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时间观念的演化史,从思想史的角度发掘了当代哲学和科学中时间再发现的意义。作者关注时间的构成作用,展示了时间的多样性;破除了把时间只当作一个物理学概念来对待的哲学传统,力求揭示出时间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基督教文化等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意义;并把理解技术时代、理解现代科学中数理传统与博物学传统之交汇整合,也置于时间的视域之中。
《科学与假设》(1902)是法国伟大的数学家、数学物理学家、理论天文学家、科学哲学家彭加勒的一部科学哲学经典名著。在该书中,作者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科学和哲学的理论前沿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其*创的约定论思想在书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像彭加勒的其他科学哲学著作一样,《科学与假设》也是多由已发表的短论、讲演、书评、科学著作的序言或绪论串接而成。例如,*章是1894年发表在《数学评论》上的文章,第二章*初发表在1891年的《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总评论》上,第三章是对罗素的《论几何学基础》一书的评论(发表在1899年的《教学评论》上),第九章根据作者1900年在巴黎国际物理学会议上的报告写成(原题为 实验物理学和数学物理学的关系 ),第十二章由两部著作 (《光的教学理论》,1889年;《电学与光学》,1901年) 的序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科学与近代世界》要研究的是在过去的三个世纪中,西方文明受到科学发一展影响后在某些方面的情况。我认为,时代思潮是由社会的有教养阶层中实际占统治地位的宇宙观所产生的。这一研究就以这种信念为指导原则。由于文化的部门繁多,观念体系也可能不止一个。人类活动中如科学、美学、伦理学和宗教等都可能产生宇宙观,而又受宇宙观的影响。这些部门在每一个时代中,都各自提出不同宇宙观。由于同一群人将受到一种以上或全部上述活动的影响,所以他们的实际观点便是上述各来源的综合产物。但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占支配地位的专门活动。在本书所讨论的三个世纪中,科学方面所产生的宇宙观压倒了其他方面所形成的旧观点而独步一时。人们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要问的是:现代世界新出现的科学思
20世纪以来,概率论逐渐渗入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它愈来愈成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在概率论发展历史上,18、19世纪之交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具有特殊的地位。 拉普拉斯在他的纯粹与应用数学的众多严格的学术著作之外,还出版了为普通读者写的两篇通俗文章,《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双语版)》就是其中的一篇,它构成了《拉普拉斯全集》第7卷中的巨著《概率的分析理论》的引言。 《关于概率的哲学随笔(双语版)》的意图就是让读者不借助较深的数学知识就能了解概率的原理,作者本质上将数学对象以非数学的面貌呈现,用大众化的语言详细论述当时概率论的原理和一般结论。 拉普拉斯概率理论在19世纪的概率论发展史上占据了中心和统治地位,对19世纪的概率论的发展产生了
本书是硕士研究生 科学技术哲学 课程的教材,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提供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本书除绪论以外,共分18章,内容包括:科学与技术的含义和特征,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模式和趋势,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史,自然界的存在,自然界的演化,自然界中的人类,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及规律,科学技术研究中的经验方法,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方法,数学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创造力开发,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与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技术的正负效应,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创新与教育,科学技术与人类未来。
理论研究的任务,在于对事物的现象从其内部联系作出科学的说明,也就是设想、构思其内部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图景。由此推想,作为理论研究任务之内的哲学研究,虽然理应着力于改造世界,但首先要能够合理地诠释世界。对于显现人类智慧乃至于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科学创造而言,亦应如此。 本著以为,科学创造活动的内在图景是:自然的任何存在物都是有结构的,任何结构本质上都是一种序的存在方式;存在物可以无限多样的序的方式或形态存在,现实事物只是无限多样的序的呈现方式之一。潜在的无限多样的序的形式,既是人类认识的未知领域,也是人类进行科学创造活动的可能性空间;不同的序受不同的序律制约,不同的序具有不同的功能。科学创造的发明活动,就是提取序元,构建新序的活动;科学创造的发现活动,就是通过现实的序而发
《哲学视野中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共分上、下两篇内容。上篇为科学技术哲学基本问题研究。内容包括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科学价值的哲学探索.简单性和复杂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发展的动力问题,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以及科学思维方式等。涉及并涵盖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之外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基本问题。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学科内容体系。 下篇为科学技术与社会专题研究,内容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发展战略问题,科技进步与人民利益的实现,科技活动的社会组织形式,科学普及和科技传播,科技人才培养,科技全球化和企业的技术联盟以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侧重点是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从整体上勾画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体系。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书系:论问题学 哲学、科学和语言》内容包括:辩证法与苏格拉底:疑难性对话里辩证性叩问的作用;辩证法与作为对苏格拉底逻各斯之反应的假设方法;辩证法、分析与综合;是的问题或者问题之问题向是之问题的转移;辩证法与逻辑学;作为建构成分的叩问的死亡及其对西方思想命运的影响;作为西方传统中问题学的初级压缩形式的分析与综合;亚里士多德对辩证法的断裂等。
