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古以来,中国流传有许多惊心动魄的神话传说,纷繁零散,殊难理析。著名学者何新利用文字学、语言学、动物学、考古学、图纹学、历史学以及地理学等多方面材料和证据,仔细爬梳,找到了其间千丝万缕的关联,打通众多神话的源流,挖掘其真相:龙的动物原型竟是蜥蜴及鳄鱼,凤的动物原型竟是鸵鸟,伏羲、黄帝、炎帝、祝融竟都是上古太阳神的名号 这些重要发现振聋发聩,影响深远。可以说,《诸神的起源》问世数十载,捍卫了中国上古神话传说的价值和中华文化的根脉。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梵汉佛经对勘丛书》之一,收录了《心经》和《金刚经》,由梵学专家黄宝生先生从梵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也是中国早期佛经翻译的重点。其中《心经》和《金刚经》为著名。本书依据梵语原文将两书译为现代汉语,并且列出古代经典汉语译本,依据梵语原文的语意,照顾到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重新标点古代译本。本书依据多个梵文本和汉译本,校勘梵文,依据梵文本,对于古代译本的疑难和特点做出精要的注解。
《道德论集》是奥古斯丁神学思想在伦理上的表达,是奥古斯丁重要的伦理学著作之一。本书收录了九篇文章,分别讨论自制、婚姻的益处,寡居和贞洁,说谎的伦理,灵性与肉体的高低互补关系,死者礼仪中真正展现的信心等。借着九篇不同主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奥古斯丁的伦理思想和神学洞见。 从这些论著中,可以看到基督教即使在获罗马帝国承认其合法性后,在信徒生活上仍然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奥古斯丁的这些不同文章是对于种种问题的回应,包括说谎、自制、贞洁、如何料理死者等看似简单,但无一不关涉基督信仰的 大事 。
《指月录》,全称《水月斋指月录》,三十二卷,明万历间骡汝稷编纂。全书记述禅宗世次,上始过去七佛、西天祖师、东土祖师,下至宋大慧宗杲止,共禅宗传承法系650人之言行事略,机缘语句。全书具有一般禅宗灯录的特色外,还附裁了许多禅宗名宿的拈颂评唱以及作者的辨析论议,收录禅宗公案1700余则,自问世以来十分流行,“甚至斗大茅庵,亦皆供来,腰包衲子,无不肩携”,广为僧俗两界奉读,是参禅证道、明心开慧不可不读的祥宗名著。
《性命圭旨》是明万历中后期出现的丹书,未知撰人,分元、亨、利、贞四集。元集详述内丹修行的基本原理,主张“性命双修”,强调身心缺一不可;亨、利、贞三集分别阐释了修行的九大口诀,如涵养本原、安神祖窍、蛰藏气穴等等,层层深入、实践操作性强。另外,每一小节下均有图版,以文配图,文图双显。 本次整理,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郑振铎原藏明万历乙卯本为底本,以国图藏明涤玄阁主人程于廷天启二年(1622)递修本、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吴之鹤本、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抄本、国图藏清康熙八年(1669)潘水臣本、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棣鄂堂本等为校本。校注时,广泛采纳各类道教典籍,尤其是明代思想家林兆恩著作中与本书相近的内容,一一罗列出注,力求阐明思想来源及发展脉络。
本书为费尔巴哈的主要著作之一,出版于1841年,对唯物主义的发展曾起过重要的作用,恩格斯曾给予相当高的评价。 费尔巴哈巧妙地揭露了宗教的、主要是基督教的认识论根源。他认为神乃是从人本身分离出来的、被绝对化了的人的本质。加在神身上的一切特性都是人本身的特性,但这些特性是脱离了人本身的、被设想成独立的、神化了的特性。
全书不仅讨论神话和仪式的概念与本质,关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改往日古典学家将其分开处理的习惯,而且分析了正处于变迁过程中的两个原生神话案例,还从古代近东和古风希腊相互影响的视角探讨神话进行历史传播的轨迹。 作者认为,人类精神的结构是由历史发展进程、由在错综复杂的生活方式中形成并传承的传统所决定的,人类的精神依赖于那些与周而复始、生死攸关的问题密不可分的文化传播进程,因此,历史学视野比数学模型更能洞悉神话和仪式的奥妙。伯克特的研究与结构主义、神话-仪式学派既有一致之处,又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论,时而大胆,时而平易,对希腊宗教研究学界关于神话与仪式诸多难解的问题,提出大量全新的见解,令人惊奇的同时也使读者受益匪浅。
