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99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传讯,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精灵之事,败坏青年。苏格拉底在由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但申辩并没有挽救苏格拉底的性命,他*后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为西方文明打下了两个基本色调。而苏格拉底之死之所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首先要归功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本书包含三个部分内容,一个是北京大学吴飞教授据希腊文翻译的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并作了很多注释,对理解文本很有帮助;第二部分是吴飞教授为这个中文译本写的导言,对这个古代经典文本的背景知识,给读者一个较为总体的概念;第三部分是吴飞教授从自己的角度,对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解读和思考,特别是对《苏格拉底的申辩》中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福柯的分析始于中世纪,他描写了当时人们如何将麻风病人关起来。从这里开始他探讨了15世纪愚人船的思想和17世纪法国对监禁的突然兴趣。然后他探讨了疯狂是如何被看做一种女人引起的病的,当时有人认为女人的子宫在她们的身体周围环绕可以引起疯狂。后来疯狂被看做是灵魂的疾病,*后,随着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疯狂被看做是一种精神病。 福柯还用了许多时间来探讨人们是怎样对待疯子的,从将疯子接受为社会秩序的一部分到将他们看做必须关闭起来的人。他也研究了人们是怎样试图治疗疯狂的,尤其他探讨了菲利普 皮内尔和塞缪尔 图克的例子。他断定这些人使用的方法是残暴和残酷的。图克比如对疯子进行惩罚,一直到他们学会了来模仿普通人的作为,实际上他是用恐吓的方式来让他们的行为像普通人。与此类似的,皮内尔使用厌恶疗法,包括使用冷
《苏格拉底的申辩》记述的是公元前399年,一个叫美勒托斯的年轻人在雅典状告哲人苏格拉底,说他不信城邦的神,同时引进新的神灵之事,败坏青年。于是,苏格拉底被传讯,在五百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苏格拉底拒绝逃走,因为那是直接悖逆法律。他接受审判,平生次公开演说,为自己申辩。他不接受流放或罚款,因为他坚持自己无罪。他只接受要么无罪、要么死刑的判决。终,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圣人,他的受审和死刑构成了西方哲学的母题。《苏格拉底的申辩》无疑是西方感人的作品之一。柏拉图创作这篇对话,为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申辩。从某种程度上讲,柏拉图的所有作品都是在为苏格拉底申辩。说到底,为苏格拉底申辩,即是在为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申辩,为高贵申辩。 本书是 柏拉图读本 系列中的一种。
米歇尔 福柯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社会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富有创造性的历史学家。他不可逆转地塑造了我们今天对权力、性态、疯癫和犯罪等争议性问题的思考方式,奠定了多个学科的理论基础。其批判性研究持续启发着诸多学者、艺术家和政治活动家。在《如何阅读福柯》中,约翰娜 奥克萨拉围绕福柯思想的重要主题,精心挑取十段关键文本,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提供一系列线索来帮助读者由此前行,对福柯的思想做出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迈克?A.