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自从南宋理学家朱熹大力提倡,为《论》《孟》做集注,为《学》《庸》做章句,从此成为儒家经典,历代学子攻读不辍。后代学者也相继为之做注或新解。钱穆《四书释义》以四书为目,与历代儒家注四书已有很大区别,如《论语传略》《孟子传略》两书,分门别类,提纲挈领,其类目如 孔子人格之概观 孟子自道为学要领 等,有助于读者学习研究;《大学》《中庸》两篇释义,备列全文,兼罗异议,并收入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大学古本序》《大学问》,以求读者借以领略原书精旨,体悟篇中宏旨。书中引用历代学者撰述,亦颇有借鉴价值。
本书汇集了现代易学大家潘雨廷的全部著作,由潘先生的高足、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文江先生历经二十余年整理、编订而成。2016年、2017年分别出版了平装本和单行本,此次出版精装典藏本,订正了若干错误,增加十多幅作者照片和手迹的彩色插页。
> 《心经》之所以能成为佛教和民间中广为流传的佛教经典,是因为其内容短小精悍,直接切入佛学的核心要义。故接触佛典,首要学习《心经》。《心经》译本众多,其中唐代玄奘的译本用字简洁,文韵流畅,琅琅上口,易于背诵,古来流传很广。而本书就以此译本为蓝本。 本书分为几个部分:一是对《心经》的全文串讲,这是本书的“《心经》全文讲解”部分;二是对《心经》的重点讲解,这是本书的“《心经》分段要点”部分;三是关于 《心经》的问答和讲解,这是本书的“《心经》随谈”部分。 作者一字一句解读《心经》,带领读者自心深处深入地体会其意境,直入佛学心要,从而让时常陷入烦恼、焦虑、生气的读者,找到破解的法门。
《荣格与中国文化》是中学西渐丛书的一种,中学西渐丛书的选题意图是通过揭示西方世界具有影响力的文学艺术大师、哲学家、思想家等人与中国文化的关联,从中理出“中”学渐次浸润、影响“西”学的脉络。本书分为六章及“引言”与“后记”。靠前章“荣格的中国文化情怀”,从荣格出生与成长中所接触的中国文化元素作为缘起,呈现荣格家中的中国气氛,以及荣格内心深处的中国意象,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从中国主流文化的几大支系出发,分析荣格著作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印记,探索荣格思想形成过程中“中学”的催化、启发和影响;第六章“爱诺思及荣格之后的发展”,呈现荣格及其学生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与整合的持续努力,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荣格与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影响。
《德国观念论的终结:谢林晚期哲学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守望者》初版于1955年,是瓦尔特·舒尔茨的教职沦文。在书中,舒尔茨对谢林晚期哲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认为晚年谢林对于理性与者的关系进行了更的也更艰涩的思辨,谢林晚期哲学绝非一种基督教哲学,而是纯粹的、正统的、继续向前推进着的、以“主体性的自我建构”为基准的观念沦哲学。相对于德国观念论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了峰点的传统看法,他在《德国观念论的终结:谢林晚期哲学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守望者》中声称,德国观念论正是在谢林晚期哲学中才达成了最终的形态。谢林晚期哲学中强烈地表现出了理性永远无法把握它的前提和根基,而这也最终宣告了德国观念论这一思想范式的终结。在《德国观念论的终结:谢林晚期哲学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守望者》的,
《王船山 周易外傳 箋疏》是对王船山名著《周易外传》的笺释之作。 全书分“通说”、“凡例”、 “周易外传笺疏卷一”、 “周易外传笺疏卷二”、 “周易外传笺疏卷三”、 “周易外传笺疏卷四”、 “周易外传笺疏卷五”、 “周易外传笺疏卷六”、 “周易外传笺疏卷七”几部分。“通说”部分对王夫之的生平、思想及其易学研究作了性的概说。“凡例”部分说明了本书所参考的底本及参校本,并逐一解释本书所采用的体例。而“周易外传笺疏” (卷一—卷七)为本书正文部分,多涉字词考订,索引典故,句意解释及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引用辨析等。
