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儿童自信、勇敢、独立、坚强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与集体合作的能力。
《会饮篇》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篇对话式的作品,是以对话或者演讲的形式写成的,其背景是古希腊的一群男子在一场酒宴之中的谈话,所讨论的主题是爱的本质。 《会饮篇》表达了柏拉图的内心信念,即不可见的事物是永久的。《会饮篇》也讲述了从低级到高级的爱,在本书中,这群男子认为*高贵的爱是男人之间的爱,他们认为男子应该去爱另一个男子,但是他们反对古希腊风俗中男子对少年的爱,这是他们讨论的前提。
本书是作者关于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著作,共分五个部分:论哲学的目的、论知识的种类、论知性、论想象、论界说。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卢梭1755年应征第戎学院征文。文中把原始社会当作黄金时代加以描绘,歌颂人类的自然状态,指出人类不平等起源于私有观念的产生和私有财产的出现,人类每向前发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就加深一步。本书被称为法国大革命的灵魂,是卢梭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为《社会契约论》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的《斐洞篇》通过苏格拉底的学生斐洞的回忆讲述苏格拉底临刑前一天的言行。苏格拉底与朋友和门徒进行灵魂不朽的谈话,从容度过了生命的*后时光。谈话主题涉及到了自杀问题以及对灵魂存在的证明。
《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传下来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是一本写给自己的思想散文集。马可?奥勒留,不但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成就的思想家。他是著名的 帝王哲学家 ,在整个西方文明之中,他也算是一个少见的贤君。更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他向往和平,却具有非凡的军事领导才干。这本书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可称为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
贝克莱用联想来解释人们关于现实世界事物的知识,这种知识本质上是简单观念(心理元素)的结构或复合,由人的联想把它们结合到一起。贝克莱还用这种联想的概念来解释深度知觉。在他的《视觉新论》中,他研究了人们在只有两个维度的视网膜上如何知觉到深处的第三维度的问题。他认为,人们知觉到深处的第三维度是由于经验的结果,即视觉印象与触觉和运动觉联合起来的结果。运动觉则是眼睛在不同距离注视对象时由于适应动作而发生的动作,或者是在走向或离开所看到的对象时由于身体运动而发生的。换句话说,走向物体或伸手拿物体的连续感觉经验与眼肌感觉形成联想,便产生了深度知觉。因此,深度知觉不是一种简单的感觉经验,而是一种必须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观念联合。这是*次用感觉的联合解释纯心理过程。这样贝克莱继续发展了经验主义中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融合了尼采的毕生哲思精华,充满了对人生追求进步独立的热烈思考和探索,包含积极的智慧,不乏人性的锦囊,渗透着哲理思辨,喷薄着诗人激情,引导人们走向精神的高贵,激发自强不息的斗志,书中的超越观念也重新审视了成功和幸福的定义, 给日后产生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这部著作一直鼓动着人们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和需求。如此,我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之道 。
《经典发隐》 :杨仁山居士对儒家《论语》《孟子》、道家《阴符经》《老子》《庄子》《列子》等六部经典中关键语段的 发隐 。作者契入这些经典的隐藏深意,从佛学的视角发前人所未发之义。尤其后四个 发隐 ,作者视为平生*代表性的著述。
本书是笛卡尔1637年第一次发表的著作,影响很大。书中着重论述了他的方法论思想,并附有三篇附录:《几何学》、《折光学》和《气象学》,作为使用他的新方法的例子。
本书是学习《资本论》原著的辅导性读物。是对*版的修订本。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不仅能够被理解为基督宗教内部新的认信形式的产生以及历史进程中世俗化的开端,而且更能够被理解为古典法哲学的拓展。 他在天主教学术训练的背景与传统中提出了独具特色的 唯独恩宠 、 唯独信仰 与 唯独《圣经》 之神学与哲学思想,探讨了自然法与自由概念的来源,将实证法视为上帝介入此间世界的直接表现,在奥古斯丁思想影响下深入分析了俗世政权存在的理由与界限,阐释了公民所享有的抵抗权及其理由。 宗教改革不仅能够被理解为神圣与世俗合一理念与实践的终结,而且还能够被理解为政教分离的真正开端,以至于在历史学、神学、政治哲学、法学与法理学、国家理论、自然法学说以及政治实践等方面都具有重大而深远之意义。
《 圣经 纵览》是一部内容深沉、年代久远的记录。它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部分内容被译为两千多种语言,是全球畅销书,它影响了西方文化方方面面的发展,塑造了无数人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圣经》如此巨大的力量究竟从何而来?本书从多方面探讨了这一问题,包括《圣经》的写作过程、不同社群和文化对《圣经》的解读、《圣经》对当代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圣经》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等。书中穿插有不少典范的《圣经》引文及其传播史上的轶事,内容精当而丰富,引领读者轻松走进《圣经》世界。
《李叔同说佛(彩色图文本)》的作者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这是我们常人无法领悟的境界。李叔同把他的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与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语堂等文化巨擘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时下的书籍,大多只是供人匆匆一览,禁得起反复阅读,反复领会的经典屈指可数。这本书无疑就是这样的经典,其间还配有弘一大师亲笔手书的格言,并有其学生丰子恺的插画,与星云法师的评注一起合璧。 本书收录有《弘一大师讲演录》、《格言别录》、《李叔同诗集》等,主要为大
《小说理论》是卢卡奇前马克思主义时期最后一本重要著作。《小说理论》创作于1914-1915年,发表于1916年,原本是未完成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的导论部分。如同副标题 关于伟大史诗形式的历史哲学研究 所示,该书主要描写了总体性从古典时代的圆满状态堕落为现时代的分裂状态的过程中,伟大史诗发生了向小说的历史转变,并运用韦伯的理想型方法对小说进行类型学研究,以主人公的心灵与世界的关系为依据,将小说划分为 抽象的理想主义 、 幻灭的浪漫主义 、 一种尝试的综合 《威廉 麦斯特的学徒生涯》 、 托尔斯泰和超越社会生活形式的尝试 和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新小说 。
《回忆苏格拉底》是色诺芬为老师苏格拉底写的一部回忆录。他在书中回忆了苏格拉底一生的言行,对苏格拉底的学问、道德和石破天惊的口才做了相当逼真的描述。虽然他对苏格拉底的学说和思想的理解比较浮浅,远不及柏拉图的同类著作来得深刻,但是此书对研究古希腊哲学史和古希腊社会史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