弄清楚什么是科学、什么是非科学、什么是伪科学,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巨大的方法学上的意义。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中某些基础命题的介绍。这些命题包括世界观的概念、科学方法和推理、真理、证据、经验事实和哲学性/概念性事实之间的对比、可证伪性以及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第二部分探讨了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转变,并关注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某些哲学性/概念性命题所扮演的角色。第三部分介绍了新近的发现和发展,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相对论、量子理论和演化论。
雷恩教授分别考察了文字的演变、科学在古代世界的出现、近代早期的科学革命、知识的全球化、工业化等重大历史事件,最终在更广泛的知识史中重新构建了科学技术史。其研究方法借鉴了进化生物学、认知科学的相关成果,也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的视角,又通过力学、化学、地质、农业等方面的具体例子,将多项具体研究整合进了一个大框架内。因此,本书不只是一种通俗意义上对科学的 文化史 叙事,更是通过专业、清晰、严谨的方式,对自然科学各专业领域内的具体研究进行的深入分析。科学被置入更广泛的人类知识背景,成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 针对当前的 人类世 地质年代及其带来的多重挑战,本书还在最后部分提出了一个切实而饱含希望的建议:如果我们能够基于新兴的社会网络分析,更充分和完善地利用互联网,构建一个全人类共同的
技术是什么?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技术的进步是否让世界更加美好?在本书中,厄休拉 富兰克林为我们揭开了技术的真实面貌。在富兰克林看来,技术远不是齿轮与传输器的总和,而是一个系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改变了我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还强迫我们重新定义力量与责任的概念。与传统上的技术解放人类的观念不同,富兰克林认为技术从未像它允诺的那样解放劳动力,而且很可能将我们引向一个命运未卜的未来。通过将技术视作一种实践、一种催化剂、一种媒介,以及*重要的,一种体制,富兰克林全方位地展示了我们生活中的技术,以及技术带来的服从文化。 三辉书系 现代人小丛书 已出: 1《画地为牢》(多丽丝 莱辛) 2《技术的真相》(厄休拉 M. 富兰克林)本册 3《无意识的文明》(约翰 拉尔斯顿 索尔) 4《培养想象》(
该书从较广泛的意义上理解科技伦理,认为凡是科学技术本身或者科技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引发的所有关涉道德、义务、责任、价值等方面的问题均应属于科技伦理的范畴,在此基础上,考察科学技术的伦理全貌,试图建立一套并列关系的论域分类体系,试图用科学技术本身为参照系,衡量科学技术与各种伦理问题涉及领域的关系为逻辑,尝试对科技伦理的不同研究领域进行了划分,共划分为本体域、主体域、客体域、学科域、工程域和管理域六个部分。希望这种观察能够准确梳理、表达和评价当代科技伦理的研究成果,并呈现创新性的观点和意义,给人以有益启示。
科学理论的演变与科学革命的机制,对于理解科学进步以及进一步思考在科学中如何做出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本书除了讨论科学理论的常规演变外,着重探讨了涉及科学理论中重大演变的两种方式,即理论的还原与整合,突出阐述科学理论还原与整合的结构与逻辑;结合当代科学所关注的焦点,本书探讨了 当前把生物学还原为物理学-化学的困难之所在 。为了评价科学理论的进步,本书还讨论了科学理论的评价问题,并重点探讨我们所提出的科学理论的评价机制和原则(三性标准)。
面对科学的叙事与理解的二难问题,《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的新意在于采取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穿插进行的方式,清晰地解读了欧洲近代科学革命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哲学一直到牛顿科学体系建立的思想进程,论证了科学革命其实是自然哲学的转变。篇破除了科学史对于“事实”的误解:第二篇论述了亚里士多德与哥白尼之争在于自然哲学的根本不同;第三篇批判了科学方法之谜;第四篇详细解读了第谷、开普勒和伽利略在维护哥白尼学说中的不同路径;第五篇对库恩的科学革命观进行了合理重建:第六篇分析了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联:第七篇表达了作者试图整合内史论和外史论的新探索。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导论》由约翰·A·舒斯特编著。
