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印度次大陆都是一块孕育神话、产生神话,并且生活在神话之中的土地,神话在印度文化中占据了 重要的地位。从印度神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印度民族的所思所想,所厌弃和所钟爱的,所尊重和所铭记的。 印度神话中的人物都生活在一个异常丰富多彩的世界中,无论神、人、仙人还是动物,都受到 被欲望驱策,可同时又被社会的习俗法则所束缚,时不时地想要摆脱。由此产生了形形色色或有趣,或悲伤,或动人的故事。 杨怡爽著的《印度神话》以优美流畅的文字,带领读者进入这一奇异而美丽的天竺神话奇境。
古希腊神话的源头在哪里?这是尼尔森在本书中集中探讨的问题。他运用多重证据指出,古希腊的神话源头可追溯到史前迈锡尼时代,荷马史诗亦源于迈锡尼时代。尼尔森通过古典文献的文本、考古实物和铭文等对神话剖析和梳理来复原史前的移民迁徙活动,进而阐释希腊各地之间古老的文化联系,将神话还原为生动的“史前史”。
“北欧神话里的诸神们,始终在同破坏世界的恶势力巨人族战斗。诸神纵然逐渐取得胜利,但到很后,那不可避免的命运——“诸神之黄昏”仍要到来,在对立双方很后的一场决战之后,诸神俱灭,世界便归于虚无。这是悲剧的意味与结构,和希腊神话里的诸神总是能和希腊人像凡人般交往相处,在林间泉畔玩耍、恋爱、捕杀,在基调风格上可以说是迥然不同。
《神学四讲》为赵紫宸晚期神学思想的代表作,本书简明扼要地论述了神学上创造论,道成肉身,救赎论及道德神学这四个基督教神学的重要话题。与作者前期的自由主义神学思想相比较,本书在“基督论”和“救赎论”两章中的观点已有显著的转变,作者不再关注于耶稣的人格性和上帝的道德性拯救,而是肯定了耶稣首先作为一位先存永恒的神的道成肉身,并且极富创见地阐释了基督在世为人的神人两性,以及上帝透过其旨在对人实施救赎所必须的神与人两方面的同一,强调在得救问题上双方的价值与共同努力。而在“道德论”一章中,作者通过对基督之权能与人之归宿的诠释,系统地阐发了建立在上帝启示之上的基督教的道德神学。
《日本文学》是谢六逸先生研究日本文学的力作。该书于1927年由开明书店出版发行,曾被收入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日本文学》可以说是一部简明的日本文学史。《神话学ABC》于1928年由世界书局出版发行,属于世界书局“ABC”丛书。该书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向读者普及神话学的相关知识。
卡西尔是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研究卡西尔的哲学,对于把握德国哲学发展的逻辑线索,尤其对于弄清现代西方哲学思想产生与发展的来龙去脉,是很有必要的。神话问题在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他建构其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模型和切入点。本书是对卡西尔关于神话问题的全面系统的研究。 本书对卡西尔哲学的研究当然还只是一种初探,而且只是限定在“神话哲学”的相关范围。卡西尔的涉猎面实在是太广了,他被公认为“现今思想界具有百科全书知识的一位学者”,他的著作虽然已翻译了不少过来,但还只是冰山一角,其著作总数达120部。
多年以来,我们师生二人常在一起研讨学术问题。其中,思维理论是我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只是我偏重于探讨思维学自身的深层理论,启耀则偏爱于探讨思维学与神话学的关系。他的研究专著《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写完后,邀我作序,欣然从之。 对文化现象作思维学的研究,是学术视野有所拓展并向纵深探测的一种需求,在文化人类学和思维学上都是有意义的课题。这一论域所涉对象因深潜于人类之“心”中,故难度较大,不易进入。但它又是一个广阔而丰富的世界,其间幽微奥妙,不可胜数。对神话作思维学的切入,是一种审视的新角度,可以小观大,洞察人类思维发展初期“浑沌初开”的某些情景。对人类思维源起的宏观把握,也是一种考察方位,可以总览人类思维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思维分化演变的综合图景。我想借此序文,为人类思维的
本书主要运用历史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方法、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等,研究粤北连阳莫瑶盘王神话传说及其信仰之关系。从粤北连阳(古连州)莫瑶的历史、现状,第八届中国瑶族盘王节的考察与分析,以及海外瑶胞的宗教文化信仰等,研究莫瑶盘王信仰的起源、发展、演变,与盘王神话传说之互动关系,并探讨盘王节的走向。
时代在前进,人类在进步。改革的大潮把一个崭新的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文化事业也在迅猛发展。不少有识之士在思考、在探索、在总结、在提高。在学术研究上,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各种学派异彩纷呈,真正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有思想;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还是因为人有思想。如果人们不善于总结经验,不善于完美自我,不善于改变环境,那么今天,可能人类仍在黑暗里爬行,仍然生活在刀耕火种之中。回顾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我们看到历代的先贤先哲都在用如椽之笔通过理论的探讨、学术的争鸣书写着中国的学术思想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再次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不少人向西方学管理、学科学、学技术。我们知道,当今社会是一个新事物、新知识层出不穷的时代,
《妖怪学讲义录》是日本著名佛教哲学家井上圆了在哲学馆教授的讲义,发行后销路看好,曾多次再版,“甚见重于其国人,甚有益于其民俗”。迷信是一种文化的产物.几千年的历史繁衍了成千上万的虔迷者,而要破除这些违反科学的信仰和信念,只有通过科学与哲学。蔡元培试图通过译述《妖怪学讲义录(总论迷信与文化四书)》以振兴教育启蒙和推进社会道德,他指出反对迷信、建立健全的道德不可无健全的知识,“欲为国家拂拭迷云妄雾,必兼开智德二光”,必须“祛人心之迷妄”,普及科学知识。《妖怪学讲义录》被列入“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可见此书对近代中国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