《驳马基雅维利》乃弗里德里希二世于登基成为普鲁士国王前夕完成,同年年底,他于登基后立刻挥兵西里西亚。全书共二十六章,与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的章节数对应,逐章批驳这位佛罗伦萨的 邪恶教诲师。由于在该书写作和出版前后,弗里德里希二世与法国哲人伏尔泰持续保持密切书信往来,所以,该书一直以来被视为启蒙思想或开明君主制思想的体现。然而,弗里德里希二世登基之后迅速的出兵举动,往往被同时代人和后人解读为这位君主的前后不一或者作者自己就是马基雅维利的好学生,这也使他长久以来饱受诟病。不过,读者也许可以在该书(尤见第26章)找到弗里德里希二世早已为自己写好的答辩词。 为了突出弗里德里希二世如何政治地进行哲学思考,中文编译者又选了其早年的一篇哲学对话(1738)和一篇论立法的文章(1750)。另外还选译了其传
本书是一部学术研究著作。在中国古代佛教的文献中,《南海寄归内法传》是一部具有特色的著作,作者义净,是唐代的僧人。《南海寄归内法传》是义净赴印求法期间所著,详细介绍了印度及其所历南亚诸国所行佛教仪轨40条,为研究公元七世纪前后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的佛教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的内容,即以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一些以前没有人提出过的问题,详加分析,同时尝试得出结论。作者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能够增加今天对七世纪前后印度与南海地区佛教发展的状况以及历史上中印文化交往过程的理解。全书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为研究成果,后一部分为文献的校注。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在公元前500多年由古印度的悉达多创立。在中国,佛教也有2000余年的历史,它不仅对中国的哲学、语言、艺术等方面都有着很多影响,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全面介绍了佛教的基础知识,如中国佛教的起源,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佛教的核心信仰,佛教的入世应用,佛教寺院格局和僧众的生活,佛教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轶闻传说;中国佛教的著名的人文景观,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书画、文学、音乐)等。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专业性和可读性融为一体,是学习佛教知识的通俗读本,是了解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上海是一个大城市,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海也是教会势力*强的城市,许多全国性的教会机构总部设在上海,上海也是教会机构*集中的城市。当然,上海也是教堂*多的城市,估计,历史上的上海曾经有过的各种各样的教堂近百所。教会和教堂在上海创办了许多学校、医院、博物馆、图书馆等教育、文化、慈善机构,有的已经消失了,而许多原来的教会学校现在仍然是上海的*名学校,有的教会医院现在仍然是*名医院,许多文化、慈善机构在上海留下了深刻影响。可是,宗教,尤其是来自西方的基督教往往是中国人刻意违避的问题,而上海历史上的许多事情与基督教有直接的或千丝万缕的关联,违避了基督教问题,实际上就是逃避对上海城市历史的认真研究。 作者薛理勇长期从事上海历史研究,也花了时间和精力研究上海的教会和教堂。本书不是研究
本书辨析了佛教显宗、密宗的基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特色,进而精要的阐述了密宗修持的方法和要领,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根本经典。
《犍陀罗佛教艺术》中译本最早于 1989 年在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上市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被奉为经典译本,至今不乏求购者。35年后甘肃教育出版社再版,将图版全部替换为高清大图,并对个别翻译文字作了更为准确的修订,并且在排版上图文穿插,更方便读者对照阅读。王冀青先生首次将犍陀罗学引入国内,成为我国犍陀罗学的奠基人,本书也是国内研究犍陀罗的入门经典著作。
