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书,自从南宋理学家朱熹大力提倡,为《论》《孟》做集注,为《学》《庸》做章句,从此成为儒家经典,历代学子攻读不辍。后代学者也相继为之做注或新解。钱穆《四书释义》以四书为目,与历代儒家注四书已有很大区别,如《论语传略》《孟子传略》两书,分门别类,提纲挈领,其类目如 孔子人格之概观 孟子自道为学要领 等,有助于读者学习研究;《大学》《中庸》两篇释义,备列全文,兼罗异议,并收入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大学古本序》《大学问》,以求读者借以领略原书精旨,体悟篇中宏旨。书中引用历代学者撰述,亦颇有借鉴价值。
本书汇集了现代易学大家潘雨廷的全部著作,由潘先生的高足、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文江先生历经二十余年整理、编订而成。2016年、2017年分别出版了平装本和单行本,此次出版精装典藏本,订正了若干错误,增加十多幅作者照片和手迹的彩色插页。
徐梵澄先生翻译《薄伽梵歌》是1950年在印度恒河边的圣城贝纳尼斯(今译瓦拉纳西),梵译汉的过程非常艰苦,自言“盖挥汗磨血几死而后得之者”。梵澄先生非常珍重此书译稿,一直珍藏身边,译稿随先生游历印度南北,直到居留阿罗频多学院,1957年才获得机会出版。1990年,该书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再版,先生作有一篇“译者序”。
以通俗的语言,将庄子篇中的《在宥》篇的要旨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这两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墨子作为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集墨家思想之大成的《墨子》是一部内容博大的巨作。此书文风朴实无华,但部分内容诘屈聱牙,以致两千来年。很少有人问津。直到近代。才有学者认真解读这本古书,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对光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的探讨。可惜的是,这一自然科学传统在古代朱得到重视而没能结出硕果。但这一发现,震动了当今学术界,使近代人对墨家更为刮目相看。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哲学使人深刻。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世界本质及其存在、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一切具体科学特别是社会科学的根基。哲学是教人如何思维的学问,它是智慧之学,能开拓人的眼界,使人能有创造性思维,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一门学科。然而一个人学习知识的能力(包括精力、理解力、时间)是有限的,那么,对于一个普通读者,如何在精力有限、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掌握必需的哲学知识呢?《图说哲学(耀世典藏版)》不仅注重实用性,而且也没有忽视自身的审美要求,书中配入200余幅与文字相契合的图片,包括经久流传的哲学名著书影、记录哲学家音容笑貌的画像与旧照、体现哲学思想的传世名画等,通过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合,立体、直观地
《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周易溯源与早期易学考论》是作者长期研究出土易学的成果集结。前两章,分别讨论了数字卦问题,梳理了《说卦》三篇后得和汲冢竹书《易》等问题,解决了“《周易》卦爻画的性质和来源是什么”的重大疑难问题。中间五章,研究了马王堆帛书《易传》的文本和思想;从解《易》原则、阴阳说、乾坤说及今本、帛书之思想比较四个方面,全面概括和论述了帛书《易传》哲学思想的基本要点及其学术价值;还论证了《缪和》《昭力》二篇的“子曰”和“孔子曰”的观点。最后两章,梳理和分析了《老子》《周易》这两种经典的文本演变特征及文本思想之相互作用的关系,并从出土易学材料的角度论述了《周易》经学的哲学解释问题。
《梅花新易》是在传统的梅花易数基础上,借鉴了其他门派的知识融会贯通,悟创的一种最为简单易学,准确率很高的数术预测模型。它把古老繁杂的术,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变为当今大家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简单预测方法。书中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方法写了出来,并配以大量的实例加以演示,揭开了易经神秘的面纱。真正做到了“还易于民道济天下”。
本书是一部西方音乐史,也是一部西方哲学史,尤为难得的,是从西方哲学的眼光来理解整部西方音乐的历史。这样的题材,罕匹。 作者自古希腊的哲学和音乐始,经过中世纪、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最后大胆地走进现代音乐,我们会发现,音乐未必就是纯粹的客体,归根结底,人类的理智和情感生发出历史上的音乐诸形态;但我们又会发现,音乐未必是人类纯粹的创造,从数到和谐的宇宙,最后是音乐在事实主体上的漂移,无一不是洞见到存在的澄明。西方哲学的发展与西方音乐的诸形态的变迁有着无以言说的契合,当西方哲学的本体论形态走向最终的完结之际,西方古典音乐也走向了它最后的浪漫主义的辉煌。
承认无知,可能是世俗头脑走向谦卑的途径 -------------------- 自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以来,人类对技术与知识的依赖呈指数级增长,凭借所谓的知识,人类形成了愈加无畏和盲目自大的心理,对自然和人类本身造成了极大伤害。世界的运作,仅靠知识是不够的,本书提出了一种替代方案——基于无知的世界观。 来自工程学、农业科学、哲学、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的二十多位美国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无知”这一深刻而广泛的哲学命题,包括“无知”的起源、本质,以及它的实践与它对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本书还指出了一个很有趣的悖论:在拥有基于无知的世界观的人的头脑中,知识和洞见反而积累得最快。 《无知的美德》可以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人类在地球中所处的位置,认识到认知的局限性,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更加敬畏自然,以更谦卑的态度与自然