辛格,是世俗意义上极其成功的创业者和生意人,是瑜伽、冥想大师,是畅销书作家,在商业、艺术、教育、健康和环保等诸多领域均取得过耀眼成就:他在佛罗里达密林深处创建了一处占地600英亩的灵修社区“Temple of Universe”,该社区始于40多年前, 已是久负盛名的瑜伽和冥想中心,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在自我发现之旅中来到这里感受内心的宁静;他创办的 个公司是建筑公司“Built with Love”,后来是 Medical Manager Corporation 的创办 CEO 和董事长,开发出全面改变了医疗管理行业的 软件包;Medical Manager Corporation在1997年上市,1999年就有超过10亿美元的估值,公司成就还被记入史密森学会的档案馆;他写的书,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成为奥普拉 的书,在土耳其、巴西、西班牙、瑞士、日本、中国 、荷兰、丹麦、芬兰、波兰、意大利等十几个 和地区相继出
本书探讨了政治哲学的关键词 个体、共同体、社会、法律、国家 以及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作者回溯了古希腊以来的政治权力形式,以及各个阶段最有价值的政治哲学理念,这些理念关乎人类的真实面目、人类生活的意义。作者简明扼要地阐述各家观点,并提出了每种观点遭遇的质疑或现实困境,也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末还贴心推荐了可读性强的政治哲学经典书目。
《什么是批判:福柯文选Ⅱ》结集的文章主题是关于批判,批判是在哲学周围不断成形、扩展、再生的,它指向一种未来哲学,或者暗示着取代所有哲学的可能。对福柯来说,批判的重要性在于:试图弄清在何种条件下,可以使启蒙这个问题 即权力、真理与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适用于任何历史时刻。
《吕西斯》被称作柏拉图 迷人同时也让人困惑 的对话。这篇对话或许是西方思想史上*篇关于友谊论题的哲学文本。 什么是朋友? 这一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其后哲人的友谊观。 《吕西斯》的情节是苏格拉底与两位青年讨论什么是朋友。整件事情由苏格拉底对一个无名的谈话者讲述,他回忆,自己那天从学园出来后,本来打算直接前往吕喀昂。令人困惑的是,苏格拉底选择了一条沿雅典城外墙走的路线,结果 巧遇 希珀塔勒斯和克忒西珀斯一伙人。希珀塔勒斯主动邀请苏格拉底一同去新建的摔跤场,还故作神秘地说,那里有一个苏格拉底心仪的美人。苏格拉底好奇,一再追问美人的名字,害羞的希珀塔勒斯却言语闪烁,不肯明说。僵持之下,他的友伴克忒西珀斯忍不住出言相讥,令希珀塔勒斯大为尴尬。随后,善解人意的苏格拉底接受了希珀塔勒斯的邀请,打算亲自
本书为《判断力批判》单行本,与全集中的译本在内容上有三点不同。首先,增加了原书科学院版的注释;其次,增加了作者认为必要的注释,其中包括对康德重要概念的理解与翻译;大三,订正了全集译文中存在的部分误译和漏译。因此,这个注释本更加完善,更加适合学生学习和研究者研读的需要。
美狄亚,希腊神话中的女巫,欧里庇得斯笔下的复仇女英雄,以弑子来报复另结新欢并把自己驱逐出家庭的丈夫而闻名于世。作为希腊悲剧中一名受到不公正对待的 普通女性 ,美狄亚在现代社会仍然充满魅力。尽管如此,这样一个说不尽的故事,其中许多的错综复杂之处,往往会因一些根深蒂固的界定而被忽略。 艾玛 格里菲斯聚焦美狄亚神话中未曾探索过的主题,同时贡献了关于神话故事及其历史的精辟解读。总的来看,作者通过美狄亚的故事,挖掘出古希腊及其意识形态、儿童的重要性、女性的角色以及异邦人与野蛮人地位等引人入胜的洞见。 本书以平和明晰的术语展开极具批判性的深入剖析,探究了美狄亚神话从古罗马到现代社会的流变。作者将神话置于现代语境中,并纳入精神分析等批评框架,突出了美狄亚在当前古典学研究中的地位及其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是尼采的一部早期著作,写于1873年,未完成,生前未出版。在《悲剧的诞生》出版后不久,尼采的研究重心从希腊艺术转向了希腊哲学。他将目光锁定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即前柏拉图时期。尼采深信,二者在精神上同源,共同造就一种真正能够统率和指导人生的文化。他依靠流传下来的残篇断简,尝试复原前柏拉图哲学家的群像,带我们走近和重获那些伟大的天性、伟大的人。本书和《悲剧的诞生》一起,向我们展示了尼采哲学思想的希腊渊源。
作为20世纪后半期重要的法国哲学家,雅克 德里达以其创造的解构主义思想深刻影响了包括性别、法律、文学、政治在内的诸多学科领域,他的思想在掀起巨大波澜和争议的同时,也成了后现代思潮重要的理论来源之一。而与此同时,由其创造的 解构 一词,也出现在诸多电影、音乐和艺术作品之中,成为一种流行风尚。自存在主义之后,鲜有哲学思想能产生这种程度的跨学科吸引力和流行魅力。 在《如何阅读德里达》中,佩内洛普 多伊彻从德里达的著作中选取十段关键文本,逐一进行解读和分析,提炼和拆解德里达思想的关键概念,以向普通读者展示德里达的魅力与重要性。
