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峻、杨逢彬译注的《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 语录体 。班固的《汉书 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本书为国学普及读本 “华夏文库 经典解读系列”系列其中一册,本系列书精选了中华民族思想史、文学史上有深远意义的典籍、著作,邀约国内对此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全新、全面的分析与解读,使其能够在不改变原有思想主题的前提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的人群进行了解和阅读的出版物。 《近思录》是依朱、吕二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的,全面阐述理学思想主要内容的一部著作,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吕一派学术的主体。本书稿深入浅出的讲解分析了《近思录》的思想主旨,可以作为对于古典文化、国学名作有兴趣的广大读者和历史爱好者难得的参考资料
儒,就是东方的学者,是千百年来研究并推崇孔孟之道的仁人志士。传统儒生都非常注重人格上“超我”结构的建立,即将个体融入社会整体结构中,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世理想。 儒家精神以仁、义、礼、智、信五德为精要,历史上,曾造就了无数既能安身立命,又能兴邦治国的人世巨儒。儒家文化在修身、立世等方面,永远笃信加法和乘法。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对当今天下士子仍然是养其决泱气度的现实支柱。 为了让读者了解中华儒家的全貌,领悟其光鉴照人的不配形神,本书在梳理儒家思想发展史的同时 ,对儒家的思想精要及代表性儒生作了详细介绍。200多幅插图,不仅加强了该书的视觉美感,而且也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强化和延展,是一部全面介绍儒家文化的历史,又适于当代阅读的全彩读本
本书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儒家及其思想,解释了何为“儒”,何为“儒家”;指出了儒家的重要性,儒家与封建礼教的不同;概要总结了儒家文化的特点,儒家的治国安邦之道,儒家的修身之道;分析了儒家的人性论及其发展,提炼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解说了儒学由书斋进入现实的条件和过程;揭示出儒家与君主的对立,也指出了儒家之不足。 本书内容由作者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党校、长江商学院和许多大中型企业进行过数百次演讲,说理深入浅出,用语雅俗皆宜。
作者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论语》有一套以欲为基础,以仁为核心系统的人性辩证法体系,欲是孔子人性论的主要内容。仁拆分开就是二人,这两个人就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自我与他人,《论语》全书是围绕这个矛盾展开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论语》全书的中心思想,自我与他人的矛盾在仁义礼智信原则下获得共赢解决,人生在乐美中获得。《论语》为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制度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它对西方文艺复兴的影响被低估。 《论语》的人性辩证法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和人应该怎样活着这样根本性的问题,同时它也为每一个人提供了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社会问题的价值观决策模式,是享受乐美人生的人生密码。
本书是儒家教育伦理研究专著。全书设三篇十一章。理念篇在比较中凸显人性、人伦、至善是儒家教育伦理三个基本要领和基本理念,实践篇在比较中探讨儒家教育的实践原理;师道篇在比较中探讨儒家教育实践主体的工作原理。本书对儒家教育伦理做了全面阐述,认为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征程中,儒家教育伦理思想中的合理部分仍然具有普世的、现实的价值意义。
《论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凝聚着诸多修身养性、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论语诠解》注释严谨、立意高远,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被誉为“深具时代精神的解读”,对广大党员干部提高素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思想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意识的重要发端和渊源,被尊为“圣人”和“亚圣”,《国学殿堂》丛书特辟专册,选编国学大师对于孔子和孟子生平经历、思想发展等方面的经典论述,使读者可以林的视角和高度认识这两位研究国学,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了解的古代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