本书是关于清代宗族制度研究的学术著作。作者深入分析了宗族组织在清代社会治理中的角色,从祠堂、族长、族规家训到族田、家塾等方面,揭示了宗族如何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书中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包括刑科题本、碑刻、族谱等对不同地区的宗族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展现了宗族在地方社会中的多样性。同时,探讨了族正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宗族自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为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中国本土宗教研究》为集刊,包括理论前沿、经典解读、历史钩沉、田野调查、区域聚焦五个栏目,对中国本土宗教发展史上的教派传承、道经问题、道教科仪、民间宗教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本辑为第5辑。
有关 与西学东渐等文化传播,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 与社会经济和生活之间、 与农业技术引进 新以及引发 广泛的乡村改造和建设方面,研究欠缺。 本书关注近代 的传入所引起的中国乡村社会变迁和近代转型的种种现象和历程。内容包括乡村传教理念和借助农业技术的传教方法,全国性乡村调查以促进乡村社会的改造和实践,近代中国农业科学的创建,中外学人在乡村经济社会问题上的认识分析,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后的困难解决和思考, 信仰导致的人口流动迁移及生存延续,以及因 信仰而形成聚集的村落社会,这些内容为中国乡村社会的近代转型提供了一些以往研究欠缺的不同面相和事实。
《宗教经验之种种》是一部从个人经验角度观照宗教作用的著作。威廉·詹姆士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本书是他应聘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所作的讲演。作者对皈依、悔改、神秘主义等宗教经验进行探讨,并以伏尔泰、惠特曼、爱默生、路德等思想家的宗教经验为例。虽然讨论的是严肃的宗教哲学命题,但书中和和分析了大量的个体传记资料,叙述生动,情节跌宕,充满了小说的趣味。
《犍陀罗佛教艺术》中译本最早于 1989 年在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上市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被奉为经典译本,至今不乏求购者。35年后甘肃教育出版社再版,将图版全部替换为高清大图,并对个别翻译文字作了更为准确的修订,并且在排版上图文穿插,更方便读者对照阅读。王冀青先生首次将犍陀罗学引入国内,成为我国犍陀罗学的奠基人,本书也是国内研究犍陀罗的入门经典著作。
《全真道研究.第十三辑》由赵卫东主编
《全真道研究》第十二辑都收录15篇学术文章,主要是对全真道老学诠释的特点、全真道掌教问题、金元时期全真道的教职体系、元代著名全真道学者李道纯的性命双全思想、元明之际的全真道士方从义的生平事迹与思想、现存碑刻资料对明代陕西终南山楼观台道观的宗教传承情况、清代全真道文学、全真道与唱道情的关系、清初全真道在江苏的传播情况等进行学术研究,文章研究主题明确,结构合理,体例规范统一,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本次结集出版的论文,文章研究主题明确,结构合理,体例规范统一。
《全真道研究》是由香港青松观资助出版的学术性辑刊,主要发表与全真道有关的学术文章,尤其是运用了新材料、新方法且富有创见的文章。 本书为《全真道研究》刊物之第八辑。本辑收录14篇文章,这些文章代表了目前全真道学术研究的水平,也为全真道宏观研究提供了方向与范本。
“如果要简洁地以一句话描述出所谓世界诸宗教的主要担纲者,那么,可以这么说:儒教,维持现世秩序的官僚;印度教,维持现世秩序的巫师;佛教,浪迹世界的托钵僧;伊斯兰教,征服世界的武士;犹太教,流浪的商人;基督教,流浪的职工。” 韦伯这句话画龙点睛地描绘出世界各大宗教的特色,也是他从事宗教社会学研究多年的心血结晶。相对于韦伯其他针对世界各大宗教的具体研究,本书偏重理论的构架,带有提纲挈领的性质。换言之,本书可谓韦伯整体宗教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凝缩本。
《神仙传》是一部著名的道教经典。该书记载古代传说中八十五位神仙故事,大体继《列仙传》而作,体现了早期道教的神仙风气。胡守为先生以质量较胜的《四库全书》本(用毛晋辑本)为底本,参照其他版本和征引文献,做了精心的校勘,使《神仙传》有了一个较为正确可靠的版本;胡先生还广征博采,对重要的词语,尤其是道教养生术语做了注释,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博大精深的道教养生学理论,使我们清晰地看到杂乱的“怪诞故事”背后所依托的一以贯之的“严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