雅克 德里达是20 世纪后半叶著名的哲学家之一。然而,德里达破坏了哲学的规则,摒弃了它的方法,打破了它的程序,并以文学的写作风格扰乱了它。 德里达运用一系列令人费解的、离经叛道的,但又严谨的手法,破坏了文本、意义和身份的稳定性,这些手法被称为 解构 。直至今日,解构仍引发着同样程度的谩骂和赞美。 《德里达》介绍并解释了他的作品,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知识探险,颠覆着我们一些舒适的思维习惯,是对这位极富争议的哲学家准确、精彩、风趣的解读。
让 波德里亚被誉为我们时代ZUI重要ZUI有煽动性的作家。他被认为是 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领军人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左翼孤独的神枪突击手,他也被称为是关于诱惑或关于大众文化的代表性哲学家。在《美国》和《冷记忆1》之后,本书是超现实领域里一个个人系列纪录里的第三部。异质、非凡,具有才气逼人的原创性,波德里亚在本书中广泛撒网,在进行自传式回忆的同时,也结合了对于美国、文化产业危机、小说/理论新观念,以及对于后现代 口头 乱伦的进一步思考。波德里亚把哲学写作与诗意写作融合为一,再次以富有洞见的迷人形式,为我们提供了对于现实的注解。
《哲学小史》是一部生动的哲学入门书。作者在西方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选取了40个主题,每个主题用3000字左右的故事,介绍了从“提问的人”苏格拉底到“现代牛虻”彼得?辛格等52位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主要贡献,并由此反映出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与探讨的主要问题,如我们应该怎样生活、上帝是否存在、我们如何认识外部世界、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道德等。书中没有抽象的哲学概念、难懂的哲学理论,而是充满了哲学家妙趣横生甚至离奇古怪的人生故事,但并没有失去哲学的本质,那就是引导我们像哲学家那样思考、争论、论证和质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每一章的 一段文字里,引入另一位学说思想与该篇所介绍的哲学家持不同观点或者进一步发展该学说的哲学家,把他们的哲学思想逐一串起来,这样读者就能清楚感受到哲学主题与思辨方式的变
五卷本《冷记忆》时间跨度长达四分之一世纪 (1980 2004)。既为我们展示了让 波德里亚这位 法国后现代哲学领军人物 的思想发展轨迹。也成为对西方社会现实的绝佳注解。 正如灰尘是所有浮雕受侵蚀生成的东西,现实是所有制度衰落后遗留下来的东西。 过去,虚拟的创造物从无意识中显露,如今它们从数码计算中突然涌现。我们不再是它们想象的戏剧。梦的功能消失在屏幕的删改版里,有点像在语言中幸存的只有应酬功能,或者像在目光中幸存的只有观察功能。 人们可以抚摸一个梦,就像抚摸一只家猫。人们却不能抚摸现实,它就像只野猫。 我们仅仅换了个频道就从假过渡到了真。我们换个比例尺,就从善过渡到了恶。我们换个光亮度,就从崇高过渡到了平凡。我们在不知晓中,就从生过渡到了死。 本书是《冷记忆》第五部,时间跨度为2000- 2004年。
本书主要分为几部分:*,亚里士多德的个人生平和成长经历,包括亚里士多德与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的关系,亚里士多德与其导师柏拉图的关系,亚里士多德与其监护人普罗克森努斯的关系。第二,亚里士多德的学习和教学,包括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学园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学园的建构与发展。第三,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目录,其中涉及第欧根尼 拉尔修的列表,梅那日 无名之作 的列表,还有托勒密的列表等。第四,亚里士多德主要著作的内容和评注,其中包括开放性著作和内部著作,如逻辑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评述。第五,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流传的曲折过程,其中涉及亚里士多德全集的真伪问题。涅琉斯、亚贝里康和大题兰尼奥对 全集 的传播建构中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