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教禅坐(增订本)》是圣严法师指导禅修的一本通俗实用的著作。禅修是调节心灵的一种方法,一般通过静坐,采用止观,使心情平静,获得身心的安宁,心态的平和,缓解现代人身心的压力和疲惫。通常的禅修一般是以静坐为主,《圣严法师教禅坐(增订本)》不仅介绍静坐的方法,还有圣严法师自编的运动的禅修方法,并配有指导图片,是一本很实用的调节身心的好书。
本书是费尔巴哈的一本重要书籍,作者在本书中进一步论证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基督教认为宗教是人生下来就有,自然而然地具有的观点是错误的,自然是宗教*初的原始对象,从根本上揭示了宗教的本质。
《元代白莲教研究》对白莲教的产生、渊源和教义、传播和演变、被禁和复教,以及与明教的关系,与弥勒净土信仰的关系,与元末农民战争天完红巾军、大宋红巾军的关系,与大明国号的关系等问题皆作了精辟的分析,并对著名史学家吴晗《朱元璋传》、《读史札记》中的相关观点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本书论从史出,视野开阔,逻辑严密,文字洗炼,实为具有真知灼见的学术专著。作者的前期研究论文已引得日本学者竺沙雅章、小川贯戈的重视,此次以专著形式推出,必将受到海内外学术界更多的关注。此次全新推出,增补了一份重要的元代白莲教的相关文献。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是尼采的一部未完成、生前也未发表的早期著作,写于《悲剧的诞生》之后,约1873年左右,并与《悲剧的诞生》一脉相承。全书主要是介绍和论述5位希腊哲学家: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和阿那克萨哥拉的思想。这本书并没有像通常的哲学史那样,对著名的哲学家们做概览式的叙述;而只是择取每个哲学家的思想中□有个性的,能□鲜明地体现出其个性的言论。正像尼采本人在序言中所说, 通过三件轶事,便可给出一个人的肖像。我试图从每个体系中抽出三件轶事,对于余下的,则只能忍痛割爱了。 这样的手法摒弃了平常又冗长的历史性论述,从而在叙述事实之外还实现了对事实的□□。
昂苏尔 玛阿里编著的这本《卡布斯教诲录》以睿智深邃的思想、诱导劝诫的口气、言简意赅的语言,论述了波斯中世纪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科学文化、国家管理、经济、军事、哲学思想等各方面的问题。其书寓理于文、警策隽永,议论中夹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和格言诗句,颇引人入胜、寓意深刻。其书既是一本社会科学著作,又是波斯古代的优秀散文作品。
《路易斯著作系列:裸颜》北欧、肥腴月湾、爱琴海沿岸、尼罗河畔 凡是神话发达的地方都流传着一则类似的神话故事,虽然情节各依地理风貌和民族想象变化多致 有一位神,死了,却又复活;他的死给大地带来新的生机。 C.S.路易斯借用 丘比特和赛姬 故事演绎的神话小说,其中不但有与基督信仰基石相合的寓意,更在于把教义化了的信仰还原为耐人寻味、需要人用心灵加以体会的神话。
我们所有的麻烦,都是因为没有认识至圣者 。 没有认识至圣者,我们就进一步失去了敬畏感和上帝的同在感。我们失去了敬拜的灵性,以及回到里面、与上帝相遇、在安静中敬拜上帝的能力。当一介凡夫,有了把神当神、让主作主的真信仰,就能够以天上的光芒照亮人间,并且以永恒的真理切入时间。 陶恕在《智慧的开端》中,用22个章节带我们认识至圣者的属性。他对上帝属性的定义,就是上帝以任何方式所启示出来的一切关于他自身真实的事情。本书充满了陶恕对神各面品格的认识和经历,以真诚敬拜者的生命表现出来。完全没有神学八股的言论,也非以优美委婉之词吸引人。他在每章开始的时候,都会先向至圣者敬拜祷告,之后开始理性的叙述,将至圣者的威严慈爱诉诸笔下。 正如他说: 上帝是一个位格,像人一样,只要我们的