书中的100句话几乎涵了阿德勒心理学的所有领域,包括自卑、自我决定性、勇气、情感、性格、团体意识等。所有你不擅长的、你想躲闪的都有一个隐藏着的原因,只有正视这个原因,你才能改变自己,重获勇气。读完这本书,将自我从过去、人际关系和情感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将人生责任和选择的权力交给自己。抛开过去,拥有随时随地改变的勇气,才能找到一切人生问题的答案。
《汉译文库:过程与实在(修订版)》是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作者在《汉译文库:过程与实在(修订版)》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形而上学思想。 怀特海认为,“实在”就是实际实有,就是点滴的经验,就是经验的搏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而“过程”,就是由实际实有构成群集,再由群集构成更大群集直至整个宇宙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一宇宙论是对传统唯物论和二元论的颠覆。
《示弱的勇气》是日本东洋思想家田口佳史阐释中国道教经典《道德经》的书,全书分为七个章节,以平实易懂的文字,缓缓道来以柔克刚的处世智慧,传授现代人在繁忙的生活中以无为致有为。
《摩西五经》初版是二零零五年春节过后脱稿的,一晃七年过去……于是到了修订的时节。 译文的变动,粗粗算来,将近五千处。大多是进一步节俭文字、锤炼风格,但也有勘误、取别解或新说的。 夹注,趁此机会增添两项内容:一是简要补充古代近东宗教、历史文化跟经文串解的知识;二是列出中文旧译一些有代表性的舛误——主要是合本,因其流传较广,常被引用——方便读者对照查阅。
《孙正聿作品系列》既涵盖作者对哲学观研究、辩证法研究、生命意义研究的思考与探索,也包括哲学通识类理论著作,是作者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教学的代表性成果,其长期以来对哲学基础问题的关注,对哲学教育的关心,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构成了本作品系列的主旨与灵魂。
《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周易溯源与早期易学考论》是作者长期研究出土易学的成果集结。前两章,分别讨论了数字卦问题,梳理了《说卦》三篇后得和汲冢竹书《易》等问题,解决了“《周易》卦爻画的性质和来源是什么”的重大疑难问题。中间五章,研究了马王堆帛书《易传》的文本和思想;从解《易》原则、阴阳说、乾坤说及今本、帛书之思想比较四个方面,全面概括和论述了帛书《易传》哲学思想的基本要点及其学术价值;还论证了《缪和》《昭力》二篇的“子曰”和“孔子曰”的观点。最后两章,梳理和分析了《老子》《周易》这两种经典的文本演变特征及文本思想之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从出土易学材料的角度论述了《周易》经学的哲学解释问题。
《荣格与中国文化》是中学西渐丛书的一种,中学西渐丛书的选题意图是通过揭示西方世界具有影响力的文学艺术大师、哲学家、思想家等人与中国文化的关联,从中理出“中”学渐次浸润、影响“西”学的脉络。本书分为六章及“引言”与“后记”。靠前章“荣格的中国文化情怀”,从荣格出生与成长中所接触的中国文化元素作为缘起,呈现荣格家中的中国气氛,以及荣格内心深处的中国意象,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从中国主流文化的几大支系出发,分析荣格著作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印记,探索荣格思想形成过程中“中学”的催化、启发和影响;第六章“爱诺思及荣格之后的发展”,呈现荣格及其学生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与整合的持续努力,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荣格与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影响。
以通俗的语言,将庄子篇中的《在宥》篇的要旨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这两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禅说庄子:天地、马蹄》以通俗的语言,将庄子篇中的《天地》《马蹄》篇的要旨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这两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该书主要以著作为本,讲述人生苦乐、爱情、得与失、名利、幸福生活等,通过大师的人生经历、言行举止、著述,来讲述如何在尘世中修心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