著名科学家与人道主义者厄休拉·M.富兰克林在这本书中考察了技术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与传统上的技术解放人类、技术让世界更美好的观念不同,富兰克林认为技术从未像它所允诺的那样解放劳动力,而且很有可能将我们引向一个命运未卜的未来。通过将技术视作一种实践、一种催化剂、一种媒介,以及最重要的,一种体制,富兰克林全方位地展示了我们生活中的技术,以及技术带来的服从的文化。
著名科学家与人道主义者厄休拉·M.富兰克林在这本书中考察了技术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与传统上的技术解放人类、技术让世界更美好的观念不同,富兰克林认为技术从未像它所允诺的那样解放劳动力,而且很有可能将我们引向一个命运未卜的未来。通过将技术视作一种实践、一种催化剂、一种媒介,以及最重要的,一种体制,富兰克林全方位地展示了我们生活中的技术,以及技术带来的服从的文化。
著名科学家与人道主义者厄休拉·M.富兰克林在这本书中考察了技术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与传统上的技术解放人类、技术让世界更美好的观念不同,富兰克林认为技术从未像它所允诺的那样解放劳动力,而且很有可能将我们引向一个命运未卜的未来。通过将技术视作一种实践、一种催化剂、一种媒介,以及最重要的,一种体制,富兰克林全方位地展示了我们生活中的技术,以及技术带来的服从的文化。
近年来,与科技伦理相关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不断出现,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科技人员道德想象力的缺失。科技人员道德想象力是一种使科技人员以道德的方式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理性。科技活动自身的特性使得科技人员道德想象力具有不同于其他职业活动者的特性:注重科技活动后果的不确定性、强调“考虑的周全性”、整体思考科技活动基础的可靠性和全程追求科技活动要素的和谐性。本书分析了科技人员道德想象力在科技人员道德认知视域的拓展、道德敏感性的形成和伦理自觉性的养成,以及引导科技人员自觉践行社会责任、树立道德理想和对科技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并重点阐述了科技人员道德想象力在有效减少和化解科技风险、提升科技伦理的实践有效性、促使科技人员创造性思考科技伦理问题和应对道德冲突方面所
经络是一个知道的人很多,但明白的人很少的中医学概念。如果将经络弃之,传统中医理论将难以存在,中医现代化之门也会永远紧闭。而靠针灸技术吃饭的医生们则*是尴尬,不会给患者介绍自己的技艺和功效了,因为从此没了说法。既然丢不得,那就必须把这件事弄明白。为了避免混乱,马晓彤*的《经络 生命信息之网/自然国学丛书》分为四章,分别从不同语境讨论经络这个复杂的问题。**章从传统中医学视角看经络,第二章从现代中医学视角看经络,第三章从整个医学的视角看经络,第四章从大科学视角看经络。四个视角体现了不同的特殊语境,综合起来,将会对经络有一个较为全面、清晰的认识。**章所说的经络是传统中医学的说法。古时的中医还没有受到现代科学知识的影响,认识事物较为直观。在古人眼里,凡是具有网络、循环与脉动特征的系统
本书是一部科学哲学的普及性著作,以20世纪科学哲学在西方的兴起与发展变革为线索,对波普尔、托马斯·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重要科学哲学大师以及维也纳学派、SSK等一些重要科学哲学流派的主要思想与学术贡献作了全面的介绍与分析。既通俗易懂,又不失思想之真谛;既突出了大师们的智慧与启迪,又较好地呈现了科学哲学历史发展的整体图景与清晰脉络;既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认识科学活动的性质,促进科学工作者的必要反思,又能帮助读者学会哲学地思维,努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
本书是伦敦大学政治美学教授埃斯特 莱斯利于2005年写作的一部关于自然、社会、艺术化学工业结合的科学哲学书籍。本书一共分为七章,从前言、卡路里蛋白质的基因合成转化、合成颜色之美、垃圾物品再合成的经济角度等出发,重新审视我们对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人工物质出现的迷人故事的几个方面,在这样做的过程中,说明我们可以如一步探索历的重大技术变革。这本书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它以一种与科学和技术历史学家团体的方法标准不同的方式检查合成产品。这是一本大胆而新颖的书,将为科学技术史家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指导科学实践的发展理论,而是为我们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时代、实践、群众提出的新问题树立了典范,因而是新世纪、新阶段时代精神的精华。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实践观、唯物史观、价值观等视角,研究和挖掘了蕴藏在科学发展观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思维,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贡献及启示。本书对于人们深入学习、理解、研究科学发展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自近代以来,尽管科学突飞猛进,然而“科学的客观性”难题却一直困扰着思想家们。20世纪*名的哲学家爱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独辟蹊径,尝试着以构造现象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先验论主体主义的探寻路向:科学是共同工作的自然科学家的精神成就,科学的对象领域、科学概念和科学命题都属于自我的构造。 为了避免荒谬的“唯我论”陷阱,胡塞尔又将自我进行扩展,由此创建了影响深远的交互主体性学说。雷德鹏编*的这本《自我交互主体性与科学--胡塞尔的科学构造现象学研究》对胡塞尔的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
《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第二版)》全面细致地研究了西方科学哲学的10个主要问题:①认知意义的判断标准,研究了逻辑经验论从可检验原则到可翻译原则,直至走向整体论的内在逻辑线索;②归纳与验证,研究了归纳问题的回答以及归纳逻辑和贝叶斯算法对验证问题的讨论;③科学说明模型及其问题,研究了dn和is模型及其问题,将科学说明的本质归结于对自然定律的认识;④自然定律的本性,探讨了自然定律的规则性进路与必然性进路;⑤还原论,分析各种“还原”概念,从而评价各种相应还原论的得失;⑥科学的发展模式,讨论了科学发展的累积模式、不断革命说、范式说等,研究了历史主义所带来的相对主义的问题;⑦科学划界,研究了划界标准从*标准、模糊标准、消解标准直至多元标准的发展理路;⑧科学实在论,比较了科学实在论与非实在论的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