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论人生成就》这部文集,不仅是人类具智慧的语言,同时也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准则;四百年来读过《培根论人生成就》而终身受益的人不计其数,《培根论人生成就》在人类各种文字中几乎均有译本,为各国各界人士所推崇,它确实是一块瑰宝。
问心、发心、修心是成功的必修课。人为什么会伤心、烦心、忧心、痛心、担心、惊心、贪心呢?你上一次开心是为了什么?曾经伤心又是因为什么?其实一切改变,从心开始。李焯芬教授通过一百余则心灵小故事,让我们跟自己内心对话,与身边的人结缘。以坦诚的心念做好自己,用美好的心灵去看世界。
《哲学研究/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他后期思想的代表作,也是当代分析哲学中的一部名著,书中部分完成于1945年,第二部分写于1946年至1949年间。如果维特根斯坦亲自出版他的著作,他会对部分大约三十页的内容进行很大压缩,并且把现在的第二部分,加上进一步的材料,加工后放到部分的这大约三十页的位置上。
《拉奥孔》,德国启蒙运动文学的杰出代表莱辛著。副题是《论诗与画的界限》,今传本二十九章,是全书的一部分。莱辛从比较“拉奥孔”这个题材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诗中的不同的处理,论证了诗和造形艺术的区别和界限,阐述了各类艺术的共同规律性和特殊性,并批判了文克尔曼“高尚的简朴和静穆的”的古典主义观点。 莱辛认为,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都是“摹仿自然”的结果,这是艺术的共同规律。只是绘画、雕刻以色彩、线条为媒介,诉诸视觉,其擅长的题材是并列于空间中的或部分“物体及其属性”,其特有的效果就在于描绘完成了的人物性格及其特征;诗以语言、声音为媒介,诉诸听觉,其擅长的题材是持续于时间中的或部分“事物的运动”,其特有的效果则是展示性格的变化与矛盾以及动作的过程。作者还讨论了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刻
《叔本华论意识与品德》的其中一个内容,即是叔本华的伦理学方面的作《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这是丹麦皇家科学院悬奖征求一篇讨论道德渊源或基础的论文时,叔本华参加所写的论文,可是,虽然提出论文的只有他一个,却没有被丹麦皇家科学院接受,所以,在1841年,叔本华便以现在的这个题目将它们出版。他的这种伦理学,是叔本华的主观因素,同时也是决定性的因素:这种伦理学可能引起的问题要比它所解决的问题加多些。
《道学的病理》通过对中国传统理学的梳理,部分地揭示了道学的病理和蕴含于其中的文化传统的现实意义,并从中日近代学者对道学的不同态度,说明了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日本社会现代化早于中国的思想根源。 通过比较研究,《道学的病理》在承认东西方近代化价值观给中国思想界带来过重大影响的同时,着力对人类共通的发展理论进行抽取,并为凝炼百余年来形成于中国的非中非西、亦中亦西的“第三种传统”,提出了积极的建设性构想。
《哲学问题》是伯特兰 罗素的一部重要著作,为罗素早期哲学的总结,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作者所提出的感觉材料论、物理实在论、亲知的知识与描述的知识的划分说、共相存在论、判断的多重关系说、真理符合论及反形而上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