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典的古老哲学著作,用散文或韵文阐发印度教古老的吠陀文献的思辨著作。已知的奥义书约有108种之多,记载印度教历代导师和圣人的观点。 奥义书 顾名思义,即具有深刻含义的典籍,是千年不衰的印度圣书。不仅是古代印度圣贤对弟子进行传道授业的秘传,而且是印度人思考自我和宇宙的源泉。印度的宗教哲学多是从奥义书发展而来,千百年来对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均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有印度的《论语》和东方的《沉思录》之誉。该书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祭祀活动和修行生活,体现了典型的东方思维方式以及印度的伦理道德规范。
这既是一本轻松愉快的物理之书,又是一本观点独特的人生指南。 世界的存在和运转是依循物理定律的,我们自身也应该遵循它们的道理。 人生不会虚度(能量守恒定律),人生不会沉没(浮力),人生难免混乱(热力学第二定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原子的吸引与键结),从相对论里学会尊重其他观点,在四种基本作用力里享受人生旅程 除了物理定律外,没有更好的人生道理了。 尽管世界是个庞然大物,拥有压倒一切的力量,但如果你了解了它的基本定律,就有办法应对一切困难。
《心经》是三藏圣典中流传极广、被人持诵讲解比较多的一部大乘经典,使用较多的译本为玄奘大师所译。虽仅二百六十个字,但涵义丰富,译笔精练、流畅而优美。圣严法师称其为 遇浅即浅,逢深则深 的 好经 。 喧嚣的世界,如水中月、空中云,如何放下颠倒虚妄,透过无常的现象,发现缘起性空的人生真谛,达到花开莲现,花落莲成的自在境界。滚滚红尘中,如何摆脱烦恼万分的生存状态,去我执,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苦由心生,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妨在《心经》中寻找。让我们跟随北大国学研修班非常受欢迎主讲楼宇烈教授,体悟《心经》,祛除内心的一切苦,寻找全新的生命空间。
本书以传统社会的古人和被打上犹太﹣基督教烙印的现代人对自我存在的不同认识入手,参考了数量惊人的古代文化习俗与学术研究著作,展现原始宗教文化的宗教表达和活动,分析理解其背后的哲学观念。伊利亚德认为,永恒回归的神话及永恒回归的模式,是一切宗教、仪式和神话的一个基本的主体和模式,是初民对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中一切循环变异现象的神话史概括和总结。理解 永恒回归 模式,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于人类存在位置的想象,也有助于为现代人摆脱身处历史时间的困境提供某种精神方案。
我们更愿意把《清凉山上》看成是一本能令心灵有所归依的人生答案之书。 本书记录了《次第花开》的作者,当当网心灵导师榜2015年*影响力作家希阿荣博堪布对五台山各胜境的参观朝拜。沿着25年前法王如意宝朝礼五台山的足迹,尊者一路上讲述的各胜境的历史典故以及诸多大圆满祖师的修行故事首次出版发行。 如果你需要的是一本旅行指南,这本书能带你探寻五台圣境的风貌和典故。如果你需要一份朝山修行的导航,那么,请跟随尊者的足迹一一遍礼。
1948年的美国,一位隐修士对年轻时的自我做了*深沉的反省,写成了《七重山》这部卓越的自传。幼年失怙的他,一直过着荒唐、飘荡的岁月,没有真理的引导,没有天主荣光的照耀。然而,长久以来周遭的宗教事物与经验,却又让他隐隐感到天主在指引着他。在历尽各种困顿之后,他终于接受了天主,成为虔诚的天主教徒。 七重山 一名出自但丁的《神曲》,意指在炼狱中经历种种艰困、*终攀至天庭的过程,作者以此自喻他从荒唐无知到发现真理的不寻常一生。他以极其优美的笔触写下自己的精神传记,让读者见其文如见其人;阅读这本书,不仅能指引我们走上真理的道路,更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亟欲破茧而出、寻求心灵平静的渴望与动力。 美国著名诗人范多伦曾说: 经典就是一本一印再印的书。 1948年《七重山》甫一出版,立即列入美国该年度畅销书第五