本书系统的对世界范围的几大宗教 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犹太教等进行了介绍,并且对宗教与文化的关系给予探讨,对新时期党对中国宗教的指导方针有*的阐述和说明。书中有不少生动的阅读材料,非常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读者的普通入门读物。
这是一本劝导爱侣之间如何相互忠诚、相互关爱,拥有幸福、亲密关系的小书。一行禅师从佛学的角度看待爱侣之间的亲密关系,用正念、专注与智慧引导,使爱侣拥有持久、健康的感情。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幸福的亲密关系,但是爱情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我们寻到了爱,拥有了爱,可是没过多久,两人的相处就出现了危机,于是我们转而寻找他人,以为是伴侣的问题,期待更换伴侣,让爱情长久存在。一行禅师并不否定世人的爱情,但当爱情降临、心愿实现,想要维持这段关系使之长久保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行禅师说,“爱”就是一门修行,是彼此之间的信任,既牵手便携手,拥有相爱一生,相守一生的幸福。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般若系的重要经典,自东晋时期鸠摩罗什译出以来,屡经重译,历代注疏研习者无数。在佛教目前,该经可谓流传范围最广、传诵时间最长的经典之一,而且对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重大影响。丁福保的笺注,以鸠摩罗什译本为依据,遇有难解或他人误解之处,即以他种译本参酌,力求领悟经文确解。作者又在书中附录《笺经杂记》等资料,为笺注奠定了体例依据,并为读者了解《金刚经》的流传情况提供了重要素材。
北欧、肥腴月湾、爱琴海沿岸、尼罗河畔……凡是神话发达的地方都流传着一则类似的神话故事,虽然情节各依地理风貌和民族想象变化多致——有一位神,死了,却又复活;他的死给大地带来新的生机。 在牛津大学教授古典文学的大学者C.S.路易斯,将这些神话玩味再三,仿佛倾听到上帝要传递给人类“道成肉身”的信息,亘古以来,沿着人类意识的幽峡不断回荡,至今不绝……读《裸颜》不要止于从中捕捉与信仰基石相合的寓意,因为路易斯的目的不在把赛姬神话抽空成为某些原理,而还在于把被教义化了的信仰还原为耐人寻味、需要人用心灵加以体会的神话。
《楞伽经》前后共四个译本,现存三种。宋代正受禅师以刘宋译本作主本,为此经撰写集注。凡遇经文简约晦涩处,采集北魏、李唐两种译本之长处附于其下,加简要注释,方便读者参考融会。又在义理阐释方面,参照宝臣《新说》、杨彦国《楞伽经纂》和《宗镜录》等中涉及此经者,取其精粹,陶铸文字,使经文脉络贯通。《集注》可谓参研《楞伽经》的重要文献。
本书旨在美国历史语境下,梳理清教阐释与清教研究,透视各个历史时期的阐释主导之音,如班克罗夫特、亚当斯兄弟、布鲁克斯、门肯、帕林顿、米勒、伯克维奇等著名批评家的清教思想,分析批评家们与时代的互动、其阐释立场、研究方法、意识形态、影响等,揭示他们笔下清教与 美国 的关系。 清教阐释基本上是在四种认知模式下进行:作为一种社会结构、作为一种辞令与审美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以及作为一种经历与体验。 清教之争 与 清教阐释之争 基本上属于美国思想内部的 文化之战 ,与美国文化的 多面性 或 多面统一性 具有同质的特征。
现代美国社会的工作伦理是建立在新教工作伦理之上的,其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阶段是殖民地初期到18世纪中叶 大觉醒 运动结束,属于清教工作伦理。第二阶段从18世纪中叶到内战结束,清教工作伦理完成其去宗教化,确立了以追求个人经济成功为目标的工作伦理。第三阶段从内战后到20世纪20年代,即传统工作伦理初遇挑战的阶段。第四阶段从罗斯福新政到现今,这是传统工作伦理的颠覆期,以福利国家的确立与发展为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