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作为一部重要的经典,自有它传承的脉络,研究《周易》的著作汗牛充栋。据近人统计,古今有书名可考的易学著作约有六千多种,传世的本子也有三千多种。本书既要理清如此纷杂的线索,又要遵守此书的体例,行文时就不得不舍去一些必要的考证内容,而直接说明结论。此外,有两点要说明: 一、前人在传述《周易》的著作里,大多忽略了卦变。通过对《周易 彖辞》的研究,我们发现《周易》里 观象系辞 大约有百分之三十的内容取象于卦变,所以在本书里我们较多地揭示了卦变的线索。这条线索或许会引导我们从迷雾之中走出,澄清许多猜测不实之辞。 二、《周易》是包含象、数、理、占四大要素的综合体系,放弃或忽略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全面说明它的内容。在对各项内容的研究中,尤以对象数的理解*为混乱。鉴于这种情况,本书
本书为国学普及读本 “华夏文库”系列其中一册,本系列书精选了中华民族思想史、文学史上有深远意义的典籍、著作,邀约国内对此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全新、全面的分析与解读,使其能够在不改变原有思想主题的前提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的人群进行了解和阅读的出版物。 《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相传为周人所做。易的主要意思是变化,周易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双边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并附以卦爻辞作简要说明。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卦辞与爻辞是经文,称为《易经》, 本书稿以简明浅显的语言将《易经》蕴含的道理重新复述,并辅以少量概括及评论,可作为易学及古典文学、历史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
《周易》为中国传统文化类图书,是崔钟雷主编的“新概念阅读书坊”系列丛书其中的一本。本套丛书旨在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学精华,弘扬文学大家的睿智思想,使读者品读到纯正的国学风韵。 《周易》冠居“群经”之首,是我过现存早的哲学著作,文约义丰,包容广阔,历来传习不绝,也能引起当代广大读者探究的兴趣。其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版式精美新颖,内容像是全面,博大精深的文字配以古香古色的图片,向读者全面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文学精粹。
。。。
于慧卿,李武卫主编的这本《先道易复——邢月朋临床经验学术思想辑要》共分七章,章为医事传记,详细介绍邢老师从事中医事业的经历及其爱好修养;第二章为学术思想精要;第三章为专病论治,围绕冠心病(胸痹)、心房颤动(心悸)、慢性支气管炎等临床常见病展开论述,以体现邢老师辨病、辨证、辨症相结合的学术思想;第四章为经验集要,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及内科外科疑难杂症为中心,全面系统地介绍邢月朋老师在读书、科研、临床方面的经验心得;第五章为医话医论,摘录邢老师平时讲课授徒的讲义及临证心法要诀;第六章为验方精粹,系统介绍邢月朋老师创立并长期应用的九首经验方,包括方名、来源、组成、功用、方解、主治、辨证要点、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验案举要、注意事项等;第七章为典型医案,摘录邢老师近年临床中的验案29例,涉
《易经》是深的一门学问,要深入堂奥,必须有名师教导。如不能亲得名师教导,从本书读起,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易经》的书很多,必须选择一门深入。在《易经》二派六宗的许多派别里,如没有得到一个善本,作为进入《易经》的门户,就会迷路,甚至形成偏见,终生不见大道之要,不亦悲乎! 我从前学《易经》的时候,是选择明代来知德所著的《易经集注》入门,以此为基础,深入《易经》。经过四十七年的检验,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本书将研究《易经》的方法,即象数、图书、公式、定理和占卦、断卦的方法,进行详细地介绍,确立研究汉易宋易的基础。把《易经》图书象数之学,做个解说,使学者容易理解来知德《周易集注》和所有《易经》之书。
《易经》自古即被尊为“群经之首”,是几千年来上自王侯将相,下至凡夫俗子争相阅读的经典著作。 《易经》广泛记载了我国上古时代的经济状况,社会生活状况等,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畜牧养殖,生老病死,诉讼征伐,婚丧嫁娶,祭祀经商,阶级矛盾,天文历法等诸多内容。因此,它不但是一本哲理书,也是一部反映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具有较高的史学研究价值。 《易经》对我国文化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我国古代传统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或者说,它开创了一个自成体系的哲学领域。书中推崇的诚实谦虚、勤恳积极。自强不息等精神品质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一部分;其阐述的相生相克、阴阳互补、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为人处世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
。。。
。。。
《易经》这部书幽微而昭著,繁富而简明。五千年间,易学思想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以及人生哲学。 《周易》经传符号单纯(只有阴阳两个符号),文字简约(约两万四千余字),给后代诠释者留出驰聘才学的广阔天地。迄今解易之书逾数千家。近年已有光电传播媒体,今后阐释易学的各种著作势将更为丰富。 这套丛书的主旨,借用王充《论衡》的话——“疾虚妄”。《论衡》作于二千年前。然而,旧迷雾被清除,新迷雾又弥漫,“疾虚妄”的任务远未完成。如果多数群众尚在愚昧迷信中不能摆脱,我们建设现代化中国的精神文明就无从谈起。我们的任务艰巨而光荣。 本书在进行有关讨论的时候,在考虑到行文可读性的同时,尽量列出其相应的文献依据,以求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