苏格拉底说: 未经省思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 然而,事实上,指导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思想或多或少都是被我们不假思索地接受过来的。哲学的追本溯源可以帮助我们揭示这些思想的前设。 这本哲学简史不是写给哲学家,而是写给所有对哲学感兴趣的人 无论是没有经过哲学训练的普通大众,还是有文化的专业人士。作者以生动、简易、活泼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西方哲学*重要的思想观念,并帮助读者认识这些思想观念对个人生活和世界历史可能带来的重大 结果 。
时间能成就一切,若没有好好地把握,也会失去一切。长久以来,就有一个心愿 再次讲述《药师经》,但是一直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想过利用早上静思晨语的时间,又想到短短的二十多分钟,如何解释经文?就这样琢磨了蛮长的一段时间。其实,不论是五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只要把握住,即使短短的一句话,相信点滴累积,也能把一部经解释完。
《加尔文传:现代西方文化的塑造者》是加尔文的思想传记。加尔文的思想不仅奠定了新教神学的框架,而且塑造了现代西方文化。麦格拉思以其惯有的清晰笔触勾勒出加尔文的生平与思想,特别澄清了加尔文与塞尔维特事件的关系。《加尔文传:现代西方文化的塑造者》着重阐发了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廓清了加尔文主义与加尔文思想的关系,并追溯了加尔文对于现代西方政治、经济、科学等方面的影响。
《僧宝正续传》七卷,宋祖琇撰,辑录宋代禅林名僧三十人传记语要,于每一传之后附 赞语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十五卷,清朝自融撰,性磊补辑,收集南宋建炎元年(1127)至明末永历元年(1647),凡五百二十一年之间,九十七位著名禅僧传记。亦于每一传之后附 赞语 。 以上二书,内容上与其他宋明时期的禅宗史料相互印证补益,二书合刊出版,《僧宝传》这一体例的禅书就完善了。弥补了禅宗其他《僧传》《灯录》或偏重记事或偏重记言之不足,是考察和研究中国北宋末至明末禅宗历史和思想的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为香港理工大学校长。这本书著重基础性的解释,尽量将佛教义理融合于现实生活中,多用生活例子,令初学者容易明白掌握。我相信任何学问均要从基础著手,有了正确的入门途径,往后的开展自然会很顺利。
楚山绍琦一度出蜀弘化,名震江南,但由于其悟道、得衣乃至于后归宿皆在僻处内陆的四川,故而在其逝后,影响力日渐缩小。现当代的一些佛教史甚至禅宗史著作,也基本忽略了他的存在。其实,楚山绍琦在中国禅宗史上,在湖北、浙江、安徽和四川等地区颇有影响。《楚山绍琦禅师语录》是海内外孤本,值得加以整理,以供佛学界和学术界参考。
人类技术发展史也是人类技术崇拜史、恐惧史,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渗透融合,技术的正、负效应也日益显现并引起人类的崇拜和恐惧反应,形成了dute的技术崇拜和技术恐惧。技术崇拜,崇拜什么?技术恐惧,恐惧什么?技术恐惧的心理魔障如何破解?如何科学管理恐惧、自如驾驭技术? 本书以技术恐惧的历时性过程演变、共时性形态演变和文化性演变为基础,系统论述技术恐惧依附于技术并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演变的过程,深入剖析技术恐惧的主体性、客体性和文化性三大te点,为现代人群深刻理解、积极应对技术恐惧提供哲学依据、心理动力和文化之墙。 作者提出从技术恐惧走向技术敬畏,不仅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实现主客体双向交互过程,还能推动追求技术客体性的至臻至美、探索人类主体性的至真至善这两者的共融共进,zui终
《宗教的本质》是为了回应对《基督教的本质》的批判,在本书中,费尔巴哈除了继续强调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还提出宗教是自然界异化的结果的观点。在本书中,费尔巴哈分别论述了宗教的基础、自然宗教、自然宗教向精神宗教的过渡以及一般宗教的本质,明确提出神学就是人本学和自然学的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