市场化所驱动的金钱崇拜,导致崇高精神的边缘化,使人文精神处于危机之中。有人把人文精神危机完全归结为价值观念转换和商品经济,却忽视了虚拟技术的进步。虚拟技术的出现,让困顿中的人性顺应时势地找到了一个逃避金钱困扰、世俗束缚和人性扭曲的世外桃源。人和文化的虚拟化栖居或者遁逃作为新的人文的生长点,并非天然就是上帝的选民,一开始也饱受争议。乐观主义认为虚拟技术使人类未来更加美好;悲观主义认为数字化、虚拟化以牺牲人类自由和世界的多样性为代价,走向了人文精神的对立面;中立主义对虚拟技术一手打击,另一手赞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的见解,以理性沉思、哲学追问的方式引出非自明的“虚拟技术的人文价值”这一核心问题。 本书从虚拟技术负荷人文价值过程论、虚拟技术的人文价值的逻辑起点和形态、虚拟
这是一个观点问题 Perspective 这个词本身有着多重意义和指向:作为观察事物的视角/观点,透视法,对事物存在的探究(光学、几何学),对未来远景的预期,以及表现事物的方式、绘画法则,等等。 今天,我们将视角与个人主义联系起来,视其为个人化的、不可逾越的真实存在。这一理解恰恰忘却了在古代, perspectiva communis 意味着共同的视野。在科学、艺术和哲学的十字路口,这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有待人们重新发现的传统:观点,不仅相互区分,也意味着互相分享。与其以消极的态度指责透视法学说引发了后 真理思潮和与现实的割裂,不如以积极的态度重新审视透视法,揭示出这个词在相对化的表象背后所蕴含的创造力。这是对历史语境与当今现实的双向考察,在造型艺术、建筑、现象学和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交叉点上,为我们展示出视角本身的多元化特征
该著的目的是从仪器或工艺的角度来理解科学和技术的物质性产物,其路径是对科学仪器进行物质性的认识论考察。作者认为器物与语言具有同等地位,也是理解知识的核心。科学仪器本身就是科学理论,负载着知识。科学仪器不仅仅是科学思想基础层次上的,它与那些理解世界的*重要的理论也处于同一个层次。本书的前六章将会详细阐发这一观点。概念上的技术是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部分发展起来的,后四章将以此为依据来检验几个重要事件,这些事件涉及科学技术的历史和发展及其在当代文化中的应用。
本书包括六个部分:章“绪论”,说明了本书题目提出的原因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必要的述评,指出了本书研究的思路、原则和方法,明确了本书的创新点。第二章“技术负效应的表现”,从对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的探究中揭示了技术对人的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和群体形态所具有的破坏性,阐述了技术负效应对人类危害的范围和程度。第三章“技术负效应的生成”,阐述了影响技术负效应产生的各种因素,揭示了技术负效应的生成机制,说明了技术负效应生成的基本过程。第四章“技术负效应的控制”,归纳和阐述了人们从技术、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控制技术负效应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第五章“技术负效应控制的整合”,分析了第四章所阐述的控制技术负效应的思想方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技术负效应控制整合
国家技术能力评价是揭示国家技术创新状况、反映其科技与经济融合程度的重要方法,也是国家技术能力理论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评价的结论是国家确定发展战略、制定创新政策的客观依据。同时,通过对不同时期国家技术能力的历史考察,更有助于洞察国家技术能力的发展规律,总结成功的经验,指导当前的社会实践。 本书以苏俄技术能力的历史演进及其评价为主题,对有关国家技术能力的已有研究进行了深入剖析,从系统论角度,借鉴技术过程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国家创新政策理论等相关观点,界定了国家技术能力的内涵,并探讨了国家创新系统、国家创新政策与国家技术能力的关系。笔者提出,国家技术能力是以国家为单位或国家层面的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以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相
本书从 e=2.71828...... 出发,将世界表述为能量与信息的世界,通过各种能量信息体的相互作用,推导出自然现象、人生规则、以及解决问题的手段。简洁、统一、和谐而优美。 对各种新奇的理论、各种学术观点都会有一个观察和理解。 读完后,会惊叹世间竟然有这样一本书奇书的存在。 如果你曾有过预感能力 如果你曾觉得人生有许多的疑问 如果你觉得世界是混乱的,善与恶的区别是什么? 如果你有一些个人经验不能得到表达 如果你想得到一个这个世界更深层的表达和解释 如果你想看一下见多识广的编辑们认为“很有新意的一本书” 如果你对人生的名、利、色这些困惑,想不清楚人为什么要沉溺于其中 如果你想了解一个曾经发明家的各种创意来源 如果你想了解前沿的科学和哲学的情况 如果你想明确描述生活中各种关系 如果你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